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以為吼叫發脾氣孩子就會聽你話!聰明的父母是這樣做的

任何人都可以變得憤怒,這是很容易的。但是要向對的人,以適當的程度,在對的時間,為了正確的目的,使用有效的方法來表達憤怒,這是很不容易的。

——亞里士多德

我們到底為什麼發脾氣?這源於我們內心的羞恥感恐懼感愧疚感

  1. 束縛我們生活的原罪-羞恥感:

為什麼別的小孩都學會了,你還不會,你是豬嗎?我生出來的小孩有這麼笨嗎?

羞愧感是一種自我評價情緒,父母總認為孩子是什麼人,就代表了自己是什麼人;孩子學習不好,代表了自己教育失敗;孩子作風不正,代表自己家教缺失。當羞恥感湧上心頭,又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一急起來就衝著孩子大吼,不自覺地強迫、控制孩子。

2.限制我們潛能的兇手-恐懼感:

要遲到了為啥動作還這麼慢,你究竟是不是不想上學了?這麼簡單的句子都說了多少遍了還不會,將來怎樣考上重點學校?

恐懼,源於父母們的焦慮,總害怕孩子不如別的孩子優秀、自己不如別的家長成功,對孩子的成長心生焦慮,寄望孩子做好每一件事,當期望值未達到而對孩子發脾氣。

3.增加我們負擔的匪徒-愧疚感:

每天都說要買這買那的,我在你身上花費了多少你知道嗎?

愧疚感,源於父母限於自身的能力無法滿足孩子的要求,就極力地否定孩子的需求,認為孩子無理取鬧,責備孩子,但過後對自己的行為感到愧疚,感覺對不起孩子。

認清了自己發脾氣的本質後,以下幾點,能幫助你成為做不急不吼不發脾氣的父母。

1.做擅長親子溝通的父母

對於孩子的需求,父母應第一時間與孩子真誠親密的溝通,瞭解需求的真正目的,如孩子的需求合理,父母要積極配合孩子實現,幫助鞏固孩子的自我價值,激發孩子自身最大的能量。如孩子的需求不恰當,家長也應該平心靜氣地與孩子分析利弊,引導孩子用正確的方式處理。你不說,孩子怎麼能懂?

身體語言是孩子的第一語言。你知道嗎?其實孩子的一些身體語言,是孩子拼盡全力的一種表達。

“當孩子不敢直視你,是他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可能會讓你失望”——父母應承認她做的一切,讓他知道每個人都會犯錯,重要的是採取措施去彌補。

“孩子把所有的玩具玩偶都放到床上,是因為他內心害怕”——父母應給予孩子一個擁抱,認同孩子的行為,讓玩具玩偶陪伴孩子,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每當帶他認識一個新朋友,他都會抓住父母的腿,想辦法遮著自己的臉,是因為他社交焦慮”——父母應蹲下面對孩子微笑,同時父母對著新朋友示範性地說聲“您好”,讓孩子感受新朋友是安全的,然後給孩子時間,慢慢熟悉新朋友。

別以為吼叫發脾氣孩子就會聽你話!聰明的父母是這樣做的

漫畫(源於網絡)

“孩子仍東西、敲擊傢俱、破壞玩具,是他在表達自己心情不好”——童年只有一次,請允許孩子有不成熟的一面。試著與孩子一起玩耍,帶他到外邊看看風景,舒緩孩子的情緒。

“在其他孩子接近你時,他會馬上有意地親近你,這是他表達給父母知道要對自己多留意一些”——家庭可能迎來了新寶寶,孩子因此常常爭寵,這應理解孩子,這是他自我意識的一部分,證明他珍視自己最親近的人。處理方法是:“我是你媽媽(爸爸),不是他的,但我對你好的同時,仍可以對其他小朋友友善”。

2.做懂得激勵的父母

教育中多激勵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尊心。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的理論:每個人都有能力和成就得到別人承認的需求,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價值。

表揚得越多,進步得越快;相反批評得越多,讓孩子越不自信,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結果真的不如人了。

激勵孩子不僅要有一雙發現孩子“美”的慧眼,而且要對孩子的“美”進行樸實但“拔高”似的鼓勵,要給孩子留有做得更好的空間。

例如當孩子畫好一幅畫給你看,你不應只敷衍說“畫得真好看”,而是要和孩子一起琢磨哪裡畫得好,為什麼畫得好,同時與孩子一起探討哪些地方可以畫得更好。

3.做成為孩子榜樣的父母

父母要把控好自己的情緒:人在強烈的情緒下會失去思考的能力,容易做出無意識的行為,父母對孩子的憤怒情緒,是親子親密關係中的頭號殺手,如何把控好自己的情緒,對親子關係的建立尤其重要。

父母把控情緒的正確做法:

第一步,察覺情緒

當我們感到自己動怒了,你的心跳、聲調、肢體都會不一樣,那先給自己按下暫停鍵,不要發作、不要講話,給自己緩和的時間。多想一步,自己的壞情緒是不是根源不在於孩子?

第二步,和孩子共情,和自己對話

不妨注意語言的藝術,用共情的話取代對孩子的呵斥,例如說“媽媽知道你想多玩一會,但媽媽也想和你玩,你能不能快點寫完作業陪媽媽一會?”讓孩子知道,自己被需要的同時也可以滿足自己的需要,那孩子會變得聽話了。

聽過心理學的“踢貓效應”嗎?說的是一個老闆訓斥了員工,員工回家訓斥了老婆,老婆被說後訓斥了自己的小孩,小孩憤怒地踢了家裡的貓,貓被踢後跑到了路上使一輛車發生了車禍,車主正是最初訓斥了員工的老闆。

別以為吼叫發脾氣孩子就會聽你話!聰明的父母是這樣做的

“踢貓效應”漫畫(源於網絡)

不妨用藝術、運動等方式轉移自己的壞情緒,學好調控情緒。

第三步,將期待值調至合理

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了著名的ABC理論:

情緒管理中,特別要注意調整我們的B(信念)。你調整了你的B,即你的期待值,你的情緒是可控的。

別以為吼叫發脾氣孩子就會聽你話!聰明的父母是這樣做的

ABC理論分析圖(源於網絡)

只有充分意識到自身期待值的合理性,才能以平常心對待孩子的行為,以看待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

最好的教育不是教育孩子,而是父母做好自己。家長應以身作則,以快樂陪伴孩子為前提,做不急不吼不發脾氣的父母,讓孩子深深體會到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是無比幸福的。

別以為吼叫發脾氣孩子就會聽你話!聰明的父母是這樣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