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兒汗國5——旭烈兀子孫中最後的強者!

成吉思汗家族的基因似乎排斥長壽,能活到60歲便是難得。如忽必烈能夠享有近八旬的年壽足可看作奇蹟。 旭烈兀這一支更是明顯,從旭烈兀開始,沒有一代可汗能夠活過50歲。 合贊汗沒有如曾祖和祖父那樣苦於南征北戰,也沒有如父親那樣迷戀於食用金丹以求長生,但當他第三次征伐敘利亞回軍不久,便迅速病倒了。 1304年5月17日,合贊汗去世,年僅33歲。在位僅九年,他就留下了一切走上軌道的汗國,留下了眾多繁榮的城市,肥沃的農田,暢通的商路,豐富的庫藏。雖然對外戰爭失敗,他也無愧為“雄主”的稱號。 他的弟弟完者都繼承汗位,成為伊兒汗國第八位“伊兒汗”。 完者都汗個性不如哥哥堅強,不可能有更多的創建,但維持由合贊汗建立起來的鞏固的行政機構還綽綽有餘。史學家拉施特仍然被留任為宰相,繼續推行合贊汗留下的制度。 在“蕭規曹隨”中,汗國在持續著繁榮。 有了哥哥留下的基礎,完者都汗不用把大量的精力用來整飭積弊,而只要維護好法制便可安心的統治。於是他開始了大張旗鼓的城市建設。

蘇丹尼牙城是阿魯渾汗時期動工建造的工程,後幾次停止,合贊汗在位時曾經恢復施工但也沒能正式完成。完者都汗秉承父兄志願,對這座城市進行一步完善,發展為規模龐大的融合中國文化因素並彰顯出伊斯蘭特色的綜合建築群。成為僅次於京都帖必利斯的伊兒汗國第二大城市,至今仍是伊朗著名的文化古城,旅遊勝地。 除此之外,完者都汗還出資興建多座城市,並修繕旭烈兀在蔑剌哈建造的天文臺。史學家勒內.格魯塞稱他“是一位偉大的建設者。”作為合贊汗的繼承者,完者都汗也不能釋懷敘利亞的失敗以及宿敵馬木留克王朝。他再次派使者出訪歐洲,和教皇克力門五世、法蘭西金髮菲利普和英王愛德華一世建立聯繫,表示希望像他的前輩們那樣,與基督教世界的領袖們保持友好關係,並共同對付馬木留克王朝。

可是,當年伊兒汗國還是伊斯蘭世界敵人的時候尚且不能獲得基督教國家的信任,如今已經是“異教徒”關係,哪裡還能建立同盟?這次出使,依然毫無結果。 沒有盟友,自己也得試試看。1312年完者都汗派遣一支小規模的蒙古軍嘗試攻掠敘利亞,包圍馬木留克的邊境據點拉希巴堡,城中守軍寧死不降。完者都汗最終無功而返。與哥哥的愈挫愈奮不同,完者都汗一次失敗後便徹底放棄。從此,蒙古軍再也沒有越過幼發拉底河,伊兒汗國征服敘利亞和埃及的夢想終成泡影。

完者都汗統治的14年中,戰爭極少,雖然為了讓伊斯蘭教進一步發展,加大了對異教徒的迫害。1310年7月1日更是派出王室部隊配合庫爾德山民們攻陷汗國內最後一個基督徒避難城堡埃爾比勒堡,將在此避難的基督徒全部屠殺。但總體說來國家仍然富足安定,伊朗史學家評論道:“總的說來,完者都是伊朗伊利汗王朝時的一位優秀君王。在他的統治期裡,民眾生活富足,鮮有橫徵暴斂情況出現。”1316年12月16日,完者都汗病逝於自己修建的新都蘇丹尼牙城,成為新的短命可汗。他的兒子,年僅12歲的不賽因繼承汗位。 幼主登基,兩朝宰相拉施特和大將綽班參攝朝政,一個是輔佐兩任明君的重臣,一個是手握重兵的勇將。他們的組合看似非常合適。 君主對於身後事的安排總是想盡量完美,可惜,事情如何發展,卻不是他所能控制得了的。

不賽因汗少年登基,一切國政都委於宰相拉施特。這位已經是兩朝宰相的名臣,繼續著合贊汗、完者都汗的政策,根本沒有看到汗國的政局已經暗流湧動。 拉施特任宰相近二十年,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合贊汗的改革,完者都汗的守成,很多成就要歸功於他。作為學界泰斗,他編纂的《史集》是記述西至英格蘭,東至中國的世界歷史名著,比歐洲超前五百年。就是以中國的名臣標準衡量他,“三不朽”中他已經具備了“立功”、“立言”兩個。

而在“立德”上,拉施特便不那麼完美。因為備受兩代可汗寵信,他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在首都帖必利斯城,有他自己的封地“拉施特區”。這裡有30000所房屋(即3萬戶家庭)、24家商隊旅館、1500家商店、浴室、園圃、磨坊、紡織作坊以及造紙廠、1家染制廠、1家造幣廠。在哈馬丹城,拉施特還擁有包括屬於他自己的1500所房屋的街區。至於田地、莊園等等更難以計數。 一位宰相,為政多年,門生故吏遍佈朝野,還有這麼多財產。同僚的妒嫉,可汗的猜忌,便都不可避免。

1318年,僅維持了不到兩年的平靜,一場政治風暴便席捲了伊兒汗廷,大將綽班聯合多名蒙古將軍一起控告宰相拉施特曾經密謀下毒殺害完者都汗。 不賽因汗此時也才14歲,根本不能掌握大權,綽班等人的控告只不過是一場挾持可汗的政變。拉施特在毫無準備下被捕,經過審判,被確定“罪證確鑿”。是年7月18日,拉施特和自己的幼子一起被腰斬於市。富可敵國的財產被全部充公,眾多“拉施特黨人”也被罷黜,合贊汗、完者都汗時代眾多大臣遭到株連。 拉施特既死,綽班便大權獨攬,成為了伊兒汗國實際的統治者。 綽班是一個頗有魄力的人物,雖然和眾多權臣一樣驕橫跋扈,但對於汗廷卻也頗為忠心。在他的統治下,一次又一次的內憂外患被彌平,不賽因汗雖然是傀儡,可汗的寶座倒固若金湯。

1322年,綽班自己的兒子,小亞細亞長官帖木兒塔什掀起叛亂,綽班毫不容情,發兵撲滅; 同年,伊兒汗國和馬木留克王朝終於簽訂和平條約,結束了兩國間長期的仇恨、敵視、騷擾和攻伐,雙方實現了睦鄰友好的關係。 1325年,針對屢屢騷擾伊兒汗國西北邊境的金帳汗國,綽班發動遠征,一直打到捷列克河,金帳汗國大為震恐; 1326年,綽班之子胡賽因在加茲尼附近打敗了入侵呼羅珊的察合臺汗塔兒麻失裡,把他趕回河中,導致這位可汗一年後便被自己的弟弟推翻。 在綽班的東擋西殺中,時光慢慢流逝,不賽因汗長大了。到1327年,這個一直是傀儡的可汗已經23歲了。 23歲的青年會不會再安於做傀儡?不會。 而綽班會不會把權力拱手相讓?也不會。 君臣之間的爭鬥於是不可避免。

1327年,不賽因汗趁綽班領兵在呼羅珊,在一些反對綽班專權的將領支持下,宣佈收回政權,自己親政,並下令逮捕綽班。 綽班任權臣近十年,自然不會輕易就範,立即在呼羅珊掀起反旗,可是,失去了中央控制力的他,落魄的鳳凰不如雞,部下們紛紛叛離不聽號令。綽班無奈,只好逃難,最後在赫拉特被地方官處死,指頭當作信物送到了不賽因汗的宮廷。 綽班之死,標誌著完者都汗留下的政治格局徹底消失,汗國如何繼續下去,全要看不賽因汗的了。 雖然不賽因汗被認為“他終身是那些以他名義實施統治而且互相爭權奪利的蒙古封建主們的傀儡。”[29]但不能否定的是,在親政後的8年中,伊兒汗國正是在他的領導下維持了統一。 但是,種種不祥之兆的接連降臨,讓伊兒汗國屢屢遭到打擊。

1318年前後,汗國北方接連遭受蝗災、大旱災,所有植物枯焦,各地糧食顆粒無收,動物大批死亡。底牙兒別克兒、兩河流域、庫爾德斯坦爆發大饑荒,人們紛紛遷徙他鄉。 1320年,蘇丹尼牙附近天降大雨雹,雨雪交加,造成普遍水災,莊家歉收,房屋傾塌,損失難以數計。 不賽因汗親政後,肆虐歐亞大陸的黑死病開始進入伊兒汗國,一座又一座城市因為瘟疫成為死域,甚至連巴格達這樣的名城都幾乎被黑死病所摧毀。 在中國的觀念中,災變總是預示國家動亂,伊斯蘭教教義中,災變則是真主降於世間的懲罰。無論何種說法,都預示著,伊兒汗國已經走上了末路。 不賽因汗艱難的維持著國家,只要他活著,伊兒汗國邊還能存在下去。 但是,家族的遺傳終於沒能例外,1335年,旭烈兀子孫中最後的強者,不賽因汗去世,年僅31歲。更為糟糕的是,他沒有留下子嗣。

該來的一切,終於無可避免的爆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