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的傳說與源頭

在我國,農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七夕的傳說與源頭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七夕的傳說與源頭

關於七夕的起源,主要有幾種說法。

自然天象崇拜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遠古時代,古人就對牛郎織女的天象有所認識。七夕節牛郎織女天文星區對應地域分野的文字記載見於漢代文獻,《漢書;地理志》:“粵(越)地,牽牛(牛郎)、婺女(織女)之分野也。”在東漢時七夕出現了人格化的描寫:“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在古代,七夕和牛郎織女傳說關係密切,它是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因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說使七夕成為愛情象徵。

七夕的傳說與源頭

時間數字崇拜  “七月初七”作為節日源於古人對數字和時間的崇拜。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這“七重”列為吉慶日。“重日”在中國古代被認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而“七”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 “七夕”月逢七、日逢七。在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在民間表現為時間的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結。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在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七”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

七夕的傳說與源頭

婦女乞巧 七夕節的乞巧習俗,始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七夕的傳說與源頭

生殖崇拜 ”七七是一個生命週期。《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它說男子以8歲一個週期,女子以7歲一個週期。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環而無子也,是一個生命週期結束。七,也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是結束中的誕生,有重生,輪迴之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