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那些奮鬥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的退役軍人

在脫貧攻堅的決勝戰場上,一直活躍著退役軍人的身影。他們中有的是紮根偏遠鄉鎮多年的幹部,有的是盡職盡責駐村扶貧幹部……他們用忠誠和汗水書寫著責任擔當,展現了永不褪色的軍人情懷。

金秋時節,記者採訪了幾位退役軍人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奮鬥故事。

烏寧其:“兵幹部”走在最前線

鄂爾多斯那些奮鬥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的退役軍人

烏寧其(中)在牧民家瞭解生產生活情況。

一輛帕薩特小轎車,穿行在牧民家、奔跑在田間地頭,這是達拉特旗中和西鎮副鎮長、退役軍人烏寧其的工作寫照。

“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當好包村幹部,建功新時代”,這是烏寧其幾年來一直的堅守。飲水難解決了、公路修通了、產業發展起來了、群眾的腰包鼓起來了,他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救火兵副鎮長”。

中和西鎮蓿亥圖牧業村是達拉特旗132個行政村裡距離樹林召鎮區最遠的一個村子,也是達旗少數民族聚居村落之一,地處偏遠,發展還相對滯後。

烏寧其說,2016年全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6戶29人,吃水難、行路難,特別是增收難,一直制約著村子的發展。而這一切,皆因脫貧攻堅發生了改變。

飲水,在今天看來再尋常不過,可在過去,這對宿亥圖牧業村的村民來說,卻是一種奢望。十年九旱,蓿亥圖牧業村的村民吃水一直是個難題,全村人畜飲水和5500畝農田灌溉成了難題。

只要一提到打井,村民們都會擺擺手說:“算了吧,蓿亥圖牧業村有史以來也沒打出過一口能出水的深井。”牧民查汗東深有感觸。

2018年駐村工作隊來了以後,烏寧其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在村裡開展地探、聲波探測等工作,確保深井出水的探測結果更加精準。

懷著忐忑的心情,第一眼深井開始打了。令所有人沒想到的是,深井竟然出水了。第二眼、第三眼,都相繼出水了。看著嘩嘩的流水,在場的村民們都流出了熱淚。從此,蓿亥圖牧業村打井不出水的傳言不攻自破了。

鄂爾多斯職業學院出資20萬元,在達旗水利局的幫助下為蓿亥圖牧業村打了150米的深井24眼用於農田灌溉,協調達旗民委為村裡打了11眼68米的深井,供全村人畜用水。目前,村裡人畜飲水、灌溉難題得到了有效解決。

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蓿亥圖牧業村緊鄰杭錦旗,但是連接杭錦旗的7公里斷頭路晴通雨阻,村民出行購物、農產品運輸、小孩上學存在諸多不便。

為了把路修通,烏寧其經常開車,不分白晝黑夜穿梭在田間地頭、鄉間小路。

2018年,烏寧其和駐村工作隊開始籌備修路事宜,入戶做村民思想工作,去市旗各部門進行項目手續申報,與相關部門協調籌措資金……

“以前河槽裡沒有固定的路,只要發一次水,路就被沖毀,村民們只好再走出一條新路。”烏寧其說。

兩年後的2020年4月26日,通往杭錦旗的斷頭路正式開工建設。經過2個月的緊張施工,7公里的鄉村道路終於通了。河槽裡沒有固定路線可走的日子終於結束了。

“這是一條產業扶貧路,也是蓿亥圖牧業村老百姓走向富裕的一條希望之路,現在路通了,可以與杭錦旗實現更好的互通,吸引更多的人來蓿亥圖牧業村採購畜產品。宿亥圖牧業村“出門便沾泥”的狀況被徹底改變了。”烏寧其說。

哪裡需要,哪裡就有烏寧其的身影。

疫情防控期間,烏寧其忙的不得半刻停歇,23天沒有回一次家:入戶排查、在堵卡點……別人勸他休息一下,他說我是黨員幹部,我應該走在最前線!

有人議論說,“你一副鎮長,圖個啥呀?”他的回答是:“我是一名退役軍人,也是一名黨員幹部

,黨和軍隊培養了我,脫貧攻堅、疫情防控兩場戰役,是我必須扛起的責任!”這質樸的言語表達了一名“兵副鎮長”的堅定決心。

幾年來他爭取上級有關部門和包聯單位給村裡修新油路、打灌溉井,還協調有關部門共投入資金近1000萬元,解決了絨山羊養殖、畜種改良、積極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對於今後如何繼續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烏寧其還有著更遠的規劃,“以發展畜牧業為核心,打造一個養殖種山羊基地,建設冷庫和屠宰場,將蓿亥圖牧業村的羊肉推向更廣闊的市場。”烏寧其說。

黃俊:用“心”駐村用“情”幫扶

鄂爾多斯那些奮鬥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的退役軍人

黃俊(中)走訪脫貧戶。

駐村工作隊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生力軍,黃俊就是這千萬駐村幹部中的一員,在轉業的時候,他毅然決然的選擇回到家鄉當一名基層民警,今年3月16日,黃俊正式作為一名駐村幹部入駐達拉特旗溝心召村,在此期間,他真蹲實駐,積極與群眾溝通交流,解民所需,急民所求。他既是一名基層民警、又是一名駐村幹部,雙重身份都緊緊圍繞“為人民服務”這五個字。

隨著村裡的基礎設施條件一天天的好了起來,為了推動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助推村民增收,一些有實力、經營效益好的企業開始進村,但問題也就來了。當時駐村企業的車要走社裡的路,但是這條路卻沒有給社裡補償,社裡的人就自發設起了路障收費,村裡和社裡的幹部經過幾次走訪勸說都沒有勸服成功,於是向黃俊求助。黃俊深知善良的村民並無惡意,只是缺乏法律意識和大局觀念,如果和他們只是講大道理肯定是行不通的,所以他就到攔路的地方坐下來和他們嘮嗑,傾聽他們的訴求,將村裡引進企業的利弊轉為“土理”,設身處地幫他們分析“攔路要錢”所帶來的不良影響,最後大哥的一句“你要是早這麼說,我們還能攔這個路了?”為這次調解畫下了圓滿的句號。

作為一名駐村幹部,他不僅要扮演好方針政策宣傳者的角色,還要深入到農戶家中去讓群眾真切地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做好黨群關係的聯絡員。與村民相處的過程中,他總結出,要想落實好黨的政策方針,首先得讓村民“聽得懂”,用方言土語拉近彼此關係,然後用“土理家常”講述大道理,最後就是幫助村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黃俊白天查看村莊基礎設施,把群眾的冷暖記在心間;夜晚與群眾促膝長談、拉家常,為群眾解決難題辦實事。作為一名普通的基層幹部,短短几個月時間內,他便走盡溝心召村9個社和村裡的貧困戶,對貧困戶信息全部做到了然於胸,每一次走訪都做到“細心走訪,專心傾聽,精心記錄,盡心幫扶”,真正瞭解到社情民意,為扶貧工作開好頭,能夠站在當事人的立場想問題,做到主動幫扶,將脫貧攻堅落到實處,盡己所能為人民辦實事、辦好事。溝心召村距離鎮政府距離較遠,他便經常為行動、交通不便的村民來鎮裡辦事,事情雖小,但他本著“群眾事無小事”的工作態度,幫助每一戶需要幫助的農戶。

駐村扶貧工作承載了組織的重託和人民群眾的期許,黃俊和千千萬萬名駐村幹部一樣,做著最平凡的農村工作,他深信平凡就是責任,平凡就是擔當,有了這份責任與擔當,在哪裡都能貢獻自己的力量。黃俊說:“駐村工作,像一杯茶,第一口苦,第二口澀,第三口甜,細細品味,甘甜清香,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澀是它的歷程,清甜是它的饋贈。”

王旭:脫下了綠軍裝又投身於黃土地

鄂爾多斯那些奮鬥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的退役軍人

王旭( 左)瞭解村民生活情況。

為了向黨和人民交上一份脫貧攻堅滿意答卷,王旭把脫貧攻堅作為磨鍊意志、增長才乾的廣闊舞臺,在脫貧攻堅中儘自己的最大能力,書寫無悔的青春篇章。

王旭是達拉特旗委巡察辦幹部,2018年5月派駐王愛召鎮榆林子村當駐村幹部。兩年多來,他和村“兩委”班子共同努力,使榆林子村“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全部解決,15戶31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

為找準扶貧方向,王旭堅持一家一家走訪、談心,通過多走、多看、多問,和村民來了個“全接觸”。

王旭駐村以來,時不時去貧困戶家走訪,瞭解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

在一次走訪中,王旭瞭解到60歲的村民雷存珍患小腦萎縮,行走不便,於是,他從有關部門爭取了助行器送給老人,還經常去幫助老人打掃庭院,幹家務活兒。

王旭2016年9月從部隊退役,退役後,依然以軍人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從走上駐村工作崗位的那一刻起,我就是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村民儘快富起來,日子越過越紅火。”

在榆林子村,王旭對每戶村民家裡的情況一清二楚,可說起自己的事,他卻用幾句平淡的話一帶而過。

在村民眼裡,王旭不僅是帶領村民發家致富的好乾部,更是他們的貼心人。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讓困難群眾自身擁有“造血”功能,才是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根本之策。王旭緊緊圍繞脫貧攻堅工作具體要求,立足榆林子村實際,理清發展思路,組建村合作社,壯大村集體經濟,逐漸改變村內傳統的以玉米、小麥為主的產業種植模式,大力發展特色蓖麻種植,集中打造榆林子村蓖麻產業的系列品牌。通過“企業+農戶”的模式,今年簽訂蓖麻種植訂單100畝左右,幫助農民同比增收15%。他還積極與水利等部門協調溝通,爭取了整村7660畝的農田滴灌項目,基本上解決了榆林子村大水漫灌、人力資源不夠的問題。目前,村裡滴灌主體工程已經建設完畢,大約5400畝土地受益於滴水灌溉項目,預計明年春天榆林子村所有土地都將受益於該項目。

兩年來,王旭幫助困難群眾解決實際問題,給村民講解扶貧政策,照顧困難群眾……王旭說,“駐村的日子,留在心裡更多的是感動,這麼多幹部群眾,滿懷對這片土地的熱情一起奮鬥,這是我們大夥兒最閃耀的回憶。”

關注鄂爾多斯新聞網

©鄂爾多斯新聞網

轉載須註明來源 違者必究

來源:鄂爾多斯新聞網微信(ordosnews)

鄂爾多斯日報社全媒體記者:劉俊平

編輯:楊陽、白倩

校對:李榮、王淑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