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碌了一年,年關將至,利用元旦三天假期,我也好好覆盤了一下家裡今年的收入和支出,結果發現居然所剩無幾,我都有點不敢相信。
先生在一旁倒是樂了,他說:“這就是你說的吃香的喝辣的,財務自由?”
這是我當初為了統一家庭財務,跟他誇下的海口,我跟他說一個家庭都需要一個人來統一管理財務,由我來管比較合適,只要讓我管,我保證家裡財務三年翻番,帶著他吃香的喝辣的,最終實現財務自由。
言猶在耳,可事實啪啪打臉了。

回顧一年的家庭理財,我也只是像匣子一樣,錢來則鎖上,錢走則打開,對於如何管理,怎麼管理,並沒有特別用心在意,我決定吸取教訓,來年再戰。最近剛好在讀克麗絲特爾.潘恩的《會賺錢的媽媽》這本書,我覺得書中提到的幾個觀點也很適用於家庭理財方面,比如:
- 永遠不要為了房子以外的東西負債
這是潘恩祖父母常對她父母諄諄教導的一句話,對她影響很大,對我觸動也很大,我們祖、父輩原來也是這樣生活的,他們害怕擔心債務,過著勤儉節約的日子,但也安心自在。
到我們這一輩,聽了美國提早消費的老太太和中國努力賺錢再消費的老太太的對比故事之後,似乎償到了信用卡或是消費貸的甜頭,變得一發不可收拾了。一方面知道自己的收入不足,一方面卻常常控制不住自己膨脹的消費慾望。朋友圈裡面別人的詩與遠方,廣告牌上光鮮亮麗的妝容和隨處可見的攀比和炫富,你說你錢包乾癟,不能多想,但很快銀行貼心的客服就打來電話說您可以消費,我們幫你買單,換來的是一年又一年的債務。
我想說的是,能控制不讓自己外借債務,本身就是很自律、節儉的生活品質,擁有這種生活品質再加上無債一身輕的輕鬆心情,穩步提升家庭收入,那都是遲早的事情。
- 支出之前增加你的收入
這是潘恩給創業者提的一個醒,因為很多創業者在創業初期,收入還不穩定的情況下就面臨著很多其他的開銷,對於這部分開銷,潘恩建議,初期只投入自己能力能夠承受的支出,先增加收入,等收入提高到足以承擔這部分費用,再支出。
我覺得這點用於控制個人或是家庭的消費支出同樣適用,比如你今年有一項旅遊計劃,如果要支出這部分費用,需要動到存款,那麼你可以考慮自己增加額外的收入來覆蓋這部分的支出,否則只能考慮從生活其他方面節省錢來抵消這一部分開銷,或者直接取消。同樣,一個很想要的包包或是別的也一樣。
很多家長會用這種方式來約束孩子,讓孩子明白事情得來不易,反之,如果用來約束自己,也可以避免很多衝動的消費,而且這種費勁力氣換來的一次旅行或是東西也是值得珍惜和紀念的。
- 始終留一筆錢用於儲蓄
潘恩說有意識地將收入超過支出,讓她和丈夫總是有一大筆可以存進她們的事業儲蓄賬戶,建立良好的緩衝資金以備萬一,也給她們帶來很大的心理安慰。
是的,我們很多人做著早九晚五的工作,疲憊而厭倦,但是很少有人可以擺脫這種疲於應付的生活,甚至會為忽然的裁員而恐慌,假設你從工作之初開始,就有一筆穩定的存款儲備,那麼事到臨頭就不至於太恐慌。
始終留一筆錢用於儲蓄,這筆錢可以是每個月工資收入的某個百分比,設定好,就強制自己每個月都定存下來,不到萬不得已都不動用,隨著時間的積累,這將會變成一筆讓你大吃一驚的存款。
對於一個女人來說,管住男人的錢只是第一步,如何管好一個家庭的財務,使之越來越好,才能最終讓人信服。家庭理財看似理的是財,其實也是養成節儉、自律、規劃和堅持等良好品質的過程,在理財和成長的道路上,我們都需要不斷摸索和學習,才能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