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靠什麼完成了不完美的逆襲?背後隱藏怎樣的美學進化史

文|趙固仁

“雲想衣裳花想容”​,道盡了女子對美輪美奐的追求。

現在的女子有許多化妝品,那麼在古代,那些愛美的女子靠什麼裝扮並不天生麗質,少有瑕疵的面貌呢?“抽黃梅、畫血痕、貼金花、黏珠翠”​,這一系列的招牌動作是那些愛美女子以臉為紙,描畫的一波接著一波的藝術操作。

古代女子靠什麼完成了不完美的逆襲?背後隱藏怎樣的美學進化史

從秦漢到宋元,如同一股從不間斷的風吹過了千年不曾停滯的對美渴望,那麼古代女子的面飾之風為何如此永恆而誇張呢?裡面蘊含著怎樣的深厚內涵?且讓我們走近那些曾經年輕的臉龐,諦聽一段關於美麗勾勒的歷史

要畫就畫最誇張的,做與眾不同的自己,你所不知道的“血暈妝”。

唐代的時候無疑是女子挑戰常規化妝的時代,她們大膽前衛,甚至用盡了一切創意在臉上進行各種嘗試。面飾有對額頭的裝點,也有對酒窩的勾勒,還有對兩鬢的細緻描畫,到了隋唐,開始風行“滿面縱橫花靨”的方式 就是把整套奇妝在一張臉上進行集中展示,堪稱大膽的爭奇鬥豔,這樣的場面讓人想到了類似今日的一場盛大的時尚秀。

古代女子靠什麼完成了不完美的逆襲?背後隱藏怎樣的美學進化史

到了唐穆宗時期,民間還流行起一種讓人覺得驚駭的容妝,就是把眉毛剃掉,也不塗抹假眉,用紅或者紫色的顏料,在眼睛下面畫三四條如同疤痕的弧紋,連名字也頗為嚇煞人,“血暈妝”,像一條條流血的疤痕在臉上橫著,確實夠前衛大膽的創意了。畫裡額黃知多少,那些被歲月變成的“黃臉婆”如何再度煥發青春容顏?

在南北朝時期畫家楊子華所繪《北齊校書圖》中,幾位女侍正陪伴士大夫們校勘內府藏書,她們或捧幾,或執卷,額上那抹燦爛的額黃格外醒目,右圖即為此畫局部。南北朝至唐時,婦女愛在額間塗以黃色,作為點綴,有時因黃顏色厚積於額間,狀如小山,故又稱“額山”。這很可能是受到塗金佛像的影響,寓意吉祥與智慧,同時又可以修飾護理面部,因而漸成風習。

古代女子靠什麼完成了不完美的逆襲?背後隱藏怎樣的美學進化史

這幅《北齊校書圖》是北朝時期的著名畫作,裡面的女子妝容很能引起人的興致。她們都眉骨上面都塗抹上淡黃色,從下再往上延伸,一直到髮際才漸漸消失。有的詩詞還讚美說:“片片行雲著蟬鬢,纖纖初月上鴉黃。”將一張裝裝扮的臉增加了許多的動感。據說,這種“額黃”曾經十分流行,以至於北朝女子紛紛跟風,無不使用這種面飾。

梅花妝下的臉龐,處處開著花朵般的美麗,背後有著怎樣的憂傷故事。

南朝的煙雨總是迷離,纏綿的下個不停,但是卻正因為這個,到處都有著開花的樹。宋武帝有個女兒壽陽公主,一日在含章殿下休憩,剛好一陣微風過後 臉上的額角落了一朵臘梅花,壽陽公主因此更加顯得嬌柔可愛,因此宮女們開始跟風模仿,成了一股時尚面飾,多年後,五代的詩人還寫下一首感慨的小詩:“若綴壽陽公主額 六宮爭肯學梅妝。”

古代女子靠什麼完成了不完美的逆襲?背後隱藏怎樣的美學進化史

雖然壽陽公主引領了新的時尚,但是有學者從專業角度來看,其實早在秦始皇時代便已經有了類似面飾。按照《中華古今注》描述:“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宮人梳仙髻,貼五色花子,畫為雲鳳虎飛昇。”因此可以得知,秦始皇為了跟蹤神仙風度,讓下人們在臉上貼花,扮作小仙子,也頗為有趣了。

無論到底如何,這個面飾的最大目的是在於遮擋臉上的瑕疵,“今婦人飾花子,起自昭容上官氏所制,以掩點跡。”因此這便是完美主義的女子的上好做法。

酒窩可以更美,如果沒有就自己做一個。

酒窩的人往往一笑便十分可愛,這一點古代好美的女子早已經瞭解。那麼沒用這麼可愛的酒窩怎麼辦呢?這肯定難不倒智慧的那些冰雪聰明的女子。

她們會用畫筆在臉頰點上兩個紅點,看著就很像酒窩了。唐朝的詩人元稹在他的《恨妝成》裡用詩文記錄了美麗的時刻:“滿頭行小梳,當面施圓靨”,這個靨就是類似錢幣的小圓點 稱之為“錢點” 由於樣子有點像杏核,有的人還還稱之為“杏靨”或者“花靨”,一笑的時候變成了“笑靨”。

古代女子靠什麼完成了不完美的逆襲?背後隱藏怎樣的美學進化史

女子髮際線後移怎麼辦?與今天大相徑庭,她們求之不得。

對比今日,髮際線後移確實讓人糟心,尤其女子也有這樣情況,甚至不得不去採用一些新的手段加以彌補。

那麼在古代,髮際線後移,還給她們的新發型生了許多麻煩,不用再去“開額”,相當於在額頭上騰出一個寬闊的施展空間,這樣才能將美妝進行到底。從三國時代的女子,便有了“分妝間淺靨,繞臉敷斜紅”的描述,無論《洛神賦》的女主角還是《伏羲女媧圖》都可以見到額頭上赫然的兩道紅色月牙 ,到了唐代更是將這種風格用在了廣泛的流行風尚。

無論如何,穿過歲月的斑斕,我們可以看到,除了愛美的方式不同之外,所以追求美麗的共同願景是不變的,那就是留住青春,讓色彩在容顏下顯得更為熠熠生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