警惕:孩子執著於有形載體的“愛”,是缺愛的表現

1.武志紅說,孩子對物質的極度追求其實是對愛的渴望。

他在《為何家會傷人》裡說過這樣一個例子:

他的朋友有一個讀高中的兒子,兒子整天像追債一樣要父母給他買最新款的蘋果手機,並且要立即買到,哪怕花兩萬,哪怕去香港排長隊,而且還威脅說不買就不認父母。需要說明的是,該男孩以前有過各個版本的蘋果手機。


警惕:孩子執著於有形載體的“愛”,是缺愛的表現

我們現在每天刷手機,總能看到一些類似的聳人聽聞的新聞:

父母不給買手機 ,12歲熊孩子爬上20米塔吊“以死相逼”;

12歲少女向父母索要蘋果11遭拒,一氣之下偷走爺爺3000塊離家出走;

臺灣初三學生因家長不給買蘋果手機,服清潔劑自殺。

……

看到這些令人震驚的新聞,我們不禁要問:這些孩子到底怎麼啦?為什麼為了得到個手機就用暴力恐嚇父母甚至用自殘的方式相威脅?一部手機在他們的眼裡難道比父母,比自己的性命還重要嗎?

警惕:孩子執著於有形載體的“愛”,是缺愛的表現

用一位心理醫生的話解釋,這些孩子其實真正想要的是被愛的感覺。手機只不過是過渡客體,在他們眼中是愛的象徵,對這些物質的極度追求是對愛的渴望。

心理學上,客體就是與自體“我”建立關係的其他人乃至萬事萬物。對每個人而言,媽媽都是我們生命中的第一個客體,而承載母愛的其他客體就是“過渡客體”。

這些孩子表面上追求的是物質,其內心真正渴望的是被愛的心理需求被滿足。然而,這些孩子的心理發展水平非常低,當他們執著於得到這些象徵愛的“過渡客體”而未能實現時,往往容易走極端。

警惕:孩子執著於有形載體的“愛”,是缺愛的表現

2. 孩子執著於追求有形載體的“愛”,源於父母“錯誤式”表達愛的方式

  • 過渡客體承載著母愛,而母愛是什麼呢?

孩子哭,媽媽知道寶寶餓了,就用乳房餵養他。這一刻,乳房就成為傳遞母愛的過渡客體。

孩子渴了,媽媽用奶瓶喂水喝,而奶瓶就成了傳遞母愛的過渡客體。

孩子困了,媽媽給孩子一個可愛的小枕頭,孩子抱著枕頭在媽媽的陪伴下睡著了,枕頭就成了傳遞母愛的過渡客體。

警惕:孩子執著於有形載體的“愛”,是缺愛的表現

如此這樣的情景無數次地發生,當母親的照顧和陪伴足夠多,母愛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孩子就能慢慢領悟到,母愛並不等於乳房、枕頭、玩具等,母愛是無形無質的,是看不見的。

當孩子領悟到了精神層面的愛,他就會漸漸放下對過渡客體的執著。

警惕:孩子執著於有形載體的“愛”,是缺愛的表現

  • 武志紅說,“有了這樣的領悟,一個孩子的心就被照亮了,他懂得了靈魂的真實存在。”

但假若一個孩子獲得的母愛特別少,沒有足夠的安全感,就會執著於有形有質的母愛載體。而如果我們表達愛的方式是無節制地給孩子買東西,而不是陪伴與細膩的關愛,那麼孩子就沒有辦法領悟到靈魂層面的愛,進而會執著於有形載體的“愛”。

指引一個孩子從執著於有形載體的“愛”順利過渡到體會靈魂層面的愛,是我們對孩子進行愛的教育最重要的一課。懂得真愛,孩子才會去愛別人和感受被別人愛,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和快樂。

警惕:孩子執著於有形載體的“愛”,是缺愛的表現

  • 很多時候我們因為無法提供給孩子足夠的陪伴和細膩的關愛,但又出於對孩子的愧疚之心,就會執著於通過有形載體的東西來表達愛,以補償對孩子的虧欠。

“你看,如果我不愛你,我怎麼會給你買這麼多東西呢?”

時間久了,孩子也會習慣於接受這種愛的表達方式,甚至認為這就是得到我們愛的唯一方式。

孩子都是聰明的,有時更是狡猾的,他們能準確拿捏父母的這種補償心理,不停地索取東西。剛開始可能是很小的需求,比如一顆糖,一個小玩具,到最後發展到一部手機、一臺電腦等等。

警惕:孩子執著於有形載體的“愛”,是缺愛的表現

可是人的慾望如無底洞,欲壑難平,當我們無法滿足時,孩子就會產生強大的心理落差和失望感。越是得不到,越想得到,最後悲劇就可能上演了。

3.以孩子想要的方式給予愛,不要只停留在物質層面

  • 蒙臺梭利說,兒童天生具備愛的敏感和愛的智慧,他們比成人更懂得如何去愛。孩子內心的愛使他們能以一種敏銳、積極的方式來觀察周圍的環境。


警惕:孩子執著於有形載體的“愛”,是缺愛的表現

一組專業人員向一群四到八歲的孩子問了這樣一個問題:“愛是什麼意思?”結果答案的廣度和深度卻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

愛就是你一整天扔下你的小狗狗不管,而它卻仍然舔你的臉的時候。 (瑪麗.安-四歲)

愛就是在媽媽把最好的雞塊給爸爸的時候。 (伊萊恩-五歲)

愛就是當你出去吃飯時,你把自己大部分薯條給某個人,而並不在意他是不是也給你。 (克里希-六歲)

媽媽愛我勝過所有人。沒有人像她那樣在晚上吻著我入睡。 (克萊爾-六歲)

愛就是媽媽看到爸爸一身臭汗的樣子卻仍然說他很帥。 (克莉絲-七歲)

我奶奶得了關節炎,再也不能彎下來塗腳趾甲。於是我爺爺總是給她塗,甚至當他自己的手得了關節炎也是這樣。這就是愛。 (麗貝卡-八歲)

孩子不僅有一雙善於發現愛的心靈窗戶,更有一顆善於感受愛的美好心靈。而我們對一切早已麻木了,感受不到這些細膩的愛。

警惕:孩子執著於有形載體的“愛”,是缺愛的表現

  • 帶上耳朵,傾聽孩子的聲音,他們會告訴我們怎麼做才是真正的“愛”他們

當我們不再執著於自己的方式去愛孩子,卻又不知道該如何去真正愛孩子時,不妨聽聽孩子的聲音。

有一天在路上,我聽到了一個三歲左右的小男孩和爺爺的一段對話,印象很深刻。

小男孩和爺爺正走在路上,突然他看到地上有一塊漂亮的小石頭,就蹲下來伸手去撿。這時,爺爺大聲制止他:“不要撿地上的東西!髒死了!”

小男孩有些難過地說:“爺爺,你是不是不愛我啊?”

爺爺被孫子的話驚到了,忙答道“爺爺當然愛你了。”

“可是,你為什麼不讓我撿地上的石頭?”小男孩委屈地說到。

爺爺聽到孫子的回答,一下子笑了,然後開始跟小男孩解釋地上的東西有多髒,有細菌,會生病等等。

看,對小男孩來說,愛他只需要允許他撿起地上的一塊小石頭,給他仔細觀察東西的機會。

警惕:孩子執著於有形載體的“愛”,是缺愛的表現

還有一次,我們全家在外面吃飯。我坐到了大寶旁邊,老公坐到了小寶旁邊。我剛坐定,大寶笑著對我說:“媽媽,你為什麼坐在我旁邊?”

我被這個問題一下子問蒙了,還沒想好怎麼回答時,大寶搶著說道:“因為你愛我啊!”

我瞬間反應出來大寶的“套路”,忙點頭說:“對,因為媽媽愛你。”

隔壁桌的阿姨聽到我倆的對話,都笑了。

對大寶來說,媽媽主動跟他坐在一起,就是愛他。再也沒有比這更簡單更單純的愛了!

警惕:孩子執著於有形載體的“愛”,是缺愛的表現

  • 愛的表達方式千萬種,重要的是把愛的訊息傳遞給孩子,而不是完成“任務”。

沒有父母不想給孩子提供充足的物質需求,當我們無法滿足孩子的需求時,真誠地拒絕孩子,並告訴他原因,並不會讓孩子覺得愛減少了。相反,真正覺得愛減少的是父母,而不是孩子。

“媽媽,你不給我買糖,我沒有覺得你不愛我了,因為你是為我好,怕我吃多了牙再疼。”

“媽媽,你沒有給我買炸雞排我不生氣,因為吃多了對身體不好,容易生病。”

……

當我們不再執著於通過有形載體的“愛”去愛孩子,而是用孩子想要的方式去表達愛,孩子就會擁有一顆有愛有溫度的靈魂。

靈魂層面的愛,才應該是最純粹的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