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將帥風雲榜第四位

華夏將帥風雲榜第四位

華夏將帥風雲榜第四位:司馬錯,戰國秦夏陽(今韓城)人,司馬遷的八世祖,仕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三世。司馬錯伐蜀是秦統一中國之前的一個重大的軍事舉措,在秦史上是不可或缺的。商鞅變法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社會、經濟、政治基礎,司馬錯伐蜀則為秦統一中國打下戰略基礎。

秦惠文王九年(前316年)巴蜀相攻,秦惠文王欲趁機滅蜀,卻因韓侵秦而舉棋不定。張儀主張先攻韓國,反對出兵蜀國。司馬錯主張攻打蜀國,並且說明:“蜀國亂政,我們佔領了天下不會認為我們殘暴,取得巨大的利益人們也不會認為是貪婪,是名實一舉兩得,還有平定殘暴的聲望,比攻打韓國,劫天子的結果有利。

華夏將帥風雲榜第四位

秦昭襄王十六年(公元前291年),司馬錯擔任左更,受命率軍攻打魏國,奪取魏國的軹地(今河南濟原南);攻打韓國,奪取韓國的鄧地(今河南鄧州,一說今湖北襄陽)。

秦昭襄王十八年(公元前289年),司馬錯擔任客卿,與大良造白起率軍攻打魏國的垣城和河雍二城,秦軍拆斷橋樑奪取二城。之後,秦軍抵達軹地,奪取魏國大小城池六十一座。

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86年),司馬錯率軍攻打魏國的河內,秦軍打敗魏軍,魏國獻出安邑給秦國以求和。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司馬錯奉命調動隴西軍隊,從蜀地進攻楚國的黔中郡(今湖南西部、貴州東北部),秦軍擊敗楚軍,奪取楚國黔中郡,迫使楚國割讓出漢水以北和上庸(今湖北西北部)之地給秦國。

華夏將帥風雲榜,是按歷史時間順序排的,入選人員需要滿足兩項條件:1.身經百戰有豐富的實戰經驗 2.軍事才華出眾有獨到之處。

司馬錯入榜理由:從軍功來看,雖然司馬錯也算是一員優秀的將領,但是放在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中,這份履歷還是相對比較平淡的。但是他戰略級的眼光和透徹的政治判斷力是後世絕大多數將領都不具備的。附上司馬錯伐蜀與張儀的辯論。諸君細品。

司馬錯與張儀爭論於秦惠王前,司馬錯欲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王曰:“請聞其說。”

對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轅、緱氏之口,當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週之郊,誅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寶器必出。據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今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弊兵勞眾,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臣聞:‘爭名者於朝,爭利者於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爭焉,顧爭於戎狄,去王業遠矣。”

司馬錯曰:“不然。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貧,故臣願從事於易。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而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諸侯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兩附,而又有禁暴正亂之名

今攻韓劫天子,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請謁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韓,周之與國也。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則必將二國併力合謀,以因於齊趙而求解乎楚魏。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謂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聽子。”卒起兵伐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