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逆袭,朱元璋为何能北伐成功?

中国地理位置是北高南低、西高东低,自古以来都是北方统一南方、西部统一东部。太史公也说“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成汤是这样,姬发是这样,嬴政也是这样,刘邦更是这样。《宋史·李纲列传》则曰“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起于东南,则不能复中原而有西北”。几千年的规律,直到朱元璋才打破,实现割据东南而取天下。1368年徐达军团攻入大都,这是938年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以来中原王朝的军队第一次进入此地,也是755年安史之乱以来统一王朝第一次有效控制此地。


南方逆袭,朱元璋为何能北伐成功?

一、六朝北伐

东南政权最早的北伐,是208-219年江东孙权的北伐,11年间孙权5次兴兵北伐却被曹操阻挡在合肥城下。陆逊一语道破天机,认为江东大军以水军与步兵为主,即使能北伐夺取淮上也不能固守,曹操以步兵与骑兵为主的军团很容易增援过来。孙权只能退而求其次,一则南下夺取岭南地区即交州,后析出广州;二则西征夺取荆州,这就有了吕蒙白衣渡江,关羽毁败;三则东进长驱夷洲,也就是今天的台湾。孙权知道国力不足,干脆据江自保,铸剑为犁,开发江南。

东南政权在东晋时期几乎不间断北伐。从祖逖北伐、庾亮北伐、殷浩北伐到桓温北伐、谢安北伐、刘裕北伐,贯穿东晋立国被失国。继承东晋的南朝,除了齐朝享国之日短,都在不停北伐,甚至最脆弱的陈朝也有太建北伐。最有可能北伐成功的是桓温北伐与刘裕北伐,都取得了夺取洛阳紧逼长安之势,可惜这两人都目光短浅,忙于夺权而不是建功,功亏一篑,分别成就了前秦与北魏。

二、南宋北伐

南宋的北伐也是自始至终,从岳飞北伐到隆兴北伐、开禧北伐、端平北伐,体现了东南政权不甘偏安一隅的决心。最可惜的是岳飞北伐,如果宋高宗赵构等人能有“大格局“,以岳飞部为北伐前锋,以刘光世、张浚、韩世忠、刘锜为后援,既能供应粮草并掩护后方,又能监督岳飞部作战,即使不能“直捣黄龙”至少可以光复中原还于旧都。要知道宋徽宗1135年已经病逝,即使宋徽宗赵佶还在又能奈何建功立业的宋高宗赵构否?太上皇唐高宗李渊、太上皇唐玄宗李隆基,不是照样接受唐太宗李世民、唐肃宗李亨控制朝堂的现实?至于明英宗朱祁镇夺门政变成功,那是因为明代宗朱祁钰重病在身又没有子嗣继承皇位,皇位必然落到明英宗及其子嗣手上。

“北宋缺将,南宋缺相”,其实历史上的南宋并非后人理解的那样军事脆弱。百年间4次北伐,体现了这个政权的军人血性,只可惜南宋败亡于内讧。大将向士璧、曹世雄均被奸相贾似道逼死,大将刘整被吕文德陷害伸冤不成被迫投降元朝,这才有刘整帮助忽必烈组建元朝水师,攻破襄阳后顺便长江直取东南。南宋危亡时,竟然只有一批文臣例如文天祥、陆秀夫坚持抵抗,崖山之战的张世杰也并非名将,这也是国家“养士百年”而不知“养将”之所在,崇文抑武结果是将士们对这个王朝缺乏认同感。

春秋时卫懿公好鹤亡国。卫懿公终日只知奢侈淫乐,喜好养鹤,竟赐给鹤官位和俸禄,因此遭致臣民怨恨。公元前660年赤狄攻打卫国,文武大臣都观望,你不是喜欢鹤吗?让鹤去迎战啊。结果当然是卫懿公兵败被杀。南宋的灭亡,与好文臣不爱武将也有关系。

三、朱元璋北伐

朱元璋崛起与元末红巾军之乱。按照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方针,朱元璋一方面奉韩林儿龙凤政权为正统,让韩林儿在北方帮他吸引元朝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恢复和发展经济、精炼士卒,先消灭贫穷而强悍的陈友谅,再消灭富裕而保守的张士诚。等到平定了江南,朱元璋也就派出他的豪华阵容出兵北伐。

江南富庶之地足以为朱元璋北伐大军提供充足的粮饷而无需掳掠,从而赢得中原汉人民心。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认为胡人“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 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缓解胡汉矛盾,赢得少数民族人心。朱元璋有统一全国的决心,派出大将徐达、常遇春指挥25万大军先夺山东、再取河南、再取河北,最后进攻大都,避免孤军深入。

明朝开国“六国公”竟然有5位是军人出身,文臣李善长也是因为军功而被封为韩国公。明朝开国“六王”(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干脆都是军人出身,李善长之后杨宪、汪广洋、胡惟庸即使担任宰相也没有封为侯爵,更遑论公爵。正是明朝初年恢复了汉唐“斩将封侯”旧制,甚至放手徐达、常遇春、冯胜、付友德、蓝玉等人指挥大军。等到明朝后期,巡抚、总督、经略这些文职来指挥大兵团作战,明朝又走回了唐季两宋的老路。洪承畴指挥曹变蛟、吴三桂等8位总兵作战参加松锦大战,和当年鱼朝恩指挥郭子仪、李光弼等9位节度使参加相州之战一样,文臣典兵岂能与放手武将相比?后来清军入关也是大将典兵,这才是“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文臣毕竟是“自学成才”。到晚清也是一批巡抚、总督指挥作战,清朝气数已尽。

朱元璋北伐成功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元朝内讧严重。先是元朝“定海神针”宰相脱脱在高邮之战胜利在望时突然被哈麻进谗言陷害解除兵权,百万元军群龙无首而被张士诚击败,从此元朝政府军无力镇压农民起义。后来元朝大将王保保与李思齐、张良弼等互不统属相互争斗,丧失了在朱元璋羽翼未丰时将其击败的良机,等到朱元璋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军阀,腾出手来北伐推翻元朝,元顺帝才想起来与王保保等大量联合,此时元朝军事力量已经不足以遏制北伐大军。

东南文章锦绣之地,温柔富贵之乡,很容易消磨意志。这就需要东南王朝有志于北伐的必须“急击勿失”,趁着温柔乡没有变成英雄冢迅速建功立业。“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南方军团,从刘裕417年攻占长安到451年刘义隆隔江布防阻止北魏大军南下,34年间曾经的锐气消磨殆尽。后来的国民政府也是如此,短短20年就丧失了当初的革命热情,1948年远不如1928年。

朱元璋自身也英雄了得,以汉高祖刘邦为榜样,把李善长、刘伯温、徐达当成自己的萧何、张良、韩信。朱元璋猜忌功臣,那也是天下已定后。1380年胡惟庸案与1393年蓝玉案,开边猛将被付诸一炬,但此时明王朝早就巩固下来,甚至1388年蓝玉在捕鱼儿海之战消灭了北元最后的主力,朱元璋此时无须担心敌国未破。

朱元璋总结自己如何建功立业,说“朕遭时丧乱,初起乡土,本图自全。及渡江以来,观群雄所为,徒为生民之患,而张士诚、陈友谅尤为巨蠹。士诚恃富,友谅恃强,朕独无所恃。惟不嗜杀人,布信义,行节俭,与卿等同心共济。初与二寇相持,士诚尤逼近。或谓宜先击之。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圆,故先攻友谅。鄱阳之役,士诚卒不能出姑苏一步以为之援。向使先攻士诚,浙西负固坚守,友谅必空国而来,吾腹背受敌矣。二寇既除,北定中原,所以先山东、次河洛,止潼关之兵不遽取秦、陇者,盖扩廓帖木儿、李思齐、张思道皆百战之余,未肯遽下,急之则并力一隅,猝未易定,故出其不意,反旆而北。燕都既举,然后西征。张、李望绝势穷,不战而克,然扩廓犹力抗不屈。向令未下燕都,骤与角力,胜负未可知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