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成語:管鮑之交、一鼓作氣;三個人物: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牙

#降噪同寫高考題#

【文/寒柏隴臥子】注:如需轉載,請事先告知,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原創文章,全網刪帖保護;如遇侵權,必將追究責任。

齊桓公和管仲、鮑叔牙,都是春秋戰國時期大名鼎鼎的人物;“管鮑之交”與“一鼓作氣”,也是大家都聽過的成語,那它們之間又有著怎麼樣的聯繫和故事呢?

咱們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很長很長,有意義的歷史故事很多很多。此篇就給大家說說這兩個成語和這三位人物之間的典故。

兩個成語:管鮑之交、一鼓作氣;三個人物: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牙

△ 齊桓公與管仲、鮑叔牙

兩個成語:管鮑之交、一鼓作氣;三個人物: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牙

--【管鮑之交】

—— 引言

在春秋時期,鄭國很強大,鄭莊公是一個很能幹的國君。當時有不少諸侯國,比如齊、魯、宋、衛、陳等國都跟他有來往,尊重他的意見,連周朝的天子牙都怕他三分,拿他沒辦法。

可是鄭莊公一死,他的四個兒子開始搶奪王位,鬧得鄭國沒有一天能過太平的日子。大兒子剛即位,老二把他轟走;老二做了國君,老三卻把他殺了;正好齊國的國君齊襄公打算擴張勢力,他又殺了老三,立老四為國君。從此,鄭國就這樣越來越衰弱了。

這個齊襄公是又兇惡又荒唐,他對外侵佔別的諸侯國,對內壓迫老百姓,連他自己的兩個兄弟都逃到別的國家避難去了。齊襄公的這兩個兄弟是兩個母親生的,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

兄弟兩人,一個叫公子糾,母親是魯國人,他就躲在魯國姥姥家;另一個叫公子小白,母親是莒國人,他便躲在莒國姥姥家。公子糾的師傅叫管仲,公子小白的師傅叫鮑叔牙。

兩個成語:管鮑之交、一鼓作氣;三個人物: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牙

△ 管仲與鮑叔牙

—— 正文

管仲和鮑叔牙是中國古時候最要好的朋友,有句成語叫“管鮑之交”,這個典故就出於此。

管仲和鮑叔牙兩人一塊做過買賣,也一起打過仗。買賣是合夥的,鮑叔牙有錢,本錢出的多;管仲家裡窮,出的本錢就少。後來賺了錢,本錢少的管仲倒多拿一份,鮑叔牙手下的人便不服,說管仲“揩油”。

鮑叔牙聽到後,說:“這是沒有的話,管仲家裡困難等著用錢,我樂意多分點給他。朋友就應當互相幫助,這有什麼奇怪的!”

說起兩人一起打仗,也是比較搞笑的。每次出兵,管仲能排在隊伍後面,他就去排在後面;退兵的時候,能跑在前頭,他一定跑在前頭。大家都說管仲貪生怕死,是個膽子鬼。

鮑叔牙又替管仲分辯說:“誰說管仲貪生怕死!他這樣做為的是家中的老母親,他母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他不能不愛惜生命去照顧母親。但是說實話,我瞭解的管仲的勇敢天下少有,你們還真的以為他害怕打仗嗎?”管仲聽到這些話,感慨嘆道:“生我的是父母,瞭解我的,非鮑叔牙也!”

兩個成語:管鮑之交、一鼓作氣;三個人物: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牙

公元前686年,管仲帶著公子糾逃到魯國,鮑叔牙帶著公子小白逃到莒國。不久後,齊國發生了內亂,有一幫人殺了齊襄公,另外立了新國君。第二年春天,齊國的大臣又殺了那一幫人和新君,派使者到魯國來迎接公子糾,請他去做齊國國君。

魯國的國君魯莊公親自派兵護送公子糾和管仲去齊國,這時管仲對魯莊公說:“公子小白在莒國,離齊國很近。萬一他先到了搶去君位,那就麻煩了!能不能讓我先帶領一隊人馬去攔住他?”魯莊公聽後覺得有道理,便派給管仲一些人馬去先行阻擋。

管仲帶著幾十輛兵車趕忙往前走,到了即墨(山東省即墨縣)一打聽,才知道莒國派送公子小白的兵馬在一頓飯前就已經過去了。管仲一聽還了得,趕緊使勁住前追,一口氣跑了三十多里,還真給他追上了。

兩國派送的兵車碰上了,管仲看見公子小白就坐在車裡,便上前問道:“公子要上哪兒去呢?”小白說:“我回國辦喪事去。”管仲聞道:“有你哥哥去,你就別去了,省得叫別人說閒話。”

鮑叔牙雖說是管仲的好朋友,可是他現今是公子小白的師傅,是輔佐的角色,他睜大眼睛說:“管仲!各人有各人的事,你管得著嗎?”兩邊派送的士兵也劍拔弩張的,互相對峙著,眼看就要打起來。

兩個成語:管鮑之交、一鼓作氣;三個人物: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牙

管仲一看這情況,便先退了下來,讓緊張的局面先緩和下來。可他乖著大家不備,偷偷拿起弓箭對準公子小白“嗖”地一箭射了過去。公子小白大叫一聲,口吐鮮血,一下子倒在車裡。鮑叔牙趕緊帶人上前查看,大夥兒一看公子直挺挺地躺在車裡,眼看是活不成了,全都哭了起來。

管仲一瞧,急急忙忙帶著人馬加速逃跑。加緊跑了一陣,他思謀著公子小白已經被自己給射死了,公子糾的君位肯定是穩了,這便慢下來不慌不忙的保護著公子糾往齊國走去。

誰知道公子小白並沒有死!管仲的這一箭恰巧射中了他的帶鉤,公子小白嚇了一大跳,又怕對方再來一箭,就故意大叫一聲,並咬破了自己的舌頭,故意口吐鮮血倒在車裡。

等管仲走遠了,公子小白才慢慢睜開眼睛,大家這才鬆了一口氣。鮑叔牙看此情況,便叫人抄小道使勁往齊國奔去。當管仲他們還在路上不急不忙走著時,鮑叔牙護送著公子小白已到了齊國都城臨淄了。

兩個成語:管鮑之交、一鼓作氣;三個人物: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牙

此時,齊國朝廷上已亂成一團。有的大臣說:“都已經派人去魯國接公子糾了,只能等他回來。”有的大臣也說:“公子糾年齡為大,照理應該立他。”各位大臣鬧哄哄的,意見很不統一。

在這關鍵時候,鮑叔牙站出來說:“齊國已經連著鬧了兩回內亂,這個時候非得立一位有能耐、有魄力的公子不可。要是讓魯國立公子糾為國君,魯國肯定以恩人自居,齊國以後還得聽魯國的,這怎麼可以呢?”

各位大臣面面相覷,再一想覺得也有道理,便統一意見立公子小白為齊國國君,這就是齊桓公即位的過程。

齊桓公即位後,便派人去對魯國兵馬派送隊伍傳信,說齊國已經有了國君,請不要再送公子糾來了。可是這會魯國派送公子糾的兵馬已經到了齊國的地界,於是齊國派出兵馬去抵抗。

魯莊公此人性格也急燥,一生氣就和齊國軍隊打了起來。可沒想到齊國有了國君士氣大振,一鼓作氣打敗了魯國軍隊,魯國的大將還差一點喪了命。不僅如此,齊國還乘機奪去了魯國的一大片土地。

魯國軍隊吃了敗仗剛退了回來,齊國軍隊又打上門來了,要求魯莊公殺了公子糾,並交出管仲。如果要求達成,便退兵和好;否則,決不退兵。

兩個成語:管鮑之交、一鼓作氣;三個人物: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牙

當時的齊國要比魯國強大的多,魯莊公沒有辦法,就逼死了公子糾,捕了管仲準備交給齊國。魯國的謀士施伯對魯莊公說:“管仲此人本事很大,不能活著放他回去。”但齊國也派來使者,傳達齊桓公的意見,說:“管仲射過國君,國君要報一箭之仇,非得親手殺了他!”魯莊公聽了猶豫不決,最後還是隻好把管仲裝上囚車,連同公子糾的人頭一起交給了齊國的使者,將管仲押回齊國。

管仲坐在囚車裡想:“讓我活著回去,準是鮑叔牙的主意。可是魯莊公聽了謀士施伯建議,本就猶猶豫豫的,萬一魯莊公事後後悔了,派人追上來怎麼辦呢?”於是管仲就在路上編了一首歌,教給押送他的齊國士兵唱。

本來管仲在齊國名望不錯,歌也編的好聽,這些士兵們學會後越唱越帶勁,兩天的路程用了一天半不到就走到了。果不其然,魯莊公越想越後悔,趕忙派人去追,可押送管仲的隊伍早就出了魯國地界了。

管仲回到齊國後,鮑叔牙親自到城外來迎接,還將他介紹給齊桓公。齊桓公聽後,一時想不通:“他用箭射我,要我的命,你還叫我用他嗎?”鮑叔牙道:“他那會是公子糾的人,是各為其主,自然要幫著公子糾。”鮑叔牙又對齊桓公認真的說:“論本領,管仲比我強得多。主公要是能夠用他,管仲一定能為你做大事、立大功的。”

齊桓公思慮良久,出於對師傅鮑叔牙的敬佩和管仲的才能,拜管仲為相國(相當於後來的宰相),鮑叔牙反倒做了管仲的副手。

【總結】——朋友,就是互相理解、相互信任,接納和包容對方的缺點,更瞭解和欣賞對方的優點。管鮑之交,就完全體現了這一點。

兩個成語:管鮑之交、一鼓作氣;三個人物: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牙

△ 齊桓公拜管仲為相

兩個成語:管鮑之交、一鼓作氣;三個人物: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牙

-- 【一鼓作氣】

—— 前言

齊桓公拜管仲為相國的消息傳到魯國後,魯莊公氣得直翻白眼。他咬著牙說:“我當初真不該不聽施伯的話,把管仲如此輕易地就給放了!齊國使者說什麼射過公子小白,什麼要親手殺了他才解恨,都是騙我的!他們原來是把我當成木頭人,捏在手裡隨便玩,隨便欺負,根本就沒把魯國放在眼裡!照這麼下去,魯國遲早被齊國吞了!”魯莊公從此開始勤加練兵、鑄造武器,打算出兵齊國報仇。

事情傳到齊國,齊桓公聽了想先下手為強,準備出兵攻打魯國。管仲對此不同意,攔著齊桓公說:“主公才即位,本國還沒安定,列國還沒交好,老百姓還不能安居樂業,怎麼能在這個時候出兵去攻打人家呢?”

可是齊桓公正是因為剛剛即位,想露一手,顯得自己比公子糾強,好叫大臣們服他。要是依著管仲的主意把國內政治、軍隊、生產這些事一件件都辦好了以後,那還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齊桓公沒有采納管仲的意見,決定執意而行。

兩個成語:管鮑之交、一鼓作氣;三個人物: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牙

公元前684年,齊桓公拜鮑叔牙為大將帶領大軍,一路往魯國的長勺打過去。

魯莊公聽聞氣了個半死,臉紅脖子粗的對大臣們說:“齊國如此行事,實在是欺負咱們太過分了!咱們是非得跟他們拼一下不可了!”施伯道:“我推薦一個人,請他來帶兵,準能對付齊國軍隊。”魯莊公急道:“此人是誰?快去請他前來!”施伯答道:“這個人姓曹名劌,從小跟我交好,此人挺有能耐,文的武的全行。要是咱們誠心去請他,他也許肯出來。”魯莊公大喜,馬上派施伯去請曹劌。

施伯見了曹劌,把魯國被欺負的事說了明白,要曹劌一定出來為本國出點力氣。曹劌是個平民老百姓,家裡又窮,聽後笑著對施伯說:“怎麼?你們做著大官,吃著大魚大肉,還需要跟我們吃野菜的小老百姓商量國家大事嗎?”施伯陪著笑說:“好兄弟,別這麼說。國家的事是大事,國人的性命更是要緊啊!”施伯一個勁的央告,怎麼也得請曹劌出山幫助國君渡過這道難關。

曹劌見施伯這麼誠懇,也為了人民百姓,就跟著施伯去見魯莊公。見面後,魯莊公問他怎麼才能打敗齊國軍隊。曹劌說:“只要全國上下一心,就能打退敵人。至於到底怎麼打,那可說不定;因為打仗是個靈活的事,要隨機應變,沒有一成不變的死法子。”

魯莊公聽後也覺得有道理,他信任施伯,也就相信曹劌確有本領,當時便拜曹劌為大將,一起帶著大軍上長勺去抵抗齊軍。

兩個成語:管鮑之交、一鼓作氣;三個人物: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牙

△ 施伯向魯莊公獻策

—— 正文

魯莊公和曹劌等人到了長勺紮下軍營,擺開陣勢,遠遠的對著齊國的兵營。兩國軍隊的中間隔著一片平地,這是一條很寬的幹了的大河河床;兩邊的軍隊如同高聳的河堤一樣,只要兩邊的人往中間一衝,就能把這片河床平地給填滿。

鮑叔牙率領的齊軍之前打了勝仗,知道對面的魯軍不敢先動手,於是下令打鼓準備衝鋒。

魯莊公一聽見對面的戰鼓聲響得跟打雷似的,也急著叫自己這邊打擂鼓。曹劌攔住他說:“主公等等,彆著急!齊軍之前打贏了一回,這會兒正在興頭上。咱們要是貿然出擊,正合了他們的心意。不如就在這等著,先別跟他們交戰。”曹劌下令,全軍不許出去,光叫弓箭手守住陣腳。

兩個成語:管鮑之交、一鼓作氣;三個人物: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牙

△ 曹劌與魯莊公論戰

齊軍隨著戰鼓著衝了過來,可沒碰上魯國的兵出來迎戰。再一看對方陣勢穩固,沒法打進去,就退了回來。過了一會,齊軍又擂鼓衝鋒;可魯國的軍隊好像在地下紮了根似的動也不動,還是一個人都沒出來。齊軍忙活了半天,人家就是不跟你打,你要打也使不出勁,真是沒意思。大家又罵罵咧咧、嘮嘮叨叨的退回去了。

鮑叔牙一看如此兩次出擊,對方都不應戰,但卻並不灰心,他對大家說:“魯國軍隊不敢應戰,也許是在等救兵呢!咱們再衝一回,不管他們出不出來,咱們就一直衝過去,肯定就贏了!”言罷就令擂響第三通戰鼓。

齊軍已經白衝了兩回,都膩煩了。大家覺得魯軍不敢出來交戰,衝過去有什麼用呢!可是命令下了,又不能不依令出擊。正當大家懶洋洋提不起勁的時候,對面突然鼓聲震天響,魯軍將士“譁”的一下都衝了出來。不一會魯軍就衝到齊軍跟前,就像冰雹打樹葉似的,把齊國的軍隊打得粉碎,齊軍一洩千里。

眼看齊軍拼命向後逃,魯莊公帶兵就要追上去,曹劌跳下戰車來說:“主公,且慢!”他細細查看了一回齊軍的戰車車輪子印,又跳上車手扶橫檔仔細觀察一通才發令急追敵軍。魯軍一直追了三十多里地,沿途俘虜了不少齊國的兵士,繳獲了好些齊軍的兵器和車馬,打了一個大勝仗。

兩個成語:管鮑之交、一鼓作氣;三個人物: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牙

魯國此戰大獲全勝,但魯莊公卻有一事不明,他問曹劌說:“頭兩回齊軍打鼓衝鋒,你為什麼不讓咱們也打鼓應戰?”曹劌道:“臨陣打仗全憑一股子勁兒,擂響戰鼓就是給將士們提氣鼓勁的。打頭一回鼓,將士十分起勁兒;第二回就差了很多;第三回就是鼓響的再怎麼厲害,將士們也沒多大的精神了。趁著對方沒有勁兒的時候,咱們‘一鼓作氣'打過去,怎麼能不贏呢?”

曹劌這麼一解釋,魯莊公和將士們都連連點頭。可大夥兒還是不明白敵軍逃了後,為什麼不立刻追上去呢?

曹劌說:“敵軍逃跑也許是一個計謀,說不定前方還有什麼埋伏。非得瞧見他們的戰車輪子印雜亂無序,旗子也倒了,咱們才能夠無所顧慮的追上去。”聽完此言,魯莊公對曹劌愈發佩服,道:“曹劌可真是個精通兵事的將軍,施伯沒有看錯你,我沒有用錯你啊!”

兩個成語:管鮑之交、一鼓作氣;三個人物: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牙

—— 後記

齊軍打了敗仗,齊桓公認了輸向管仲認錯,願意聽他的話來管理國家。管仲就請齊桓公對外跟列國諸侯交好,對內整頓國家內政、發展生產。齊國也跟魯國講了和,還把從魯國奪來的田地退還給魯國。齊國開始大力開鑿鐵礦、造農具、拓荒地、廣種莊稼,並由公家大量曬鹽,鼓勵老百姓下海捕魚、發展漁業。

齊國的東邊就是大海,曬鹽捕魚極其方便。那些離海岸較遠的內陸諸侯國,沒有魚吃倒也罷了,可沒有鹽那怎麼過日子呢?於是這些國家只好跟齊國交好,拿糧食去換齊國的鹽。齊國因為齊桓公重用了管仲和鮑叔牙,國家是越來越富強了。自此久後沒過幾年,齊桓公真的當了諸侯的首領,成了“春秋五霸”中最先建立霸業的霸主。

【總結】—— 俗話說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很多事要提前做好規劃,聚攏人心,一鼓作氣才能達到目標。

兩個成語:管鮑之交、一鼓作氣;三個人物: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牙
兩個成語:管鮑之交、一鼓作氣;三個人物: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牙

參考資料:《春秋戰國傳》、《中國古代歷史》等。

另:文中圖片來源網絡,如侵則刪。

兩個成語:管鮑之交、一鼓作氣;三個人物: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