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11項提名,卻顆粒無收的《紫色》︱若社會不公,如何救贖?

被繼父欺負,和他生下兩個孩子,孩子一出生就被送走;

丈夫對她的妹妹心懷不軌,姐妹倆因此天各一方;

丈夫只把她當洩慾工具與傭人,她和丈夫都愛著同一個女人;

……

這是什麼糟糕的故事。

是的,這就是斯皮爾伯格拍攝的電影《紫色》,一部出色的女性史詩型電影。它記錄了美國南方的黑人女性,如何在暴力與傷害中,用愛與善良抗爭苦難,最終得到生命饋贈的故事。


奧斯卡11項提名,卻顆粒無收的《紫色》︱若社會不公,如何救贖?


電影告訴女性愛與善良的力量,也記錄了她們平凡而深刻的一生。

20世紀初的美國南方,黑人低人一等,而同一種族內,男性對女性也存在著嚴重的輕視與欺凌。

學生時代看《紫色》,著眼在故事情節,憤恨電影中男性的暴戾無情、悲憫女性的遭遇。而立之年,回首再看,卻發現,電影中,最打動人心的,是女性對愛的期盼與堅守,以及相互之間的支持幫助。

“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能承受幾乎任何生活中的問題”尼采如是說。

01

電影中出現的三位女性,性情各異,為我們展示了三種人生。

第一類女性:從妥協到抗爭的西麗

西麗的命運悲慘:被繼父凌辱、和妹妹分離,又像牲口一樣轉賣給一個不喜歡她的男人。

丈夫說她醜,動輒拳腳相向。

  • 西麗,是一直被否定、卻葆有自我的女性。

她是個照顧家庭的好手,一切都被收拾得井井有條。這是她證明自我價值的方式。

這個沒有文化的女性,學會從生活中找樂子,用另一種目光觀察世界。

她的丈夫為情人手忙腳亂地做著大餐,她覺察他的慌張,不禁拉了把椅子坐下,饒有興趣地做起了圍觀群眾。她發現愛一個人的時候,原來是這樣慌張而幸福。

她內心沉靜,對痛苦的生活報之以微笑,以此自我寬慰。

奧斯卡11項提名,卻顆粒無收的《紫色》︱若社會不公,如何救贖?


  • 第二類女性:從爆發到沉寂的索菲亞

她原本像支墨西哥火箭筒,一點就炸。

面對公公的強勢,她一副“老孃叉腰”態勢,不受一點委屈;

面對丈夫的掌控欲,他充滿主見,因此捱了一頓好揍;

她曾對西麗說:“我這輩子不斷在抗爭,但我從沒想過在自己家中也要抗爭。”

社會不公加家庭打壓,這是索菲亞的悲哀,也是當時所有女性的悲劇。

但她內心從未屈服,忍辱負重,終於得到想要的生活。

奧斯卡11項提名,卻顆粒無收的《紫色》︱若社會不公,如何救贖?


  • 第三類女性:救贖女神莎格

她是風中蝴蝶,能歌善舞,美豔動人。但父親的冷漠是她最大的痛苦。

當她披掛起晶亮的舞衣,獲得喝彩時,她得到了溫暖與重視,不再是那個被遺棄、被忽視的女兒。


歌舞之間,她忘卻人世煩惱,她自我撫慰,也是對人生的逃避。

但她有著“愛”的能力,她救贖西麗,最終也贏得了父親的愛。


奧斯卡11項提名,卻顆粒無收的《紫色》︱若社會不公,如何救贖?


02

女性的力量是弱小的,誰也無法單槍匹馬對抗命運。但幾位女性,堅守著親情與友情,用善良和愛互相扶持,堅定自己,溫暖她人。

  • 親情,是西麗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西麗和妹妹被迫分離,妹妹哭泣著向姐姐大叫:“我會一直寫信給你,除非我死了!”

隨後,一封封信抵達西麗家的信箱。但在丈夫的阻擋下,西麗一封都未曾收到。儘管如此,她日日等待,當郵差的馬蹄叩響土地,她總是會投去企盼的一瞥。

一個堅守諾言,用信件撫慰姐姐,一個永遠等候,期望妹妹生活美好。

奧斯卡11項提名,卻顆粒無收的《紫色》︱若社會不公,如何救贖?


  • 友誼是另一精神支持。

莎格是西麗丈夫的情人。在大雨滂沱中,她第一次與西麗相遇,醉醺醺的莎格對西麗說:“你真的很醜!”但西麗並不惱怒,她做了滿滿一盤子美食,親自端給莎格,併為她沐浴、梳頭。


在一次歌舞表演中,莎格充滿柔情地唱了一首獻給西麗的歌:“姐妹,我希望你也能相信自己很重要。在寂寞之路上一路蹣跚,無數日出日落,生活不該如此卑微。”

西麗眼神中是驚訝、害羞,更多的是欣喜。是莎格的肯定與鼓舞。讓西麗心中第一次感受到幸福。


奧斯卡11項提名,卻顆粒無收的《紫色》︱若社會不公,如何救贖?


最後,當莎格幫助西麗找到她妹妹的來信,她的妹妹和她丟失的兩個孩子都有了消息。這是一把打開西麗內心的鑰匙,她多年的等待有了回饋。

她的勇氣重返體內。當丈夫像往常一樣辱罵她時,這個孱弱膽小的女子握住餐刀直抵他的下巴。

她跟隨莎格離開這個囚禁她半輩子的家。而索菲亞看著這一切,失聲而笑,她被西麗鼓舞起來,恢復了往日的生氣。

電影最後,在一片紫色花海中,少年時分開的姐妹重見,兒女歸來,她的人生圓滿了。

奧斯卡11項提名,卻顆粒無收的《紫色》︱若社會不公,如何救贖?


友誼和親情,是支撐起西麗生命的兩大支柱,為她的身體注入勇氣和能量,最終逃離了生活的牢籠。


“人類可以經由愛而得到救贖。” 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這樣說。

03


電影改編自黑人女作家愛麗斯•沃克的同名小說《紫色》。小說獲得美國文學界兩項大獎——普利策小說獎和美國國家圖書獎。


愛麗斯•沃克曾受邀拜訪馬丁•路德•金,並參與《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講,“Womanist”(女權主義)一說,也由她首次提出。

她說:“因為我是黑人,我是女人,因為我在貧困中長大,因為我是南方人……我對不公正有十分敏銳的感受——非常迅速的反應。”

奧斯卡11項提名,卻顆粒無收的《紫色》︱若社會不公,如何救贖?


電影《綠皮書》中,黑人音樂家一路南下,受挫不斷。正是因為美國南部是種族歧視最嚴重的地區。而她就出生於美國南方佐治亞州的一個貧苦家庭。

愛麗斯•沃克從小看見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受到的不公。因此在青年時期,她就投身到轟轟烈烈的民權運動中。

她筆下的女性,大都有著美好的品格,如西麗的善良,索菲亞的反抗、秀格的灑脫,她們重視親情與友情,相信未來的美好。


當代女性,比百年前的她們如何?

是否更有信念與自我?

面對打擊與否定,是否敢於亮出自己的“餐刀”?

如今女性的生活,比百年前的人們進步許多,但女性受到侵害、地位低下、不受尊重、淪為“家庭保姆”的現象依然存在。

去年,一部名為《82年生的金智英》引起熱議,這部電影口碑兩極,女性觀眾打出9分,男性觀眾只給1分,男女間對自身社會地位的分歧可見一斑。

女性週而復始的家務操作,在狹小的物理空間、精神空間中日積月累,由此倍感壓抑。有一部分女性甚至犧牲了工作、交出自我,去扮演社會給予她們的角色。

金智英出現的多重人格,正是她迷失自我後,藉由他人身份作出的疾呼:請給我愛、給我尊重!

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被愛、被認可,這對於金智英來說太重要了,也是每一位女性的渴求。最終,金智英還是幸福的,她的母親給予她最大的溫暖,丈夫也學著改變態度,

再看另一部小說《小婦人》,百年來不斷被改編、翻拍成各種影視作品,也充分說明人們對女性價值與社會地位的關注。

小說中,女主人公喬,是一位不斷思索人生意義、追求獨立生活的女性。她通過發掘自身的特點——擅於寫作,來獲得經濟和精神上的獨立。

她有著和簡愛一樣的特質:自尊自愛,內心強大。

她在婚姻問題上的發言也是振聾發聵的:“我相貌平平,侷促笨拙,但我為這樣的自己感到高興,我熱愛自由,不想這麼倉促放棄。”

一個心中有理想、有寄託的女子,開啟了女性生存智慧:

不依附、做自己。這樣的響亮的發言,百年之後,依然震爍著我們的心靈。

這些女主人公們,都在告訴我們,珍藏愛與善良,做一個內心有寄託的人是多麼重要。

時光悠悠,歷史灰燼的深處仍有餘溫,為後代的女性傳遞著暖意。

作者介紹:安安,在文藝海洋中溺而不斃的雙魚女。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