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们的孩子到底缺失的是什么?

近几年,学生轻生的新闻屡见不鲜,令人触目惊心。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曾发布《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更让人毛骨悚然——5个中学生就有1人曾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孩子的生命教育俨然已经是社会面临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还有近两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北京龙泉寺,许多高学历知识分子在北京龙泉寺出家。在这些现象的背后都隐藏着什么样的本质呢?

许久都想提笔,但是一直不敢妄加评论。今天终于鼓起勇气和大家一起探讨自己的观点。我想其实说到底是我们生命能量的匮乏所致,也就是现在很流行的说某个人心穷。我想柳智宇要是能早点完成自我价值观完善,找到自我,他是不会去龙泉寺找到答案的。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孩子现在所处的环境是物质层面很丰富,精神层面很匮乏。我们大人的世界是意识主导的,而小孩子的世界是心灵主导的,他们是纯真自然的。我们儿子小的时候就喜欢和他爸爸一起玩,因为他爸爸陪他的时候是神气十足,正能量满满,而且心无暂念,孩子能从他身上汲取精神能量,和他建立起了生命连接,很有安全感。而我这个当妈的反而身体不好,上一天班能量消耗的差不多了,而且爱思考问题,和孩子在一起总想别的事情,孩子一般不找我。所以说孩子在特别小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人能和他建立起生命连接,不管是哪一个家庭成员。我们家大侄子就是从小留守农村,但是我家婆婆是一个能量十足而且善良的人,大侄子一直阳光大气。一个孩子在0-7岁心理营养没有被满足,一生都在寻觅和修复自我,有的孩子在青春期这个过程就容易出岔子。

我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提出的“自然缺失症”。他指出孩子就像需要睡眠和实物一样需要和自然接触。从科学的角度讲,人体是个生物磁场,我们生活在大自然的大电磁场中,一旦大自然的平衡更改或被阻挡,身心就会引发各种病态,不舒服。我们的孩子现在每天生活在绝缘体中,就连篮球课,体能课都在室内,没有和地气相通,释放负电荷,人们容易感到焦虑,易怒等负面情绪。由此我联想到我国古代的先贤们都是在大自然中,天人合一的情境中找到精神的归宿的。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作者在惊艳绝伦的大自然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是要孤独的明对苍茫的宇宙。“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宇宙的空间和时间是何等的奥妙和深邃,我们每一个生命只是的和宇宙进行一次短暂的交流,要珍惜生命……所以不要把孩子的时间都安排的满满的,给孩子就些许喘息的机会,利用假期、周末带孩子郊游,放下手中的工作,心中的琐事,让我们拥抱自然,全身心和大自然深情的交流,为心灵充电,能量满满的过好每一天。

最后我想做足了生命教育的功课,加上老师社会的正确引导,我们的孩子一定会收获和谐的心灵、幸福的生活,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

这些年,我们的孩子到底缺失的是什么?

这些年,我们的孩子到底缺失的是什么?

这些年,我们的孩子到底缺失的是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