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節快到,賣月餅券、蟹券的又來空手套白狼

一轉眼,又準備到中秋國慶佳節了,估計大家節前這幾天都沒啥心思上班~


週末的時候,小巴才去置辦中秋帶回家的貨,一如往年那樣,在買月餅的店家門口,看到不少回收月餅券的大叔大媽。


每年這個時候,各種“空手套白狼”的券,就轉起來玩花樣了。


說起這月餅券,還真是一個很有腦洞的發明。


之前月餅廠都是實打實生產月餅的,後來發現大家對於月餅這個東西,消費不足啊,很多都是買的人不吃,吃的人不買。


一盒月餅兜兜轉轉,真正吃的人沒幾個,就是為了拿來送禮的。


“擊鼓傳月”,妙哉妙哉。


佳節快到,賣月餅券、蟹券的又來空手套白狼

於是餅廠靈機一動,既然都是買個心意和麵子的,虛擬象徵價值大於使用價值,那直接賣月餅券給大家得了。


從拿錢換實物,變成拿錢換券。


到了中秋節,公司就可以買月餅券,給員工送,給客戶送,多方便啊,有些人手上甚至拿了好幾張的券。


你以為就是方便送禮這麼簡單?


這裡最大的妙處在於,僅憑一張月餅券,就可以實現商品經濟的交易閉環,賺到錢,廠家不需要真正去投入生產月餅,俗稱“空手套白狼”。


過程大概是這樣的——


假設,廠家印了面值100元的月餅券,打個6折之後,60元賣給了經銷商;


然後經銷商按照面值的8折,也就是80元賣給要買券的人,比如那些要發中秋禮給員工的公司,因為這些一般是團購,自然就可以獲得比零售買券更便宜的價格;


接下來,公司把券發給了小巴,但小巴已經買有一堆中秋貨了,月餅重油重鹽的,不想吃太多,所以小巴就把這月餅券,以40元賣給了路邊收券的黃牛大叔;


最後,月餅廠家用50元,收購買回了黃牛大叔手上的票。


在這個過程裡,月餅壓根沒有生產,但廠商賺了60-50=10元,經銷商賺了80-60=20元,小巴賺了40元,黃牛賺了50-40=10元。


這裡面的成本,其實是買月餅券的公司,花80元全背了。


但對於公司來說,本來就是要花錢送福利的,而且小巴拿到券之後,可以兌換月餅,也可以賣券,體驗更好。


所以整個一流程下來,沒有哪個人會覺得虧了,皆大歡喜,而月餅這種實物,也成功的被證券化了。


只付出少量勞動,就能促進GDP相對較大的增長,這金融的力量,看起來真高級。


佳節快到,賣月餅券、蟹券的又來空手套白狼


這時有些小夥伴就奇怪了,為啥廠家要回收這些券呢,回收不還要掏錢去買,就沒賺那麼多了?


圖樣圖森破,如果廠家不回收這些券,那就可能會有超出計劃的人拿券來換月餅。


但要生產月餅,就會有原材料採購、生產製作、運輸的成本,那還不如回收這些券,然後銷燬了事。


對於廠家來說,實打實賣100個月餅,可能還不如超額髮行幾十張券賺錢。


而且如果廠家不回收,那黃牛大叔還怎麼會去收購這些券?黃牛大叔不收購,那咱們這些收到券的人去哪裡賣?


整個證券化的流程就轉不起來,天花板一下就降低迴去了。


用券的形式去賣,還能提前鎖定一部分錢,不然到時各個餅家,集中大規模上市月餅了,後面價格就會掉得很厲害。


這也就有點期貨的意思了。


既然有期貨的意味,那麼這裡面很關鍵的一個點,就是廠家的承兌。


也就是廠家用它自身的信用,來為券背書,只要你拿著這券,就能在特定時間,來廠家這裡兌換到月餅,不然人家也不會買你的券。


廠家知道,很多人是不會拿券去兌月餅的,所以只限量生產一些月餅供兌換之用。


但這遊戲玩著玩著

有些廠家就被大家抓到馬腳了


之前就有新聞說,消費者拿著券去找廠家門店提貨,跑了好幾家,都說沒貨,換不了,要麼就讓你兌換些其他的,比如什麼臘腸,或者米麵之類的東西。


兌換不了,無奈之下就只能去找黃牛賣券。


實際上咱們看到黃牛就在餅家門店旁邊晃悠,人家也是看得見的,但廠家不會去管,其實就是默許。


如果把這個遊戲玩大了,在銷售數量上不做限制的話,就會有供給不足的情況,這時你到底能不能兌換得到,實際就靠廠家對自己商業道德的自律了。


所以券這個東西方便是方便,大家還是得注意兌換的風險。


又比如這個時節同樣很火熱的另一種券,蟹券,也有人在網上吐槽,說兌換到的蟹根本貨不對板,重量不夠。


更有精通“空手套白狼”之術的人,自己也沒養蟹,就是先找到一些蟹老闆,和他們談好分成,讓蟹老闆認可他的蟹券。


然後拉來幾個業務員,就開始賣券,這些券沒有設上限。


萬一最終提貨量比實際大閘蟹數量還多,就和買券的人說,產量有變,沒辦法今年兌現,但蟹券的有效期一般是兩到三年,就讓明年再來取。


然而到了下一年,仍然可能是這種情況和說辭,拖著拖著你自己壓根就忘了這茬......


然後別人就白賺了。


因為沒有什麼成本,有些發券商賺的錢,比人家實體賣蟹的人還多。


所以,各種“紙月餅”“紙螃蟹”的套路和亂象還是挺多的,大家在開心買買提的同時,得多留個心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