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典為何沒有名列“五子良將”?

看過《三國演義》,無論是小說還是影視劇的觀眾,都會有一個疑問——為什麼表現優異的李典沒有列入“五子良將”。

其實,這其中的關鍵原因還得從《三國志》陳壽身上找。眾所周知,《三國演義》這部小說本身七分真三分假,羅貫中老先生本著“現用現寫”的精神,好多設定直接套用於《三國志》各列傳。比如大家熟知的“五虎上將”關張馬黃趙,這五人的事蹟是合於《三國志蜀書六》。

另外“五子良將”這個概念還是後人從《三國志魏書十七》五人列傳中的評語“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而來的,小說中沒有正式說明過。反之一點,于禁這種有汙點的將領,也能與其它四人並列,其評判標準一定不是曹魏方面的人做的。

所以,題目中的問題可間接表述為——為何李典沒有與“五子”列在同一傳裡?

這就要從歷史上曹操的軍隊系統來說明了,直接屬於曹操及曹仁夏侯淵等諸曹夏侯帶領的軍隊稱為中軍(也稱內軍),名義上算曹操本人的私軍,也是曹操最精銳的部隊,任何外來將領沒有曹操的允許,根本指揮不動;另一類是“加盟”曹操勢力各大地方豪強,這裡就包括

李典,臧霸,文聘,許褚等人,許褚典韋也屬於曹操的私軍,有些另類,後面再說明。

用現代公司的經營模式,可用直營加盟二種模式解釋;曹操的核心直營人員來自己自己的兄弟——曹氏與夏侯氏,自己的同鄉人——沛國與譙國人。

李典為何沒有名列“五子良將”?

三國曹魏黃龍初改譙國為譙郡

直營模式”也就是曹操自己的統領的中軍中,主帥是曹操,能當主帥獨擋一方的必定是曹氏與夏侯氏,也就是“四徵四鎮”與“督軍、中領軍和中護軍”,張遼是個例外——刷了孫權副本的功績。

李典為何沒有名列“五子良將”?

注意是曹操活著時,諸將的官職

在這些統兵大將下的先鋒,副將一般就是張遼,徐晃,于禁,張郃,樂進這五人了。這五人不是曹操的本家,也不是曹操的同鄉,如張遼,雁門人;樂進,陽平衛國人;于禁,泰山鉅平人;張郃,河間人;徐晃,河東楊人。

張郃在曹丕稱帝后,封左將軍,再往後的十年與蜀漢作戰中,升至徵西車騎將軍,這是曹丕時期的事了,另外,曹丕對宗室有打壓行為,故不再討論。

另談談許褚與典韋。許褚字仲康,譙國人,是曹操的同鄉;典韋,陳留人,字不詳。古人特別是有錢的地方階級一定會有字的,而作為三國重要人物,有自己傳記的典韋沒有“字”記載,很大的可能是他沒有自己的“字”,是草根階級。這就是曹操敢把自己衛隊交給這二人的理由。

加盟模式——外軍

加盟模式下加入曹操集團的將領,一般會有自己勢力——我們稱之曲部,通常為自己的族人與自己招募的壯士,這種將領通常情況是半獨立於曹操的中軍集團,暫可稱為外軍。

這些人通常不會隨曹操中軍征戰,但會負責一些諸如糧草後勤方面的任務,且一般職位會是地方太守與刺史之類。就拿李典,臧霸,文聘三人情況來說明

臧霸,字宣高,泰山華人也。在陶謙麾下的騎都尉,負責募兵抵抗黃巾軍,擁兵駐屯於開陽,自成一股獨立勢力。曹操征討呂布時,站在呂布那邊,失敗後被擒,但曹操依舊以臧霸為琅邪相,後當過北海等地太守,青州,徐州二州也是臧霸處理,名副其實曹操勢力中相當大的地方豪強。

臧霸雖然是聽眾曹操,但很多事情上,並不一定聽曹操的。如

“太祖之在兗州,以徐翕、毛暉為將。兗州亂,翕、暉皆叛。後兗州定,翕、暉亡命投霸。太祖語劉備,令語霸送二人首。霸謂備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為此也。霸受公生全之恩,不敢違命。然王霸之君可以義告,願將軍為之辭”備以霸言白太祖,太祖嘆息,謂霸曰“此古人之事而君能行之,孤之願也”乃皆以翕、暉為郡守。”

背叛曹操的徐翕、毛暉二將,逃到臧霸那,曹操傳話給臧霸,說要二人頭顱,臧霸不同意,曹操也沒辦法,依舊讓二人為太守。

文聘,文聘字仲業,南陽宛人。本來是劉表大將,後劉蹤投降,也就跟著曹操了。赤壁失敗之後,文聘任江夏太守,使典北兵,委以邊事,賜爵關內侯,後遷後將軍。

文聘算是降將,赤壁之後統領劉表舊卒,又是本地上,又給以”典兵“之權,也屬於加盟人員之一。

李典,字曼成,山陽鉅野人。

李典為何沒有名列“五子良將”?

李典起先是跟著叔父李乾,李乾招賓客數千,投了曹操,跟著曹操重點。後來呂布叛亂,李乾被殺(李典與張遼的矛盾也結在這),李氏部卒就由李乾的兒子李整統領,李整討敵人功,遷至青州刺史。李整死後,這些部曲就全歸了李典。

李典先任潁陰令,為中郎將,後遷離狐太守。官渡之戰時,為曹操後方糧草官。赤壁之後,“徙部曲宗族萬三千餘口居鄴。”可見李典部曲實力。

李典先是與夏侯惇征討劉備,勸諫夏侯惇是其高光表現之一;後與張遼、樂進屯合肥,共抗孫權,是其高光表現之二。

在這裡就可以回答李典為什麼不屬於”五子良將“之一,為什麼沒與”五子“合於一傳?

實則,李典與曹操的關係是加盟與被加盟的關係,李典有自己的部典,有一定獨立於曹操集團的實力,所以被陳壽與臧霸,文聘等人放在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