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古代故事:孫筠

孫筠

孫筠是掖縣人,住在城北,先前和東村宋氏女訂了婚。父親孫宗南是農民,喜歡賭博,沒幾年就把家裡輸的很窮。宋家看到孫家沒落,就想退婚,託人暗示孫父。孫父聽到後非常氣憤,想和宋家爭吵,又想告官。孫妻責備丈夫說:“你應當怨自己,人家的女兒來你家捱餓嗎?”孫筠也勸父親說:“不要計較,等孩兒有出息後,還愁沒有妻子嘛!”於是兩家退了婚,孫父從此洗心革面,一心一意種田。孫筠努力讀書,過了一年就考中秀才,當時十六歲。家裡稍微富裕點後,又和鄰村的王氏女訂了婚。選了吉日,吹吹打打去迎親。

故事:古代故事:孫筠

迎親隊伍路過東村,宋氏女還沒嫁人,聽到鼓樂聲和婢女小曼出來看熱鬧。小曼說:“新郎官是新秀才孫郎啊!要不是主人退婚,姑娘今天就能做新娘了。唉!會選婆家的選人,不會選婆家的選房。”宋氏女悶悶不樂的回去,面朝牆角掉眼淚。小曼又說:“姑娘真是沒用,光是哭,再哭一晚上,人家新娘子把孫家的炕都住熱了。”

宋氏女拉著小曼的手說:“那怎麼辦?你有什麼好辦法嗎?”小曼說:“這有什麼難的?姑娘趁新娘沒來,先到孫家。先到咸陽的就是王,到那坐下,用十八個金剛抬也不出來。”宋氏女說:“我不好意思,也不認識路。”小曼說:“姑娘要是敢去,我保駕!”

於是二人趕快梳妝,裡面穿上紅色嫁衣,帶上蓋頭悄悄出村,直接來到孫筠家。遠遠看到大門口張燈結綵,走近後,院子裡高朋滿座。小曼拉著孫氏女昂然走進去,有人問這是誰家姑娘,小曼回答說是看新媳婦的。

進到屋裡,小曼扶著宋氏女對孫家父母跪下,淚盈盈的一言不發。小曼說:“我家姑娘是宋家女兒,原來已經許配你家。不想我主人退婚,但我家姑娘誓死不嫁二夫。今天聽說孫郎另娶,我家姑娘情急之下來認公婆,希望二老收留。不然就死在孫家,以表自己的心意。”宋氏女聽到小曼這麼說,跪在地上大哭。孫筠父母非常高興,扶起她來說:“真是我的好兒媳婦,不要哭!”

不一會兒孫筠接了王氏女回來,看到房中已經坐在一個女子。父母告訴了他緣故,孫筠也很高興。親朋好友也一起叫好,於是拜堂成親,兩個新娘不分大小,只是擔心兩個媳婦合不來。

故事:古代故事:孫筠

三天後,兩個新媳婦相處很好,就像親姐妹。小曼對宋氏女說:“入贅東吳的事完成了,我這個趙子龍也沒用了。等明年生了孩子,我再來長坂坡抱阿斗。”說完要辭別。宋氏女挽留,和王氏女商量,想讓孫筠把小曼納為小妾。稟明父母后,孫家父母同意。這時,宋家也送來嫁妝,登門認錯。

王家父母對孫家有怨言,但王氏女願意,王家也就沒辦法。第二年,兩妻一妾都生了雙胞胎,孫筠一年裡有了六個兒子。某次,孫筠的老師也有了兒子,請滿月酒。入座時,老師說:“今天讓兒子多的坐首位。”眾人說:“那除孫生別無二選了。才十七就有六個兒子了。”老師問緣故,大家爭著講了事情的始末。

故事:古代故事:孫筠


【原文】孫筠,掖縣人。父宗南,住城北,業農。先以東村宋姓之女為筠定婚焉。宗南無行,好博,不數年家日落。宋家見孫貧,欲退婚,風示於孫。孫憤,將與較,復思鳴於官。孫妻訕其夫曰:“當自慚,何尤人?他家女豈肯來汝家受餓耶?”孫筠乃諫其父曰:“父莫較,兒自立成名後,何患無妻子耶?”父從此頓改前非,悉心正業。父力田,筠又力學。逾歲,筠十六,入邑庠。家復稍裕,遂於東村之東王姓女結褵。擇日,筠冠服,行親迎禮,鼓吹往過東村。

  宋女固未許人,聞樂聲,與其婢小曼出視。小曼識之,曰:“此新秀才筠孫郎也。向使主人翁不以孫郎一時貧窮,食言渝盟,姑姑今日豈不居然娘子耶?甚矣,善擇者擇高郎,不善擇者擇高房!”宋女怏怏歸,向隅,淚熒熒如珠串,亂落襟袖。小曼復笑曰:“姑姑最是無用者。寡是哭,饒爾再哭一夜,人家女兒睡熟孫家炕矣。”宋女乃挽小曼手曰:“奈何?能為我劃一謀乎?”小曼曰:“何難?三十六計,走為上策。姑趁此時,直抵孫家。要知咸陽先到者即是君。一臀坐下,他用十八金剛,也抬爾不出來。”宋女曰:“我羞,且不識路。”小曼曰:“姑敢行,我便保得將軍去。”

  於是兩人梳洗結束,蒙以青蓋,內襲華衣,扎履結襪,悄步出村,竟投孫舍。遙見結綵於門,近之,則賓客列滿。小曼攜女昂然入,皆問誰家姑,小曼答曰:“看新婦者。”進內,孫父母見之。小曼扶女跪堂前,女乃淚盈花暈,羞泛春紅,不作一語。小曼曰:“我姑宋女也,原許作孫郎婦。自主人退悔,我姑誓死不二。今聞孫郎另娶,我姑情極來歸,望二老憐而收之。否則請死於孫氏之庭,以明我姑之心。”其言侃侃。女聞之大哭,伏不能起。孫父母喜,掖女曰:“此我佳婦也,毋庸悲。” 

  俄而孫筠偕王女亦至,見已一女坐青廬中。父母告筠以故,筠亦喜。堂上賀客親友,鬨然皆喜,遂令二女皆成禮,稱兩大焉,但惟恐其不相能。三朝後,宋與王相敬愛,如親姊若妹。於是小曼謂女曰:“東吳招贅已完,趙子龍當用不著。俟明年我姑誕兒,再來長坂坡抱阿斗耳。”欲去。宋女留之,商於王女,稟明父母,願分一席以酬其勞。許之,納為姬。宋父母陪送妝奩,登門贖罪。

  王姓父母以其女亞於宋,有懟意,而王女欲之,無間言。次年,二妻一妾皆孿生,得六子。會學師某生子,門生為湯餅酒。序坐,學師曰:“今日以子眾多者首屈。”僉曰:“若然,孫生居上。年雖十七,有子六人。”師問故,相與緬述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