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穗者》,为什么能成为世界100幅名画之一?

《拾穗者》,为什么能成为世界100幅名画之一?

《拾穗者》

《拾穗者》(英语:The Gleaners;法语:Des glaneuses)是法国巴比松派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于1857年创作的一幅布面油画,现存放在巴黎的奥赛美术馆中。该画描绘了农村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该画人物形象造得真实生动,笔法简洁,色调明快柔和,凝聚着米勒对衣民生活的深刻感受,是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作。

也许有人会问:何为巴比松画派呢?

巴比松派是1830年到1840年在法国兴起的乡村风景画派。因该画派的主要画家都住在巴黎南郊约50公里的枫丹白露森林(Fontainebleau Forest)附近的巴比松村,故1840年后这些画家被合称为「巴比松派」。

​该画面描绘了一个农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无际,画面最前方是三个农妇,在收割后的田地里弯腰捡拾遗留在地上的麦穗,三个农妇在画面上斜向排开,姿态各异,动作不同。

画面最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中间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速地拾着,另一只手握着鼓鼓的袋子,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儿了,袋子里小有收获;扎蓝头巾的妇女像是刚过来,左手握着右手捡来的麦穗,敏捷地把它们放在背后,手里只有一小撮。她们拾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唯恐漏掉一个麦穗。

背景是一片收割的田地,广袤无垠,麦垛堆积如山,一片收割忙碌的景象,一辆载满麦子的马车正要赶走,右上方还有一个骑在马背上同时用手指着那些农夫的人,还有许多农夫正在劳作。

色彩

​画面中三位农妇都着头巾,但米勒却使用了红、黄、蓝三种不同的颜色来表现,红、黄、蓝三原色在这里运用得十分巧妙,画面整体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两块沉稳浓郁的色彩融于柔和的黄色调子中,使整个画面安静又庄重。

前景中的安静和后景中紧张的劳动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又把前景同后景的劳动关系紧密联系起来,画面和谐,如同一曲交响乐。米勒笔下的形象都不很细致,五官是模糊的,只以粗线条来勾勒人物的大轮廓,以其人物造型来体现其生动性。

构图

《拾穗者》,为什么能成为世界100幅名画之一?

在构图上,米勒采用了黄金分割率对画面进行整体安排,红头巾的农妇是整幅画的黄金分割点,蓝头巾的农妇是红头巾的农妇与画面左边边界的黄金分割点,而黄色头巾的农妇又是红头巾的农妇与画面右边边界的黄金分割点。

画面三个主人公均处于画面的黄金分割点位置,使使画面和均衡,体现了米勒精心巧妙的构图设计。这幅画与米勒的其他作品比较,在构图上还有一个显著的不同之处——即前景的人物都在地平线以下,不像《晚钟》《数羊女》中的人物超越地平线。而且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不像《晚钟》《数羊女》是在低头析祷,表现农民纯补的心与度减的宗教情怀。同时,近景的三位主人公形象大小上要比远景的麦草堆、马车、收获人的形象高大许多,按按照这种比例来说他们之间的距离应该非常遥远,可是当你看国面时后面的形象又清断可见,作者刻意地奇张前景与后景的比例关系,来表达画面的主题思想。

《拾穗者》,为什么能成为世界100幅名画之一?

仔细观察这幅作品可以发现三个主人公的视平线不同,最右边半起身的农妇,可以看到她的脸和手心,表明观察描绘她的视平线在她的下面,需要仰视她,而左边的两个农妇,可以完全看到她们的背部,说明视平线在人物的上面,需要俯视她们。

素描手稿

《拾穗者》,为什么能成为世界100幅名画之一?

《拾穗者》何以能产生如此大的震动?米勒的一位艺术辩护人朱理·卡斯塔奈里曾这样来描绘这幅画:“现代艺术家置信一个在光天化日下的乞丐确实比坐在宝座上的国王还要美;……当远处主人满载麦子的大车在重压下嗟叹时,我看到三个弯腰的农妇正在收获过的田里捡拾落穗,这比见到一个圣者殉难还要痛苦地抓住我的心灵。

这幅油画,使人产生可怕的忧虑。它不象库贝尔的某些画那样,成为激昂的政治演说或者社会论文,它是一件艺术品,十分之美而单纯,独立于谈论之外。它的主题十分动人,准确;但画得那样坦率,使它高出于普通党派争论之上,从而无需扯谎,也无需运用夸大手法,就表现出了那真实而巨大的自然篇章,犹如荷马和维吉尔的诗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