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創新的角度談《生活週刊》的發展

開場白:《生活週刊》創刊一年多來,在新聞中心領導的直接關懷指導下,我們幾位採編人員對如何辦好這份報紙進行一些探索和嘗試,《生活週刊》到底該怎麼辦?我想“既不能異想天開好高騖遠;也不能因循守舊固步自封”,必須遵循新聞傳播的規律。因為任何事物的發生與發展都有其自身的規律,新聞也不例外。

首先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新聞傳播的規律是什麼。

一、新聞傳播規律是指,構成新聞傳播系統的基本要素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內在的、穩定的、固有的、本質的聯繫。它包括:新聞傳播選擇律、新聞傳播效用性、新聞傳播接近律。

這是一個普適性的概念。不論哪一個國家或階級的媒體都必須遵循的規律。從新聞傳播的整個過程(新聞——傳播媒介·人與物——受眾)來看:

新聞規律的概念包括了四個方面要素:

① 新聞的判定(人與物)

② 採編的工具(物)

③ 傳播手段(物)

④ 傳播對象,即受眾(人)

這裡需要強調說明的是新聞傳播的接近律要求媒體必須要有一個準確的讀者定位:在內容上要選擇與接受主體利益接近、需求接近、興趣接近的新聞事實,形式上則要採取接受主體喜聞樂見的傳播方式方法。

二、現階段新聞傳播系統諸要素的發展變化

儘管新聞規律是客觀存在的,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是新聞傳播系統的諸要素已經發生了變化。

1、新聞定義的發展及變化。

①改革開放之前:新聞的定義常常是指對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新聞事實的傳播。

②改革開放之後,尤其是在上世紀90年代,即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後,市場經濟在我國逐步建立,西方新聞學理論逐步引入我國,人們對新聞的定義有了新的認識,認為新聞的本質是關於事物的某種信息,這種信息反映社會新近變動,它是自在之物(客觀存在),沒有經過新聞媒介報道之前就存在著(潛新聞);它經過新聞傳媒報道之後就是顯新聞。

③基於上述認識,新時期我國新聞界已將新聞的定義擴展為:已經發生、正在發生和即將發生的新聞事實及其報道。

把“信息”的概念引入新聞的定義標誌著我國新聞定義日漸與世界接軌:目前,我國廣義的新聞定義就是指社會新近變動的信息。狹義的新聞定義是指社會新近變動的信息的傳播。

2、採編工具的變化已經從“紙與筆”、“光與電”(傳真和掃描)的時代發展到目前完全數字化(手機和互聯網等多媒體)的時代。

3、傳播工具進入全媒體時代

4、讀者需求的多樣化和自主選擇性(即受眾中心地位的確立)

三、我國新聞媒體發展變化新態勢

1. 中國新聞媒體的性質嬗變

①邸報(中國古代)——公文紙——內部機密參考

②黨報(1921-1976)——宣傳紙

③特殊文化商品(1977-至今)——複合紙(新聞紙、信息紙、廣告紙、交流紙、服務紙、娛樂紙、觀點紙)

2. 近30年新聞媒體報道模式、視角、表現方式的變革

①模式:印證——信息——故事——解讀

②視角:黨和政府視角——百姓視角——專家視角

③體裁筆法:稿件文章化——短新快—— 短新快活深——深度報道—— 現場短新聞——新聞特寫——報道形式的多樣化(攝影報道;追蹤連續系列;新聞分析述評時評暗訪、實錄、對話、日記;圖示圖表;精確報道、調查報道)

④受眾閱讀心理變化:解悶——解氣——解惑——結論與討論

3. 三十年中國媒體形態變化的特點?

黨報一統天下——都市類報紙、電視與黨報共存——平面媒體(書籍、雜誌、報紙)、音像媒體(錄像帶、光盤、移動存儲盤)、電子媒體(電報、電話、傳真機)、網絡媒體(互聯網)——融合的媒體(以3G手機為代表的多媒體)

①總體策劃意識不斷加強(新聞策劃成為增強報紙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②具體編稿業務步步出新(以傳播信息為中心,以服務讀者為宗旨的編輯思想日益確立和強化,把“適得其所、方便閱讀”作為編輯稿件、安排版面的重要原則)

③版面設計意識得到強化(將模塊化作為版面設計的重要模式,用大標題、大圖片、大版面吸引讀者眼球,用反“6”排版法編排稿件,更好地適應了讀者閱讀的習慣,例子是要求標題的字數控制在12個至14個之間,這是讀者兩眼視域的最大範圍,目的是讓讀者無須轉動眼球就可以知曉標題所傳達的信息)

④新舊經營媒體觀念的變化

原 來 —————————— 現 在

 辦報刊 經營報刊品牌

 先辦起來再說 先研究有無市場再辦

 由文化人士擔任主編 由具有市場意識的文化人士擔任主編

 辦我心中的報刊 辦消費者心中的報刊

 拉廣告 不斷進行廣告專業推廣

 單一發行 複合立體發行

 單向傳播 我說你聽 是一種分享和雙贏 你的需要是我的出發點

四、企業報發展變化的新態勢

1、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報報道的內容發生了變化。

企業的社會化、市場化運作需要新聞媒體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支持。為此企業報的報道必須突破本企業的範圍,將視角延伸到社會,從更高的高度和更大的視角來報道新聞,從以關注生產為中心向關注生產、經營、銷售及管理的全過程轉變。徐礦集團目前已從以煤業為主向能源化工等多領域非煤產業轉化,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拓寬報道的視野,只有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新鮮有用的信息支持,企業報才能有立足之地。

2、 企業內部運行機制的多樣化,要求企業報角色定位予以轉變。

目前的企業已經不是單純的國有獨資企業,它已經演變為以資產、股權等為紐帶的多元投資主體的利益共同體, “效益”已經成為企業一切工作關注的重點。要求企業報逐步弱化企業黨報的角色定位,從以服務職工的思想教育為中心向以服務企業效益的提升為中心轉變,企業報的新聞報道要為企業增加效益提供信息支持;同時為企業的形象宣傳搭建平臺。

3、 企業報讀者文化水平的全面提升,對新聞信息的需求日益多樣化。

目前。企業報的讀者不僅希望知道是什麼,還要了解為什麼以及將來會怎麼樣?而且讀者在通過媒體瞭解企業的同時也希望通過媒體反映自己的心聲。

4、 隨著企業用工的社會化,企業報的讀者多數已經變成社會人,他們在關注企業的同時,更需要社會信息。

企業報要想穩定住自己的讀者群,必須滿足他們的這種需求。企業報在關注企業生產、經營、銷售等信息的同時也必須關注事關職工生活需要的社會信息。總的說來,企業報的報道要突破生產的侷限、企業的侷限,多關注與職工利益密切相關的社會信息,多一點生活味、文化味、人情味,滿足職工生活的需求。

市場經濟條件下,下崗、盈虧等現實問題經濟擺在職工面前,職工的精神壓力增大,需要企業報通過對企業文化的報道,引導職工正確認識企業改革中出現的新問題、新現象,化解企業改革中出現的矛盾。而企業辦社會的職能逐漸取消,職工福利逐漸被各種保險所代替,職工對生產之外的生活內容諸如社區服務、文化消費等信息的需求越來越強,企業報應義不容辭地承擔起服務職工生活起居的任務。加大對職工八小時外的生活的報道力度,增加對職工日常生活、購物、娛樂、旅遊、就業等方面的信息服務,滿足職工業餘文化生活的需要。對職工所居住的社區,也應加強報道。

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內部大一統的格局被完全打破,企業與社會的交往日益頻繁,企業報如果對職工所處的社區缺乏關注,無疑是企業報主動放棄了本應抓住的賣點,職工對企業報的閱讀率會打折扣。

五、對《生活週刊》發展路徑的思考

結合上述分析,我認為《生活週刊》要想贏得讀者,站穩市場,關鍵要在“新”字上做文章;在定位設計上求新,在內容策劃上創新,在表現手法上出新。要創新就首先要明確三個方面的問題:①報紙的性質 ②內容定位 ③讀者定位,其中最核心的是讀者定位。如果這三個問題不搞清楚,其他方面都沒有討論的基點。

關於《生活週刊》的性質,我個人認為《生活週刊》作為徐州礦工報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無論從政策層面還是從現實情況來看,它都不可能脫離徐州礦工報而獨立存在。但是《生活週刊》作為徐州礦工報的一個生活副刊,在報紙的內容及讀者定位上必須有別於正刊,在內容上要錯位而為,在服務職工生活上做足文章,把“實用、實在、實惠”作為最終落腳點,辦成一張都市報色彩濃厚的生活類報紙,為《徐州礦工報》轉型和拓展社會市場積極探路。

要承擔起這樣的職能,《生活週刊》的採編人員必須樹立面向市場辦報的理念,在堅持企業報的辦報宗旨不變的前提下,用都市報的辦報思路、方法和手段辦報,有效利用企業及社會的新聞資源,做精做細為礦區職工及其家屬生活服務的內容,讓《生活週刊》成為礦區讀者洞察社會的窗口、居家生活的嚮導、日常消費的參謀、休閒娛樂的助手,並逐步將報紙的內容及讀者定位向相關聯的領域和群體延伸。

具體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現在的企業已經逐步走出“大而全”、“小而全”的組織形態,社會職能在不斷剝離,專業化重組的步伐也在加快…小企業大社會的情況已經不復存在。面對企業轉型以及社會媒體擠壓的實際需要,徐州礦工報應該因勢利導,求新,求變,將《生活週刊》作為轉型發展的試驗田,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

一是在堅持服務礦工生活宗旨不變的前提下,穩固住以地緣、業緣、人緣為主的讀者群,逐步向“精神緣”、“趣味緣”、“專業口”的讀者群擴展,著力在深度報道和服務民生上下功夫。

《生活週刊》由於出版週期較長,稿件定位理應以深度稿件為主,並主打礦區及社會熱點新聞,巧打社會的第三落點新聞,同時兼顧事關職工生活的民生類短消息。堅持將民生類短消息集納在一版顯著位置編編排,滿足讀者有關“醫保、社保、就醫、上學、物價”等生活信息的需要,同時圍繞讀者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開闢專版、專欄報道身邊的人物故事,提供娛樂保健、房車消費、教育旅遊等專業領域的深度信息,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生活的需要,力爭實現讀者群覆蓋面的新突破。

二是在堅持“三貼近”即貼近礦山、貼近生活、貼近礦工的前提下,做足、做透、做精礦區新聞。

晚報、都市報等近些年“異軍突起”靠的就是更富貼近性,更多地關注民生,更多地刊登社會新聞,甚至是一些為大報所“不屑”的社區中街談巷議的“邊角料”。

有句話現在在報界很流行,叫“電視是天上飛的,越全球化越好;報紙是地上跑的,越地方化越好”。這句話以通俗的語言道出了新聞本土化的重要性。

隨著新聞操作的精細化,讀者群的分類化,地方平面媒體新聞的競爭越來越多地集中到本土日常新聞報道上,關注的重點也回到了與讀者密切相關的領域。徐州礦工報佔據礦區市場已長達60年之久,做礦區新聞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只要我們在礦區新聞的報道上力爭做到具有無可替代的原創性、唯一性與及時性;在寫法和表現手法上不斷創新,多報道礦工的人生際遇、創業經歷和情感故事,多展示礦工的興趣愛好、業餘生活,做到新聞標題口語化、新聞報道故事化,世象點評通俗化;抓住重大節假日或者重大事件發生的時機組織策劃性報道,甚至可以打破常規的版面編排次序,採用大連版、大圖片的報道形式,以強烈的視角衝擊力報道新聞,讓報紙與讀者的心貼得更近,讓不同閱讀層次、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情趣愛好的讀者,在《生活週刊》上能找到喜歡閱讀、值得閱讀的內容,我想讓《生活週刊》“飛入尋常百姓家”也許就不再是一個夢。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靠現有的採編力量很難做到這一點,但是《生活週刊》要想辦出自己的特色,主打礦區和礦工居住社區新聞的成功幾率應該是比較大的。

三是不斷融入報紙版面編排的時尚元素,形成獨具特色的版面編排風格。

總體而言,《生活週刊》的版面設計還是比較美觀大方的,也與當代版面設計的流行趨勢相吻合。但是一張報紙的編排形式如同一個人的著裝,它既要追隨時代的潮流,也要與報紙的內容定位相一致,一味的模仿很難形成個性。既然要主打礦區讀者市場就必須按照礦區讀者喜聞樂見的形式重新設計版面,重新設計相應的新聞板塊,在版塊劃分、欄目設計上不斷推陳出新,做到“眉清目秀、簡約美觀”,使《生活週刊》的新聞報道更適合礦區讀者的口味,使礦區新聞的語言運用、稿件組合編排上更具礦區報紙的個性特色。

這裡需要強調的是:彰顯礦區特色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礦區新聞量的增加,更多的是在新聞製作上是不是符合讀者的審美要求,選題策劃是不是能夠滿足讀者對新聞信息的需求。也就是版式的設計和稿件的編排要有利於讀者閱讀新聞。

四在編輯過程中應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關係。

在《生活週刊》稿件的選擇上,要堅持做到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讀者,策劃一批定位準確、內容實用、貼近百姓的欄目,並實性欄目負責人制,積極打造精品欄目、品牌欄目,以欄目帶動新聞報道質量的提升。一是堅持以“陽春白雪”為主,兼顧“下里巴人”,做到雅俗共賞;二是堅持以本土稿件為主、以域外稿件為輔,按照2:3:5的比例選擇刊登全國、省和本區域的新聞;三是按照6:4的比例選擇自採新聞和網絡新聞(目前還沒有完全做到),並且力爭做到每期的主打稿件是本報的獨家新聞。重視開發網絡資源,提倡對網絡新聞的深度加工,力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深、人深我特,給讀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參考。開闢互動專欄讓讀者對熱點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更好地吸引讀者。現在許多報紙開闢言論專版都取得比較好的效果。

五、變“單純辦報”為“策劃經營媒體”,實現服務讀者和服務經營創收的有機統一。

任何一家報社的中心工作都是要辦好報紙,辦好報是報社發展的第一要務。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 ,報紙在為讀者生產合格精神產品的同時,也必須面向市場積極策劃運作報紙。通過策劃特刊或組織系列活動等不斷吸引讀者的眼球,不斷提高報紙的社會知名度,通過冠名聯辦等帶動礦區及社會廣告市場的開發,實現經營創收的新突破。我認為生活類報紙在策劃思想上首先必須大膽創新,富有創造性思維,要善於以新的思想、新的角度和新的結構報道新聞。突破傳統生活類報紙“批評、故事加娛樂”的報道模式,實現“人有我全、人全我深、人深我特”的新跨越。《生活週刊》創刊這一年多來,我感覺我們策劃春節特刊和報慶60週年特刊和交友活動應該說比較成功:整份報紙一個主題;整份報紙一個內容;讓圖片擔負這一期報道的重任。我們的報慶特刊得到了省企事業報協會副會長王子平的高度評價,參會人員看到這張報紙後也發出由衷的讚許。認為徐州礦工報作為有刊號的報紙確實有其實力。(李世和)

本文為2010年9月30日在徐州礦工報新聞業務研討會上的發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