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穗者》,為什麼能成為世界100幅名畫之一?

《拾穗者》,為什麼能成為世界100幅名畫之一?

《拾穗者》

《拾穗者》(英語:The Gleaners;法語:Des glaneuses)是法國巴比松派畫家讓·弗朗索瓦·米勒於1857年創作的一幅布面油畫,現存放在巴黎的奧賽美術館中。該畫描繪了農村秋季收穫後,人們從地裡揀拾剩餘麥穗的情景,該畫人物形象造得真實生動,筆法簡潔,色調明快柔和,凝聚著米勒對衣民生活的深刻感受,是現實主義藝術風格的典型代表作。

也許有人會問:何為巴比松畫派呢?

巴比松派是1830年到1840年在法國興起的鄉村風景畫派。因該畫派的主要畫家都住在巴黎南郊約50公里的楓丹白露森林(Fontainebleau Forest)附近的巴比松村,故1840年後這些畫家被合稱為「巴比松派」。

​該畫面描繪了一個農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黃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無際,畫面最前方是三個農婦,在收割後的田地裡彎腰撿拾遺留在地上的麥穗,三個農婦在畫面上斜向排開,姿態各異,動作不同。

畫面最右邊的婦女,側臉半彎著腰,手裡捏著一束麥子,正仔細巡視那已經拾過一遍的麥地;中間扎紅色頭巾的農婦正快速地拾著,另一隻手握著鼓鼓的袋子,看得出她已經撿了一會兒了,袋子裡小有收穫;扎藍頭巾的婦女像是剛過來,左手握著右手撿來的麥穗,敏捷地把它們放在背後,手裡只有一小撮。她們拾得那麼認真、那麼仔細,唯恐漏掉一個麥穗。

背景是一片收割的田地,廣袤無垠,麥垛堆積如山,一片收割忙碌的景象,一輛載滿麥子的馬車正要趕走,右上方還有一個騎在馬背上同時用手指著那些農夫的人,還有許多農夫正在勞作。

色彩

​畫面中三位農婦都著頭巾,但米勒卻使用了紅、黃、藍三種不同的顏色來表現,紅、黃、藍三原色在這裡運用得十分巧妙,畫面整體使用了迷人的暖黃色調,紅、藍兩塊沉穩濃郁的色彩融於柔和的黃色調子中,使整個畫面安靜又莊重。

前景中的安靜和後景中緊張的勞動形成鮮明對比,同時又把前景同後景的勞動關係緊密聯繫起來,畫面和諧,如同一曲交響樂。米勒筆下的形象都不很細緻,五官是模糊的,只以粗線條來勾勒人物的大輪廓,以其人物造型來體現其生動性。

構圖

《拾穗者》,為什麼能成為世界100幅名畫之一?

在構圖上,米勒採用了黃金分割率對畫面進行整體安排,紅頭巾的農婦是整幅畫的黃金分割點,藍頭巾的農婦是紅頭巾的農婦與畫面左邊邊界的黃金分割點,而黃色頭巾的農婦又是紅頭巾的農婦與畫面右邊邊界的黃金分割點。

畫面三個主人公均處於畫面的黃金分割點位置,使使畫面和均衡,體現了米勒精心巧妙的構圖設計。這幅畫與米勒的其他作品比較,在構圖上還有一個顯著的不同之處——即前景的人物都在地平線以下,不像《晚鐘》《數羊女》中的人物超越地平線。而且所表達的情感也不同,不像《晚鐘》《數羊女》是在低頭析禱,表現農民純補的心與度減的宗教情懷。同時,近景的三位主人公形象大小上要比遠景的麥草堆、馬車、收穫人的形象高大許多,按按照這種比例來說他們之間的距離應該非常遙遠,可是當你看國面時後面的形象又清斷可見,作者刻意地奇張前景與後景的比例關係,來表達畫面的主題思想。

《拾穗者》,為什麼能成為世界100幅名畫之一?

仔細觀察這幅作品可以發現三個主人公的視平線不同,最右邊半起身的農婦,可以看到她的臉和手心,表明觀察描繪她的視平線在她的下面,需要仰視她,而左邊的兩個農婦,可以完全看到她們的背部,說明視平線在人物的上面,需要俯視她們。

素描手稿

《拾穗者》,為什麼能成為世界100幅名畫之一?

《拾穗者》何以能產生如此大的震動?米勒的一位藝術辯護人朱理·卡斯塔奈裡曾這樣來描繪這幅畫:“現代藝術家置信一個在光天化日下的乞丐確實比坐在寶座上的國王還要美;……當遠處主人滿載麥子的大車在重壓下嗟嘆時,我看到三個彎腰的農婦正在收穫過的田裡撿拾落穗,這比見到一個聖者殉難還要痛苦地抓住我的心靈。

這幅油畫,使人產生可怕的憂慮。它不象庫貝爾的某些畫那樣,成為激昂的政治演說或者社會論文,它是一件藝術品,十分之美而單純,獨立於談論之外。它的主題十分動人,準確;但畫得那樣坦率,使它高出於普通黨派爭論之上,從而無需扯謊,也無需運用誇大手法,就表現出了那真實而巨大的自然篇章,猶如荷馬和維吉爾的詩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