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解答技巧之斷句技巧

★★考點解讀★★

斷句是考查文言文的傳統方式,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功。文言文斷句方法以及技巧給文言文斷句,傳統上稱之為“句讀”。明辦句讀,是閱讀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文言文斷句的方法,一般是由大到小,由易到難,點面結合,句句突破。意思就是說,在標點之前,要認真通讀全文,把容易斷開的句子先斷開再依次縮小斷句範圍。對於疑難句子,要聯繫上下文意,抓住關鍵詞,仔細推敲,切不可顧前不顧後,粗心大意。在斷句時,還應注意文章的體裁、語言風格、句意的完整與否。


★★技巧點撥★★


基本原則

⑴總原則:是否需要“斷句”,決定於句子的語氣。

例如,“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項羽本紀》)。

⑵主語較長時,其後要斷句。

例如,“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刺客列傳》)。

⑶句首狀語後要斷句。

例如,“久之/荊柯未有行意”(《刺客列傳》);再如,“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屈原列傳》)。

⑷即使主語較短,但當出現表示提頓的詞語(如“者”)時,其後要斷句。

例如:“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項羽本紀》)。

⑸句中出現標示語氣延長的詞語(如“也”)時,其後要斷句。

例如,“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逍遙遊》)。

⑹對話的提示語(如“曰”)後,要斷句。

例如,“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論語》)。

⑺主謂倒裝時,中間要斷句。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⑻獨立成分前後,應該斷句。

例如,“賜/爾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孔子世家》);另如,“於/鯀哉”(《尚書》)

⑼詞與詞之間並列時,不必斷句;但短語之間並列時,中間有較大的停頓,兩者之間則需要斷句。

例如,“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蘭亭集序》。這一句中“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內部則不必斷句。


基本方法

⑴整體把握語段含意——準確斷句的前提。

⑵分清語段的層次——準確斷句的基礎。

⑶從最容易把握的句子入手,藉助技巧加以判斷——準確斷句的關鍵。

⑷通過譯文進一步驗證——準確斷句的保證。


常用技巧

從解題角度來說,在斷句過程中,我們可以關注以下幾個“標誌”: 

㈠句末語氣詞

句末語氣詞標示著句子或分句的結束,對我們斷句的幫助最大。使用頻率最高的句末語氣詞有以下幾個:

⑴也——可以表示判斷、肯定、解釋、感嘆、推測、疑問、祈使等語氣。

例如:“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宮賦》)

⑵矣——可以表示強調、感嘆、推測、祈使等語氣。

例如:“爾之遠矣/民胥然矣/爾之教矣/民胥效矣/”(《詩經》)

⑶耳——通常可以表示限制、肯定語氣。

例如:“且吾所為者極難耳/……”(《刺客列傳》)

⑷焉——表示加強、停頓、疑問等語氣。

例如:“君為政焉/勿鹵莽/治民焉/勿滅裂”(《莊子》)

⑸乎——表示反問、疑問、揣度、讚歎等語氣。

例如:“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⑹邪/耶——表示疑問、反問、感嘆等語氣。

例如:“公以為吳興兵/是邪/非邪/”(《史記》)

⑺哉——表示感嘆、強化、揣度、反問、疑問等語氣。

例如:“而此獨以鍾名/何哉”(《石鐘山記》)

⑻與/歟——表示詢問、揣度、反問、感嘆等語氣。

例如:“為甘肥不足於口與/輕暖不足於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孟子》)

另外,有些句末語氣詞之間經常連用,用於強化語氣。比較常見的有:

⑼而已:“我知種樹而已/官理非吾業也”(《種樹郭橐駝傳》)

⑽而已矣:“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遊》)

⑾乎哉:“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

⑿也哉:“何可勝道也哉/”(《遊褒禪山記》)

⒀則已、則已矣:“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逍遙遊》)

⒁者也:“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


㈡句首虛詞

利用句末語氣詞可以確定句子的“訖”,利用句首虛詞則可以確定句子的“起”。句首虛詞的斷句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使用頻率最高的句首語氣詞是“夫”、“蓋”。

⑴夫:“/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遊褒禪山記》)

⑵蓋:“/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赤壁賦》)

一些固定短語也常常用於句首。常見的有:

⑶於是:“秦王怒/不許/於是相如前進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⑷然則:“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⑸無乃:“求/無乃爾是過與”(《論語》)

⑹是以、是故:“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陳情表》)

⑺以是、以故:“/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遊褒禪山記》)


㈢單獨使用的嘆詞

在漢語語法中,這一類詞語常被劃分為“獨立結構”,與常規的句子剝離開來。因而,這些單獨使用的嘆詞可以作為一種斷句的憑藉。例如:

⑴嗚呼:“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師說》)

⑵嗟夫、嗟乎:“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項羽本紀》)

⑶噫、噫嘻:“噫嘻/悲哉”(《秋聲賦》)

㈣句式——對偶和排比

對偶和排比句的句式齊整,我們可以從這個特點入手進行斷句。下面的例子可以說明這一點。

⑴對偶:“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⑵排比:“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孟子》)

㈤其它

例如,⑴藉助文體特點;⑵考慮語法搭配;⑶留心凝固結構;等等。本文不再一一贅述。每個人的文言功底和閱讀習慣都有所不同,我們應該學會在閱讀實踐中不斷總結,逐漸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辦法和技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