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鞋:年輕一代人的文化創新還是“鬱金香狂熱”

炒鞋風氣盛行,市場喊出「十年前錯過炒房,五年前錯過炒比特幣,難道你現在還要錯過炒鞋嗎?」的標語,吸引年輕人加入炒鞋行列。

"炒幣已經是老年人,未來是屬於炒鞋和炒裙子的!"一則社交媒體上的段子。

就連互聯網上炒鞋暴富的故事也和幣圈如出一轍,《我 25 歲,炒鞋月入百萬》,《年輕人的暴富捷徑:我靠炒鞋,月入千萬》,《賣掉礦機,我去炒鞋了》……靠炒球鞋「逆襲」的傳說過去幾個月來頻繁出現在社交媒體上。可以與之匹及的,是日本二次元文化愛好者常購買的洛麗塔風格洋裙,據媒體報道稱,一條1000多元購買的裙子轉手就可以賣近5000元。

在炒鞋群裡,幾千上萬的球鞋動不動就有人「衝」個幾百雙,彷彿是個穩賺不賠的生意,越來越多人持幣入場,希望自己成為那些「暴富神話」的一員。

炒鞋:年輕一代人的文化創新還是“鬱金香狂熱”

為什麼球鞋可以炒得那麼貴

這個問題可以簡單用 4 個字來回答: 供不應求,而且是供給端和需求端雙方發力的結果。

品牌飢餓營銷

如果問鞋價飆升的“罪魁禍首”是誰,總是搞飢餓營銷的品牌方絕對當仁不讓。

開頭就可以看出來,鞋子的發售價跟發售數量是成反比,限量個位數的定價基本上都是幾十萬; 限量兩位數的定價基本上都是幾萬……最後價格往往還會漲幾倍。

按道理來講,高價是一種打法,但是薄利多銷也是一種打法,為何品牌就不能稍微加點產量讓價格友好一點呢,利潤很可能會更高啊?

因為這已經不是奢侈品式的定價策略,而是營銷策略了。 每一次“糟瘋搶”“價格飆升”對於品牌方來說,都是免費的曝光。

炒鞋:年輕一代人的文化創新還是“鬱金香狂熱”

鬱金香狂熱

投資圈裡有句警言,連大媽都有內幕消息的時候,那麼這個市場的投資風險就非常高。但每當這樣的投資產品帶著一系列暴富神話席捲而來,不少人都會將這句話拋之腦後。

這樣的故事在歷史上反覆上演,每當有人想談論人類對金融市場非理性繁榮的愛好時,作為人類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的投機活動,荷蘭的“鬱金香泡沫”昭示了此後人類社會的一切投機活動。1634 年炒買鬱金香的熱潮迅速蔓延為荷蘭的全民運動,到了 1637 年一朵鬱金香的價格甚至能買下阿姆斯特丹運河邊的一幢豪宅。這一事件對當時的荷蘭經濟造成了毀滅性的影響,並使許多人陷入財務危機。

炒鞋:年輕一代人的文化創新還是“鬱金香狂熱”

真假難辨,缺乏監管,最後可能都成了被收割的韭菜

新華社此前發文表示,監管部門和行業協會對一些「炒鞋」平臺的投機行為,不能視而不見。如今,「炒鞋」已經形成一條灰色產業鏈,有些「炒鞋」App在其中扮演了不太光彩的角色。比如,有些平臺玩起了只炒作鞋的歸屬權的「雲炒鞋」亂象,還有些平臺可能涉及金融違法行為。應該通過嚴格監管和積極引導,讓「鞋穿不炒」成為一種共識。

在這個世界中,買與賣的戲碼、高與低的遊戲每天都在上演,無論是炒鞋莊家還是球鞋愛好者,所有人都無法獨善其身。

炒鞋:年輕一代人的文化創新還是“鬱金香狂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