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隨筆之-名城的個性

第28篇

不識字的時候就認得關羽關帝爺。初識文字,我認得了長沙:他只帶五百校刀手,不斬馬失前蹄的黃忠,輕取長沙城。長沙城在哪裡呢?那時還只在關帝爺的赤兔馬前。

輾轉幾十年過去了,現在的長沙城再不在關帝爺的馬前,卻在我天天去的菜市,在我乘坐的汽車,在我看稿寫字的辦公室,在我聊憂樂敘世情的朋友家。

人人知道長沙城之古,人人知道長沙城之文化。後來,從馬王堆,又從走馬樓,證實而又再證實了。然而,城中的百萬之眾,有的為發財窺風守勢,爭利近功;有的半夜醒來,不能再睡,明天的柴米哪裡尋?一陣又一陣俗世之風,一個又一個塵囂的日頭,新樓舊舍,能總是記得長沙之古,長沙之文化的人,不見得如何的多。

很經典,很大氣的一說,是世界在大變,世紀之交啊,跨世紀的某某啊,誰還有暇對你這古、這文化,瞥上一眼?

觀念上這麼一“更新”,長沙就差不多可以不叫長沙了。我沒有考證過倫敦在成為倫敦之前是否就叫倫敦,或東京、莫斯科成名之前就叫東京、莫斯科,但中國的上海、香港似乎並不是成名之後才有這城名。

城之出名和人之出名大體相似。魯迅雖不是本名,但“魯迅”筆名開始問世時肯定也知名度不大。是以“魯迅”署名的文章極有特色,極富個性,叫人難忘,這名字才逐漸傳播開去。

倫敦、東京、巴黎、紐約、莫斯科自然各有鮮明個性,香港更是如此。有個性有成就,人乎城乎,不怕世人不曉得。

我們從媒體得知,國中諸多城市都在“爭創國際化大都市”。一,何謂國際化大都市?二,世界有幾多國際化大都市?三,如果中國的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城市(不用說直轄市),都成國際化大都市,這個地球村受得了?

名城自然是分類的,政治名城、經濟名城、軍事名城、科技名城、文化名城,等等。有它的歷史必然性,歷史註定的個性特徵。穆鐵柱註定不會成影視名人(有人這樣嘗試過),里根終究因政治原因而寫入史冊。個性是天生的,去扭轉它,或是扭不動,或是被扭死。

長沙,以它什麼樣的個性進入世界名城史冊?

就我本人的想法,參照馬王堆、走馬樓和關帝爺的故事,怕還是歸入文質彬彬一類好。

可是我舉一例,如我住的這望月湖小區,新修一門樓,正面是秦書記手書,題名,背面,卻是某某建築公司幾個大字。建築公司幾字不好嗎?或許人家出了錢呢?看了正面看背面,就想到正面“火宮殿”背面“乾元宮”的那座門樓。那門樓為什麼聲名遠播?無非人家“文化”一點罷了。

這是萬千俗事中小小一例,也許不足掛齒。

散文隨筆之-名城的個性

大街上的駱駝車(作者拍攝圖文無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