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肅的一番話被奉為東吳的立國策略,孫權更是牢記在心,堅決執行

上期我談到《三國志》是一本好書,讓我們學到了用人之道,管理之術。其實拋去這個來看,三國的軍事謀略及戰術還是可以和春秋戰國時期相媲美。

春秋戰國時期,“五霸”和“七雄”間的恩怨不斷重複著一句話: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簡單說,沒有永久的朋友,也沒有永久的敵人。

三國也如此,仔細觀察東吳的對外策略,就能窺探其中的道理。

魯肅的一番話被奉為東吳的立國策略,孫權更是牢記在心,堅決執行

說到“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句話,本來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句經典,講述天下大勢的規律。但是我卻用來指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諸如吳蜀、吳魏,不都是分分合合,打打停停嗎?

東吳和蜀國,一波三折,一會兒赤壁聯手抗曹;一會兒為荊州爭得面紅耳赤,劍拔弩張;一會兒又相約和好,互通有無,繼續抗魏。這難道不就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意思嗎?

其實東吳對外的國策就是:聯蜀抗魏,這點很明確。這也是東吳第二任大都督魯肅所提出的觀點:

1、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2、加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史料出自《三國志·吳書·魯肅傳》)

魯肅可以稱得上是東吳的戰略家。在和孫權的交談中就給東吳構建了一個長期戰略:聯蜀是國策,建立帝業是目標。而孫權對這個戰略也是高度認可,同時也在嚴格執行這個戰略。

魯肅的一番話被奉為東吳的立國策略,孫權更是牢記在心,堅決執行

只是孫權在實現這個戰略上走的有些坎坷,我們就以孫權在外交上的做法作為一個切入點,看看孫權是如何實現這個戰略。

孫權對外的主張就兩個字:“合“、”和”。通俗說就是,對蜀漢採用聯合結盟的方式對曹魏採用求和的戰略,來保證東吳不受兩線夾擊,能夠立足江東,謀求帝王大業。

對於和蜀魏兩國的策略,孫權又在不同時期採用不同的方式來應對,可以把孫權的外交政策分成三個階段。

魯肅的一番話被奉為東吳的立國策略,孫權更是牢記在心,堅決執行

第一階段:聯劉抗曹,赤壁大戰

公元208年,曹操在穩定中原局勢後開始向南發展,親率幾十萬大軍南征。作為兵家必爭之地的荊州,固然就成為曹操南征的首個進攻目的。

荊州的主政者是劉表,面對曹操的大兵壓境,竟因重病撒手人寰。繼位者是他的次子劉琮,此人膽小懦弱,見曹軍臨近,主動投降,把劉表經營二十多年的荊州拱手相讓。這讓曹操喜出望外,不費吹灰之力就初戰告捷。

魯肅的一番話被奉為東吳的立國策略,孫權更是牢記在心,堅決執行

佔領荊州,曹操就開始謀劃順流東下,乘勝奪取江東諸地。於是,曹操給對孫權下戰書:

近者奉辭伐罪.......劉琮束手........方與將軍會獵於吳。(出自《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說白了就是,要麼學劉琮乖乖請降,還能和你一起愉快的玩耍;要麼就是我代表朝廷來消滅你,你還落個朝廷罪人的名聲。

孫權見到戰書還是比較謹慎,就向群臣尋求意見。但是很不幸,大部分都是主張投降,甚至輔政大臣張昭也提出類似的想法。這使孫權很惱火,轉而徵求了魯肅和周瑜的意見。兩位都是主戰派代表人物,他們的分析讓孫權下定決心和曹操開戰。

魯肅的一番話被奉為東吳的立國策略,孫權更是牢記在心,堅決執行

赤壁大戰(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其中魯肅的建議就是聯盟劉備,也就是上述引言中的第2點。後來孫劉聯軍在赤壁抵抗曹操的故事,想必大家已經知曉,在此就不多敘述。

如果不瞭解“赤壁之戰”的歷史,可以打開“今日頭條APP”,在上方搜索欄輸入“赤壁之戰”,就可以瞭解更多關於“赤壁之戰”的內容。

魯肅的一番話被奉為東吳的立國策略,孫權更是牢記在心,堅決執行

第二階段:降魏抗蜀,奪取荊州,西陵大戰

有句話叫做“共患難易,同富貴難”。這話用在孫劉聯盟的關係上實在是太合適不過了。赤壁之戰結束後,孫劉雙方度過了一段短暫的甜蜜期,很快兩家就撕破關係,劍拔弩張。起因是為了荊州領土之爭。

荊州之爭,向曹操稱藩

原本魯肅為了鞏固孫劉聯盟,才說服孫權將荊州之地借與劉備,讓他有個“容身之所”。劉備則以荊州為基礎,向西進發,取得蜀地。

按照約定,劉備已獲得屬於自己的地盤,孫權就要討回荊州的主權。但是劉備就一拖再拖,遲遲不肯歸還。無奈之下,孫權只能通過武力來“強奪”,加上曹操奪取漢中威脅到蜀地安危。

劉備才迫不得已同意平分荊州,維持孫劉的關係。不過,這也成為孫劉聯盟破裂的關鍵點。

魯肅死後,孫權啟用呂蒙為大都督,全面負責收復荊州之事。呂蒙不同於魯肅,上臺後就制定了靠武力奪取荊州的策略。

魯肅的一番話被奉為東吳的立國策略,孫權更是牢記在心,堅決執行

劉備派駐荊州的守將關羽素來心高氣傲,當時正值關羽和曹軍在襄陽激戰,對於呂蒙的鎮守,他尚有戒心。呂蒙也看出關羽的顧慮,所以就向孫權獻策。

孫權採用了一套“組合拳”來奪荊州:第一招,呂蒙以生病為由回建業“休養”,孫權派出小將陸遜代替。陸遜作為不知名的將領,關羽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裡,所以就大膽的抽調荊州士兵支援襄陽;

第二招,向曹操求和,稱藩效命。孫權襲擊荊州,能有效的解決曹操在襄陽的燃眉之急,這對孫曹兩家都是有利的選擇。

這樣一來,關羽腹背受敵,荊州也就輕易的被孫權收回了。

夷陵大戰,向魏文帝曹丕稱藩,受封吳王

劉備面對荊州失利,關羽被殺,極為憤怒。於公元221年打著為關羽復仇的旗號,親率6萬大軍東征。

對於劉備的來勢洶洶,孫權採取了一系列的針對措施,軍事上以陸遜為大都督,主持對蜀兵來犯的防禦戰;外交上,孫權主動稱藩,為自己爭取到有利局面。

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受禪稱帝,孫權派遣使者帶上東吳特產前往祝賀。順便給曹丕送了一份大禮:護送之前被關羽所俘的將軍于禁回國。可以說孫權的見面禮很誠意,曹丕也很高興,就給孫權頒發了策命詔書:封吳王,加九錫

魯肅的一番話被奉為東吳的立國策略,孫權更是牢記在心,堅決執行

向曹魏稱藩,只是權宜之計,能有效地避免魏蜀兩線夾擊的局面,才是孫權要達到的目標。

在排除了魏國的潛在威脅後,孫權將兵力集中於對蜀來犯的戰事上。陸遜採用以退為進、堅守營寨、後發制人的戰術,避開蜀軍鋒芒,消耗蜀軍糧草。

待到時機成熟後,陸遜全線出擊,縱火猛攻蜀軍營帳,俗稱“火燒連營七百里”,取得此役大勝,史稱“夷陵大戰”。

第三階段:吳蜀和好,達成聯盟一致對魏,孫權稱帝建國

聯蜀抗魏,這是東吳不變的國策。雖然孫劉的關係一度破裂,甚至到了拼個你死我活的局面,但都不影響雙方再度握手言和,重歸於好。

東吳對待曹魏稱臣的態度,用陳壽的原話就是:

權外託事魏,而誠心不款。(出自《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孫權壓根就不是真心實意想投靠曹丕,只是權宜之計罷了。真正的聯盟目標是劉備,孫劉結盟是勢在必行的結果。

夷陵之戰結束後,蜀軍元氣大傷,失去了爭奪天下的資本。

在開戰之初,劉備報仇心切,多次拒絕孫權的求和,執意刀兵相見。而此時的劉備已銳氣全無,面對孫權的求和,便欣然答應。同時遣使回報孫權,繼續修百年之好。(關於孫、劉重新和好一事,也有一說是蜀漢主動派使者鄧芝來東吳求和,孫權在權衡利弊後,接受了鄧芝所求。)

不管是孫權主動求和,還是劉備主動求和,都不影響孫、劉再次聯盟的事實。

劉備去世後,蜀後主劉禪在諸葛亮的輔佐下,繼續保持和東吳的結盟。吳蜀兩方又回到了赤壁大戰時的友好關係,史書所載:

(蜀)遣尚書郎鄧芝固好於吳,吳王孫權與蜀和親使聘,是歲通好。(出自《三國志·蜀書·後主傳》)

吳蜀再次走回正規,對雙方都是好事。魏國不敢輕易南下,吳蜀也能內修經濟、發展國力,休養生息。

孫權也抓住吳蜀和好的機會,在公元229年登基稱帝,正式建立吳國。實現了當初魯肅提出的宏偉戰略!

魯肅的一番話被奉為東吳的立國策略,孫權更是牢記在心,堅決執行

我們再回頭來看,孫權還是一位很聰明的君主,在錯綜複雜的局勢下,他能保持冷靜的頭腦,巧妙運用軍事與政治兩手,始終是拉一個打一個,從不讓自己陷入兩線作戰的危機當中

不管是向曹魏求和,還是和蜀國聯盟,都是從長遠的戰略角度出發,這也讓孫權能夠在夾縫中生存,成為三足鼎立的一員。

當然,魯肅提出的聯蜀抗魏,穩坐江東建立帝業也是孫權一直在踐行的戰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