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曹操到武則天,扒一扒逆襲的可行性

逆襲,本出自日語,多用來形容本來是失敗的現狀或處境,卻最終獲得了成功的結果。譬如,常用的屌絲逆襲。以上,出自百度百科。

精神太隱秘,物質更直白。在什麼都要塊的當下,我們沒時間、沒精力去探求精神,抬眼只見物質。崇敬物質,追逐成功。從沒有哪個時代,像今天的我們這樣渴望成功,但我們又沒有一個能藐視眾生的出身,似乎永遠夠不到成功的臺階。任憑時空變幻、時代發展,出身總是人生道路上那塊最堅實的墊腳石。於是,逆襲成了這個時代的集體心聲。那逆襲的可行性到底如何呢?我們不妨探討一二。

這是一篇學術論文,屬於社會科學領域,或許能為大家醫治心病。

從曹操到武則天,扒一扒逆襲的可行性


說起出身,你要知道

天地鴻蒙,誰是王者?當然是體力好、武力值高的了。誰的體力好,誰打架厲害,誰就能搶到更多的食物,獲得更多的生存機會,成為領袖。

到了上古時,都是如此。據可靠分析,堯舜禹的上位,都是依靠武力,飽含殺戮。只不過,後世儒家學者為了樹立典型,才粉飾太平,說堯舜禹以德行取勝、因禪讓上位。到了大禹時,不知是因為實力夠強,還是謀劃得當,或是二者兼而有之,大禹順利傳位於兒子啟。自此,憑“爹”上位的規則誕生了,出身也成了人生的大事。

有了規則,杜絕殺戮,家天下在當時是文明的進步,但也意味著不公,總被階段性打破。重新洗牌,重頭再來。在這一破一立之間,幾許逆襲傳奇就流傳於世。

曹操,其實沒個好出身


說起三國人物,沒人不知道。曹操,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他最富代表性的形象,莫過於“橫槊賦詩”:手持長槊,藐視眾生,看誰不順眼就給一下,讓他當場斃命。真是大權在握,得誰殺誰呀。但是,曹丞相併非生來就這樣強。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先說,曹操是漢相國曹參之後。但後又說,曹操的父親曹崇是頗有些權勢的宦官曹騰的養子,而這個養子到底是從哪裡過繼過來的又不太清楚。陳琳在《討曹檄文》中也說曹操,“父崇,乞丐攜養”,就是乞丐養的小乞丐。這話,雖然有辱罵曹操之嫌,但也可說明曹操之父來歷成謎。可見,說曹操是曹參之後,不過是進個美言。


東漢末年,是個講出身、講家世的時代。什麼叫有“家世”,不是簡單地“我爸是李剛”,那是隻要我想,我隨時都能是“李剛”。出身豪門的人大談紅酒,田間地頭的我坦然摳腳。自古至今,貴圈都是自有風尚。東漢時期也不例外,豪族們只以服膺儒教為第一要務。


儒教,即儒學。凡事都怕發展,發展發展就變樣。儒家學說,由孔子創立,講仁義、重禮制,最初只是一種思想,但自從被漢武帝看中,就開始按照“皇帝”的意志發展開了。幾經發展,可能孔夫子復生也不太認識由他自己開創的這門學術了。到了東漢末年,儒教已經成為一種行為標誌,衣食住行都有規範。

豪族經由多代研習,一言一行都嚴肅緊張。但對於曹操這種宦官家庭出身的,就缺乏薰陶和約束,隨性而為,很是活潑,沒有這儒家的“範”兒。

史書上說,曹操小時候就機靈,有心眼,但卻意氣用事、行為放蕩,不務正業,甚至還是個撒謊精。他叔叔厭惡他每天招貓逗狗,不務正業,就經常到他爹那告狀。曹操很反感,就想了主意。一天,他在路上碰見叔叔,就裝著半身不遂、嘴歪眼斜。叔叔問他怎麼了,他流著哈喇子說:“中風了”。隨後,叔叔就告訴了自己的哥哥——曹操的爸爸。他爸爸就急忙來看,卻見曹操和正常人一樣,不禁疑惑:“叔父說你中風了呀,你這不挺好嗎?”曹操答道:“叔父一向看不上我,常編造壞話。”從此,叔叔再說曹操什麼話,他爸爸都不信了。

曹操的出身,不太光彩;曹操的作為,也很不高貴。當時,貴圈的人多瞧不上曹操,但世上總有不世俗的人。梁國人橋玄對曹操說:“天下將亂,非濟世安邦之才不行。我看將來能安天下者,就是你呀!”南陽人許劭也曾稱讚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曹操能獲得如此讚譽自有原因。他素有大志,博覽群書,對兵法更是深有研究。而後來的事實證明,曹操絕非池中之物。

曹操,一個清正廉明的好官


二十歲那年,曹操被舉為孝廉。在兩漢時期,孝廉就像後來的舉人、狀元,都是要當官的。但也有一點不同,孝廉不是考出來的,是被選出來的。怎麼選呢,你懂的。

成了孝廉之後,曹操就開始了自己的仕途之旅。他先是作了洛陽北部尉。這個北部尉,可能類似於警察部門的官,應該不太大。洛陽,是東漢的都城,皇親國戚都居於此,不好管。別人在這個崗位上,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專注不得罪權貴,可曹操卻一到任就嚴肅法紀,並特地造了十餘根五色大棒,列於門前。不管哪路豪強,只要觸犯法紀,都要作他的棒下之鬼。於是,很快,他就得罪了權貴,被從中央發配到了地方。

說起來,曹操絕對是個清正廉明的好官。東漢時,濟南一帶曾盛行拜神祭祀,而鉅商和官員常藉此勾結在一起,欺詐百姓,騙取錢財。祭祀之風日漸奢侈,百姓卻日漸貧困,誰都不敢管。可曹操做濟南相,一到任就搗毀祠廟,禁止祭祀。

曹操不論到哪裡,都橫掃豪強貴族,整治貪官汙吏,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但東漢腐敗,禍在中央、禍在皇室,有幾個好官也無法避免東漢政權的土崩瓦解。

黃巾起義爆發,曹操參與了平定,展現了軍事才能,也在政界刷出了存在感。起義被平定後,東漢朝廷徹底亂了套。有點權力、抓住機遇的人,都要上臺作幾天主。幾經周折,輪到了董卓。

董卓在京都,好一通作,廢了皇帝、殺了太后,大搞恐怖統治。他很看好曹操,想拉他一塊幹。可曹操卻不看好董卓,偷偷逃走了。曹操逃到了陳留,散盡家財,招兵買馬,組建義軍,倡議天下英雄討伐董卓。

之後,天下諸侯會盟,推舉系出名門的袁紹為盟主,共商討董大業。曹操任奮武將軍,奮勇殺敵,獻力獻策,想謀一番大事。可無奈,諸侯們卻只想藉機擴展勢力,誰也不肯出力。不自己做主,就無法改天換地,曹操自此開啟了自己打天下的征程。

曹操,一代明君魏武帝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曹操曹孟德,挾天子、令諸侯,誅呂布、滅二袁,消滅眾多割據勢力,統一了北方。成了三分天下,他最大。憑什麼呢?當然不是憑奸詐、心眼多。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曹操,“非常之人,超世之傑”,他是一代明君魏武帝,贏就贏在治國有道。

特權階層,是國家的負累。可能跟自身的經歷有關,曹操憎恨特權。他獨立自主後,初心不改,依法治國,打擊豪強不法,抑制土地兼併。少了特權階層的裹亂,在曹操統治的區域,百姓樂業,政治清明。

東漢時期,選拔人才,名為注重品德,實為看重家世。畢竟,只有家世顯耀的人,才能讓“賢良方正”之名傳播四方!可曹操卻打破門第觀念,只看才華,不論出身。他唯才是舉,使許多寒門子弟獲得了參政機會,促進了社會公平。

一個政權要想真正強大,就要有雄厚的經濟基礎作後盾。打仗最終拼的不是玩命下狠、也不是用兵如神,而是雄厚的經濟實力。民以食為天,國以農為本。連年戰亂,GDP逐年下降。為恢復經濟,曹操興修水利、實行屯田,減輕賦稅、與民休息。百姓積極生產,國家逐漸富強。

開源是一方面,節流也很重要。曹操厲行節儉,不但自己布衣粗食,也嚴禁身邊的人錦衣華服。就連他的喪事,也是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珍寶。在曹操的帶領下,東漢以來的奢靡之風得到遏制,艱苦樸素的作風成為社會主流。

據說,官渡之戰前,袁紹倚重豪強,法紀鬆弛。河北地區,豪強橫行,土地兼併猖獗,百姓困苦。所以,袁紹雖然兵多、糧多、錢多,但因不得民心,還是敗給了曹操。曹操進入河北後,立即“重豪強兼併之法”,使“百姓喜悅”。司馬光盛讚曹操,可“化亂為治”。

曹操,以化亂為治的本事,打出了三國演義、奠定了曹魏的基業。他的兒子曹丕繼位後,廢掉漢獻帝,開始稱帝,並追封曹操為魏武帝,堅持曹操的主張、推進曹操的事業。曹丕之後,他的兒子曹睿繼位,繼續堅持與推進。本應孫又生子、子又生孫,繼續下去,可誰知半路竟殺出個司馬懿。

司馬懿,早有前緣的篡位者


《三國演義》中的司馬懿,活得歲數大,積攢的心眼多,欺負皇帝年幼、皇室平庸,就篡了位。《軍師聯盟》中的司馬懿,少有奇志、長有大謀,眼看皇帝不行,才自己上位,謀定統一大業。同一個人,不同的看法,我卻都不認同。

東漢末年,曹操,這個太監的後代,雖逆流而上,顛倒了上流下流,但只是暫時。貴圈的根基仍在,他們不甘就此沉淪。終於,在曹操死後,他們找到了復辟的代言人——司馬懿。

司馬懿,字仲達,河南人,幾代祖宗都是當官的。雖然不能說出身顯赫,但他從意識流上說也是個貴族,家傳的伏膺儒教,一舉一動都克己復禮。他瞧不起曹操這個閹宦之後,曾因不想當官而裝病。後來,曹操下令不當官就被捕,他才勉為其難地出來做官。

司馬懿瞧不起曹操摳摳搜搜的小家子氣,也看不上曹操嚴刑酷法沒“文化”的樣子。他是貴圈的天然同盟軍,是早有前緣的篡位者。曹操發現了他的不甘,說他“鷹視狼顧”,不是久居人下之人,提醒自己的兒子注意。但他的兒子曹丕不但不信老爸的相面術,還和司馬懿做起了“好朋友”。

於是,曹操死後,在曹丕的提攜下,司馬懿開始走向權力核心。曹操的孫子曹叡繼位後,司馬懿是輔政大臣;到曹叡死時,他又成了託孤重臣。這一託可真是所託非人,司馬懿利用貴圈的支持,架空了曹叡的八歲的兒子曹芳,自己開始當家做主。之後,司馬家也開始子又傳孫、孫又傳子……司馬懿之後,兒子司馬師、司馬昭陸續登場,隨之又到了孫子司馬炎。

司馬氏憑藉曹魏的雄厚基礎,熬死了劉備、諸葛亮和孫權,平蜀、滅吳、廢魏,實現了三家歸晉。曹操竭盡畢生實現的逆襲,在他死後,被反撲了,而且一發不可收拾。但司馬晉,雖一統天下,卻沒啥精氣神兒,做事偏重形式、用人就看門第,門閥把持政權,奢侈糜爛成風。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機要職務把控在幾個大家族手中,而幾個大家族生來就有高官厚祿,有錢,沒事就鬥富:刷鍋用糖水,蠟燭當柴燒。

司馬晉的種種行為引起了很多人的逆反。這些人有思想、有文化,竟把這種逆反心理演繹為一種精神,就是魏晉風骨。

魏晉風骨,為逆襲奏響戰歌

前面說過,漢末豪族以伏膺儒教為第一要務,將重孝、守禮作為身份的象徵。重孝,長輩故去,就要哀痛萬分,戒欲、吃素,艱苦樸素地過三年;守禮,跟最親的人都得嚴肅、緊張。自己人向著自己人,司馬氏,身為豪族代言人,用人首要看的也是“孝”與“禮”。一時,湧現諸多“孝子賢孫”:有冬日脫光衣服躺在冰上求魚的,就為繼母在冬日想吃一口鮮魚;有與老妻幾十年如一日在家裡都衣冠整齊、行禮相見的,就要做到相敬如賓。“孝子賢孫”們都遵儒教,有當官的偉大理想,也都當上了大官。自然有很多人爭相效仿,可就有人偏不,就要特立獨行。

阮籍,對著楚漢古戰場,長嘆“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有人說他在笑話劉邦、項羽,有人說他是在譏諷當權者。無論說誰,都夠狂。他見人連招呼都懶得打,碰上不喜歡的人就給個“白眼”,遇上很喜歡的人就青眼有加。他還經常在喝得酩酊大醉後,就躺在酒肆裡年輕漂亮的老闆娘身邊呼呼大睡,完全不顧男女大防。母親去世後,他也不遵守孝之禮,照樣出席宴會,喝酒吃肉、聽小曲兒。

嵇康,英俊高大,卻經常十天半個月的不洗臉、不梳頭。連儀表都不講,就別說禮法了。他曾夾著琴唱著歌去參加阮籍母親的葬禮,竟獲得阮籍青睞,算得同道中人。司馬昭麾下的紅人鍾會來訪,他只顧打鐵,不理不睬。好友山濤推薦他出來做官,他竟寫信,揚言要與之絕交。反正,就是堅決不做官。

魏晉名士,無一不愛酒,但沒人能愛過劉伶。可以說是酒與生命同在。他每喝到高興處,就在家裡裸奔,別說見妻子家人,見誰都這樣。面對別人的譴責,他還反駁說,我以天地為房屋、以房屋為衣褲,你們無端闖進我的褲襠,還有理了!

不守虛禮,不願當官,或沉迷飲酒、或醉心打鐵,就要是與司馬晉非暴力不合作。有人說,阮籍、嵇康等人是曹魏的擁躉,但他們自己說,不過是“一生不羈愛自由”。他們將自己的思想闡述為“越名教而任自然”。名教,就是儒教。司馬氏用它來劃分敵我、約束天下。打破等級的套路,實現自己的主張,就是追求逆襲。而在強權壓迫之下,強烈表達逆襲的願望,就可謂風骨。

魏晉風骨,不是在懷念曹魏政權,而是在嚮往曹操當年所進行的展翅逆襲。魏晉風骨,為逆襲奏響戰歌:逆襲只是暫時蟄伏,還在蓄勢待發!

五胡亂華,政界來了新貴圈

司馬晉的貴族統治很腐朽,而腐朽的統治不可能有生命力。晉政權的統一,就像曇花一現,持續了僅僅37年。變故,就發生在開國皇帝晉武帝身後。

司馬炎選定的繼承人是長子司馬衷。這個孩子從小就與眾不同,別人都說他傻,可晉武帝司馬炎卻覺得自己的兒子也就是智商欠佳。司馬炎考慮過另立他人,但其他的兒子都還太小,傳位於侄子又不甘心。畢竟,癩頭兒子也是自己的好。但是,他這個兒子是真的傻。

晉武帝死後,司馬衷繼位,史稱晉惠帝。有一年鬧災荒,大臣上奏:百姓無糧可吃,只能以草根、樹皮充飢,許多人被餓死。晉惠帝聽了很是驚訝,問出的問題驚詫千古:“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沒糧吃,怎麼不吃肉,這讓人從何說起呢。

他傻就傻吧,還娶了個厲害媳婦。這個厲害媳婦叫賈南風,是權臣賈充的女兒,長得醜,且權力慾望很強。嫁了個既是皇帝又很傻的丈夫,她可是如魚得水,要當皇帝背後的大boss。可弄權的道路上也有障礙,就是晉惠帝的外公楊俊。為了對付楊俊,賈南風聯合了司馬氏的藩王。藩王們帶兵迅速剪除了楊俊。但之後,他們又覺得這個醜女人很是可惡,不如自己指點江山,就一窩蜂地都奔著皇位來了。於是,八王之亂髮生了。

八王之亂,殺伐不斷,大量百姓喪生,許多農田被毀。晉朝國力大減,而盤踞在周圍的少數民族部族卻悄然崛起。他們趁勢進軍滅了晉,開始各自建國,逐鹿中原,史稱五胡亂華。

中原戰亂,許多百姓、士人、貴族越過長江,向南遷徙,史稱衣冠南渡。有一小撮司馬氏旁支也隨人潮漂流到了江東。不管在哪,沒有大小王就要亂套。本著不能沒有皇帝的原則,在誰都無能力成王稱霸的情況下,士族們決定仍按原來的套路來,推舉琅琊王司馬睿為帝,重建晉朝,定都健康(現在的南京),史稱東晉。而之前的,就叫作西晉。

在東南,東晉偏安一隅;而在中原大地,少數民族兄弟們撒了歡兒,都過了皇帝癮,前前後後建二十多國。其中,能有點威懾力的就有16國。你方唱罷我登場,亂哄哄地持續了一百多年,直到鮮卑人政權北魏雄起。

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而此時,南方的東晉,早已被權臣劉裕建立的宋政權所取代。歷史進入南北朝階段。

自東晉以權臣篡位的方式結束後,下克上彷彿成了宿命。南方,依次更替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北方,甚至更糟,不但有縱向更替,還有橫向裂變與組合,但是效果驚人:先是,北魏因為內亂與權臣爭鬥分裂為東魏、西魏兩個政權;後來,東魏、西魏都因權臣篡位而變為北齊和北周;再後來,北周滅掉北齊;再再後來,北周由權臣篡位變成了隋;最後,隋征服了陳,統一了天下。

隋是個短命的王朝,誕生似乎就是為了迎接盛唐的到來。隋唐,不分家。北周、隋、唐,從統一主角的演變過程中,我們發現了獨孤天下。門當戶對結姻親,獨孤姑娘們的夫家自然也都是同路人。他們來自同一個集團,關隴集團。

此集團,成型於西魏時期。當時,權臣宇文泰為了鞏固在關隴地區的統治,就以北魏六鎮(軍事組織)舊將為班底,吸納當地漢族豪強,形成統治集團,進行聯合共治。北周皇帝宇文家、隋朝皇帝楊家、唐朝李家,以及成為他們皇后的獨孤家,都是集團成員。

大有皇帝輪流作,明年到我家的趨勢。而且,不管誰作了皇帝,集團其他家族也都不失為重臣。這夥人從生下來就註定能做官,是名副其實的特權階層。

關隴集團,雖說是民族大融合的產物,但明顯已成為政界新貴圈。逆襲彷彿沒有希望了,但大唐已經到來,盛世不允許特權的壁壘阻礙人才的到來。時代在呼喚逆襲!

武則天,沒能摧毀男權,卻摧毀了特權

唐朝建立之初,李家皇帝與合作伙伴們表面上一直相處的不錯。但是,到李治繼位後,情況有了變化。

唐高宗李治,武則天的丈夫,因媳婦而活躍於熒屏。在一代女皇的故事中,他是這樣的人:膽小、無能、怕老婆。但是,一個能在李世民眾多兒子中脫穎而出得到皇位人、一個敢跟父親的小老婆私通的人,應該是個才能與膽量兼具的人。至於怕老婆,更是無稽之談。

李治繼位時,年齡還小,也沒有父輩一樣的革命鬥爭資歷,很不服眾。但他是有為青年,想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出成績,不能忍受一些老臣,尤其是以他舅舅為首的關隴集團的指手畫腳。於是,雙方展開激烈爭鬥。最後,焦點聚集在李治的婚姻問題上。

李治先前的正妻王皇后,出身關隴貴族家庭,符合關隴集團婚姻觀。可後來,李治愛上了武則天,並決定要立她為皇后。關於他們的愛情故事,你一定自有解讀,無需我多做敘述。

武則天,並非出身貴族。他的父親原本是大商人,後來因助唐高祖李淵起兵,才作起官來。李治要廢掉出身高貴的王皇后,而立出身不高的武則天。這不光是換個媳婦那麼簡單。

王皇后,是個符號,代表著關隴集團的榮耀。關隴集團保持自己的政治特權,堅決反對廢后。但李治卻決意要打擊關隴集團,堅決要廢后,並獲得成功。廢后一役,關隴集團受到致命一擊:長孫無忌等人,被削職免官,貶出京師。

關隴集團一蹶不振,賢能之士獲得了更多的上升機會。武則天登上皇位後,進一步完善科舉,開創了殿試。

武則天以女子之身,登臨皇位,算得上逆襲。但她是唯一的女皇,之前沒有、之後也沒有。她並沒有摧毀男權,但卻在一定程度上摧毀了特權。她選賢任能,使科舉漸漸成為選拔人才的主要方式。

在唐以前,選拔人才,除了世襲,就是察舉。這個察舉,說白了就是推薦。也許最初,推薦是好的,也曾讓許多英豪一展風采。但後來,它卻被玩壞了,成為特權階層霸佔特權的工具。所以,只剩下考試。可以說,至今為止,考試是最公平的選拔手段。不管考你什麼,它畢竟給寒門子弟以一線生機。

一個人的逆襲不算什麼,樹立一種制度,保障逆襲發生,才是了不起。武則天,小小女子,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的大逆襲。有命定、有巧合,但不管如何,她都了不起。

據說,豪族把持政權,源於先秦時期的六國舊族。到西漢時,因劉邦出身寒微,豪族才一時式微,而從東漢開始,才漸漸崛起,直至唐初。

曹操曾經完成逆襲,但卻被反撲,直到武則天才為天下寒門開出一線天地。從曹操到武則天,漫漫5個世紀。逆襲的潮流不可逆轉,逆襲是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動力。它道路曲折,但前景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