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之治:有“小太宗”之稱的唐宣宗李忱,實現了唐末最後的盛世

說到唐宣宗李忱,不得不談唐末的政治格局。“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是唐末的開始。安祿山和史思明的叛亂雖然最後被平叛,但給唐盛世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大中之治:有“小太宗”之稱的唐宣宗李忱,實現了唐末最後的盛世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的影響

政治方面

李唐朝廷中央集權被削弱,安史餘黨和討賊有功的將領,都授以鎮帥之職,擁兵自重,終於形成日後的藩鎮割據局面。宦官掌握禁軍,與大臣相互勾結,左右朝政,排斥異己,終釀成唐後期嚴重的宦官之禍及朋黨之爭。

大中之治:有“小太宗”之稱的唐宣宗李忱,實現了唐末最後的盛世

民族關係方面

唐朝失去往日統領駕馭各族的“天可汗”威勢;平定安史反叛,抽調西北兵,吐蕃乘虛取河西、隴右之地,威脅長安;東北契丹乘虛進入塞內,令朝廷有左右掣肘之憂。

大中之治:有“小太宗”之稱的唐宣宗李忱,實現了唐末最後的盛世

經濟方面

安史之亂使黃河流域的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物資短缺,物價飛漲,米價比開元時高漲300多倍,鬥米萬錢。

大中之治:有“小太宗”之稱的唐宣宗李忱,實現了唐末最後的盛世

唐末政局

藩鎮割據問題積重難返

藩鎮割據問題之所以成為唐末衰亡的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的由來。首先,唐承隋制,實行州、縣兩級,中央卻無法直接統領上百個州、上千個縣,唐初的辦法是不時派使巡視監察。唐代的藩鎮稱為“道”,長官為觀察使,一些雄藩重鎮的長官又兼節度使。大約在武則天稱帝后,十道巡察已成定製。後來開元罷置無常,充分反映出唐王朝既懼怕地方事權過重,又無力一竿子插到底直接控制州縣的矛盾心理。

大中之治:有“小太宗”之稱的唐宣宗李忱,實現了唐末最後的盛世

安祿山劇照

從這來看,藩鎮本是唐王朝間接控制地方的制度,這注定了如果中央勢弱,藩鎮必成隱患。第二個由來是,興盛已久的府兵制因為承平日久,天下久不用兵,而遭到破壞,為募兵制所取代。募兵制下,玄宗時的“長從宿衛”因承平歲久、軍備鬆弛而不堪一擊,而邊兵則因連續征戰,仍屬精銳,且人數眾多,約49萬人。第三個由來,則是高宗後期開始,邊疆形勢惡化,必須廣佈藩鎮,重守邊疆,所以給了節度使很大的權力。

大中之治:有“小太宗”之稱的唐宣宗李忱,實現了唐末最後的盛世

宦官勢力膨脹

安史之亂後,皇權將宦官作為牽制軍將的重要工具。有時候派宦官領兵作戰,但更多的是派宦官出任監軍使,讓其深入到每一支作戰部隊中。宦官漸漸有兩項足以使其凌駕於其他政治勢力的權力:掌管禁軍、執掌機要。這顯示出唐末宦官掌握了軍事大權,其勢力膨脹之後,可以決定皇帝的生殺廢立。唐末的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都是由宦官所立;而順宗、憲宗、敬宗、文宗均為宦官所害,昭宗也曾為宦官所囚禁。

大中之治:有“小太宗”之稱的唐宣宗李忱,實現了唐末最後的盛世

朋黨之爭

唐末朝臣官僚之間拉幫結派的鬥爭,還屬“牛李黨爭”最為激烈,從憲宗開始,一直延續到宣宗結束,大約四十餘年

大中之治:有“小太宗”之稱的唐宣宗李忱,實現了唐末最後的盛世

唐憲宗與唐宣宗

從唐玄宗之後,歷經九個皇帝之後,才輪到唐宣宗李忱。李忱是唐憲宗李純的第十三個兒子,原名李怡,後被宦官擁立,更名為李忱。李忱的生母鄭氏(孝明皇后)原為鎮海節度使李錡的侍妾,李錡謀反失敗後,鄭氏入宮為郭貴妃(懿安皇后)的侍女,後來被唐憲宗臨幸,生下李忱。

大中之治:有“小太宗”之稱的唐宣宗李忱,實現了唐末最後的盛世

在當時,郭貴妃正如日中天,她家世顯赫,是大唐重臣郭子儀的孫女,昇平公主的女兒,輩分上是憲宗李純的姨母;她雖沒被封為皇后,但在後宮也居首位,圍繞著她有無數權臣重宦。而李忱母親作為侍女上位,其境遇自然不太好過,她們母子一直在擔驚受怕中生活。

大中之治:有“小太宗”之稱的唐宣宗李忱,實現了唐末最後的盛世

李忱雖然是憲宗兒子,但繼承皇位可不是那麼容易的,在他之前有四個皇帝。憲宗晚年,後宮爆發爭奪皇太子之位的激烈鬥爭,在郭貴妃及其黨羽的努力下,郭貴妃的兒子李恆取得了勝利。不久後,唐憲宗因服用道士練的丹藥中毒,脾氣變得極為惡劣,濫殺身邊服侍人員,導致太監驚懼,將其害死。聯繫到激烈的奪太子鬥爭,李忱自始認為父皇的死與郭貴妃母子為了爭奪皇位一手造成。

大中之治:有“小太宗”之稱的唐宣宗李忱,實現了唐末最後的盛世

李恆即位,為唐穆宗,也因為服用丹藥,在位五年而駕崩。他的一個兒子即位成為唐敬宗,幾年後死了。傳給一個兄弟,成為唐文宗,唐文宗經歷“甘露之變”,幾年後鬱郁而死。又傳給一個兄弟,為唐武宗。

大中之治:有“小太宗”之稱的唐宣宗李忱,實現了唐末最後的盛世

這幾個皇帝,據史料記載,都對李忱不善。李忱身經太和、會昌兩朝,隱晦不露,與眾人在一起時,不曾多言。唐文宗李昂、武宗李炎常在宴飲集會之時強逼他說話,以此為樂,稱其為"光叔"。李炎為人豪氣,尤為瞧不起李忱,對他不甚禮遇。

大中之治:有“小太宗”之稱的唐宣宗李忱,實現了唐末最後的盛世

天道酬弱,李忱悽慘的人生,終有了翻身的一天。會昌六年(846年)三月二十一日,武宗李炎病危,宦官馬元贄等認為李怡較易控制,就把他立為皇太叔,之後成為新的皇位繼承人,繼承皇位。此時李忱已經30多歲了。

當權之後的李忱被證明並非是一個痴呆的人,他在位的十幾年大有作為,成為唐朝歷史上最後一次輝煌時期,史稱“大中之治”。

大中之治:有“小太宗”之稱的唐宣宗李忱,實現了唐末最後的盛世

得到權力的李忱對母親極盡孝順,對父親憲宗更為懷念。他上位之後,發起了一輪規模浩大的清查憲宗死因的調查,上千人被牽連而遭到殺戮或流放,以至於當年的宦官和近臣以及他們的親朋都惶惶不可終日,直到幾年後李忱感覺到報復差不多了,才發了一紙詔書說此事到此為止不再追究。

大中之治:有“小太宗”之稱的唐宣宗李忱,實現了唐末最後的盛世

至於穆宗母親,當年的郭貴妃,現在的郭太后,未能倖免。史書上說李忱對郭太后甚為冷落,實情想必比“冷落”一詞更甚,因為郭太后自殺未成,被左右所救,但當晚被憤怒的李忱給殺了。而穆宗的守陵宮女則被遣散,遭受盜掘,跟被掘墳差不多。

大中之治:有“小太宗”之稱的唐宣宗李忱,實現了唐末最後的盛世

李忱對父親的追念不僅體現在為父報仇上,這種追念貫徹了他此後的一生。他常常念起他小時候和父親共同相處過的點點滴滴,有一次問朝臣,說他父親去世時,他伴隨父親的靈柩出殯,遇上大風,身邊所有人忙著遮蔽自己,只有一個人緊緊抓住父親的靈車,不知道這個人是誰。左右朝臣告訴他,這個人叫令狐楚,他隨即尋訪令狐楚的後人,將其升官,最後竟然升至宰相。

大中之治:有“小太宗”之稱的唐宣宗李忱,實現了唐末最後的盛世

以這個原因被升官的,還有好幾個人。刑部員外郎杜勝說了一句父親曾提議憲宗監督國政,李忱立即升他為給事中;翰林學士裴某,父親曾是憲宗時期重臣,也被升官;河陽觀察判官韋宙,因為李忱跟屬下聊憲宗時候的忠臣,別人提起了他的父親韋丹,於是韋宙也立即被調到中央當了御史……

大中之治:有“小太宗”之稱的唐宣宗李忱,實現了唐末最後的盛世

李忱時期,被吐蕃佔據多年的河湟地區終被收復,群臣向李忱祝賀,李忱想起的也是父親,他說,憲宗一直想收回河湟地區,心願未完成就去世了,而今總算完成了他的心願。

李忱對憲宗的 追思情結,從其悽慘人生和即位時的作為不難看出,憲宗在李忱心目中的精神地位。

安史之亂後,唐朝有過三次短暫中興,分別為: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和大中之治。有兩個與憲宗、宣宗有關。答案就在裡面。

大中之治:有“小太宗”之稱的唐宣宗李忱,實現了唐末最後的盛世

元和中興

唐朝有吐蕃、回紇、南詔等外患,內有宦官掌權,禁軍兵權甚至皇帝的擁立都由宦官決定,節度使對地方有獨立於中央的管理權,成為唐朝的內憂外患。唐德宗死後,經過了唐順宗的過渡階段, 然後由永貞內禪而受宦官支持的唐憲宗登基,其即位以後,經常閱讀典籍實錄,每讀到貞觀、開元等故事,他都仰慕不已。

大中之治:有“小太宗”之稱的唐宣宗李忱,實現了唐末最後的盛世

唐憲宗以祖上聖明之君為榜樣,總結歷史經驗,注重發揮群臣的作用,敢於任用能臣賢臣為宰相,李純在延英殿與宰相議事,都很晚才退朝。唐憲宗在位15年間,政績較多,在政治上有所改革,勤勉政事,從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並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興氣象,唐朝獲得再次統一。

大中之治:有“小太宗”之稱的唐宣宗李忱,實現了唐末最後的盛世

大中之治

李忱非常喜歡讀《貞觀政要》,在即位後便勤於政事,孜孜求治,致力於改善中唐以來所遺留下來的種種社會問題。他對內貶謫李德裕,結束牛李黨爭;抑制宦官勢力過分膨脹;打擊不法權貴、外戚。他把死於甘露之變中除鄭注、李訓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 。

大中之治:有“小太宗”之稱的唐宣宗李忱,實現了唐末最後的盛世

李忱勤儉治國,體恤百姓,減少賦稅,注重人才選拔。在對外問題上,李忱不斷擊敗吐蕃、回鶻、党項、奚人,收復安史之亂後被吐蕃佔領的大片失地,使唐朝國勢有所起色,百姓日漸富裕,使本已衰敗的朝政呈現出"中興"的小康局面。因此,史家對李忱評價極高,認為他是和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和貞觀之治的唐太宗一樣的明君"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之為"大中之治" 。

大中之治:有“小太宗”之稱的唐宣宗李忱,實現了唐末最後的盛世

唐憲宗和李忱皆瞻仰貞觀之治,效仿太宗的做法。欲圖力挽狂瀾,將唐朝從危難中解救出來,恐怕這一點上,體現李忱對唐憲宗強烈的認同感。史書上沒有記載李忱童年時期的父子關係,但想來,憲宗定是給予過幾縷溫情,讓命運多舛的李忱終身難忘。畢竟是帝王之家、尤其是身份卑微的皇子,最後一點兒寬慰和精神支柱。

大中之治:有“小太宗”之稱的唐宣宗李忱,實現了唐末最後的盛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