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幣驅逐良幣,為何能人之士依舊被淘汰?

一般來說,越是質量好的商品、越是優秀的人才,越受歡迎,這是正向淘汰,但反觀歷史,與此相反的“優汰劣勝”現象也屢見不鮮。在經濟學上,對於這種逆淘汰現象,稱之為劣幣驅逐良幣。

劣幣驅逐良幣,為何能人之士依舊被淘汰?


那麼,這種逆淘汰現象是怎麼產生的呢?

首先,劣者是必然存在的。由於人們追逐利益,壓縮成本,就會生產出質量次等的產品。而社會生活中,由於人們的情況各不相同,素質也會不同。第二,在社會生活中,由於信息不對稱,人們常常會選到劣品,另外因為人們虛榮心的因素,讓人們在買不起正品時會有意購買便宜的冒牌貨,這就導致了假冒偽劣也存在著市場,進而形成市場流通。第三,當劣者佔據了一定的比例,為了爭奪空間,就會排擠優者,優者漸漸被擠了出去,最終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英國經濟學家格雷欣在鑄幣市場中,就看到了逆淘汰的典型現象。

劣幣驅逐良幣,為何能人之士依舊被淘汰?

格雷欣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顧問,生活在大量使用金屬鑄幣的17世紀。當時英國黃金不足,鑄造了一些低於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鑄幣,雖然是合法的,但是質量下降,也就是“劣幣”,原本那些成色好的貨幣則是“良幣”。格雷欣發現,劣幣進入流通領域之後,人們就把那些良幣收藏起來,導致良幣被驅逐出流通,市場上就只剩下劣幣了。這就是“劣幣驅逐良幣”規律的由來,它又叫格雷欣法則。

無獨有偶,西漢時期,賈誼就已經提出了這規律的“漢朝版”。當時私人鑄幣氾濫,而官方鑄幣被私藏後,在市面上逐漸消失,他尖銳地指出“夫農事不為而採銅日蕃,釋其耒耨,冶鎔爐炭,奸錢日繁,正錢日亡。”

他所說的“奸錢日繁,正錢日亡”,正是格雷欣法則的中國版。

而對於優秀的人才來說,這個規律一樣適用。

在歷史上,我們也總能看到,當一個王朝的政治走向潰敗之時,朝廷內部的忠良之士就會越來越少。在這樣的時候,忠良的存在就對小人是種威脅,於是小人們就會聯合起來排擠忠良,導致越來越多的小人庸才能夠活得風生水起,而之後往往就是王朝衰敗,朝代更迭。

劣幣驅逐良幣,為何能人之士依舊被淘汰?


19世紀,德意志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是極其有戰略眼光的政治家,但是當時他身邊充斥著一群與之比起來顯得平庸的同僚,當時俾斯麥支持與俄國的聯盟,卻受到外交部資深外交專家赫爾斯泰因邁、駐俄武官施魏尼茨、駐土大使拉多維茨的反對。這些人缺乏俾斯麥的遠見卓識,不能清楚認識到他是在避免列強對德的聯合扼殺,導致俾斯麥的主張不能推行。再加上當時的皇帝威廉二世因為俾斯麥的威望對其產生猜忌,俾斯麥的同僚順勢煽風點火,導致了俾斯麥在政壇上黯然收場。

中國曆朝歷代,初期總是湧現許多名臣,而後期名臣的比例則大大減少。

劣幣驅逐良幣,為何能人之士依舊被淘汰?


唐玄宗初期,名臣輩出,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等等,開元盛世的出現,他們功不可沒,但是李林甫、楊國忠這樣的臣子卻運用各種手段,逐漸將賢臣排擠出朝廷。李林甫告訴左相李適之華山有金礦,李適之上奏皇帝時,李林甫卻說這會影響皇家龍脈、唐玄宗因此疏遠李適之。李林甫還打張九齡的小報告,讓唐玄宗也漸漸冷落張九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