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周的附屬諸候到春秋霸主的轉變,春秋“五霸”的霸主之爭!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從鎬京遷往東都洛邑。(今河南洛陽)

這是一道重要的分水嶺,中國歷史由西周進入東周。

彼黍離離,彼緝之穗。

行邁靡靡,心中如醉。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這是周室東遷後,東周士大夫行役,路過中州故都,看到原來宏大的宗廟宮室變成一片農田,心中傷感,恍如隔世。

此時的周王室已衰弱到極點,統治範圍急劇縮小,周王室空流天下共主的虛名。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分裂時期隨即而來。

據《史記》記載:

從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開始,到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元年為止,歷時294年,史稱春秋。

從東周的附屬諸候到春秋霸主的轉變,春秋“五霸”的霸主之爭!

春秋初期各諸侯國

春秋初期,見於史書記載的大大小小的諸侯國有140多個,他們你爭我奪,混戰不斷。

齊襄公在位時濫殺無辜,他的弟弟們也不得不外出避難,齊襄公最終被殺,齊國無君,人們引頸期盼著名正言順的新國君。

有望登上君位的有兩位合適的人選,他們都是齊襄公的弟弟,一位是避難於魯的公子糾,另一位就是公子小白!正避難於莒。

小白和公子糾兩個人,誰先能回到齊國,誰就能佔領先機,成為新的國君。

顯然,公子糾是具備明顯優勢的。為了讓公子糾順利繼承君位,魯國還派出輔佐公子糾的管仲,帶兵截殺公子小白。

在即墨附近,公子小白一行人匆匆趕來,早已埋伏在這裡的管仲張弓搭箭,朝公子小白就是一箭,小白中箭,大喊一聲倒在車中。

管仲以為小白已死,派人回魯國報捷,但他沒有想到,自己的那一箭只是射中了公子小白衣服上的帶鉤,公子小白大難不死,躲過一劫!

死裡逃生的公子小白依然日夜兼程,最終公子小白早一步趕回齊國。

公元前685年,公子小白即位,是為齊桓公。

從東周的附屬諸候到春秋霸主的轉變,春秋“五霸”的霸主之爭!

齊桓公

掌握了主動權和話語權的齊桓公給魯國人說,“子糾是兄弟,我不忍心親手殺他,請魯國國君殺了他,管仲是我的仇人,我只有親手把它剁成肉醬,才能甘心!”

成語一箭之仇因此而來。

在齊桓公的強迫下,魯國殺掉公子糾,並將管仲囚禁起來,送到齊國。

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和齊桓公有一箭之仇的管仲,在被押往齊國後,必然會死無葬身之地。

然而齊桓公不僅沒有殺害管仲,反而拜其為相,一個英主賢臣共圖春秋霸業的千古美談,由此誕生。

從東周的附屬諸候到春秋霸主的轉變,春秋“五霸”的霸主之爭!

管仲雕像

“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不以兵車,是管仲之力也。”可見管仲在當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被齊桓公委以重任的管仲,開始對齊國進行全面的改革,規劃政事,集權中央,獎勵農商,充實國富,修整武備,強化軍事。

齊國氣象由此一心。

在周天子王權孱弱不堪的時候,齊國國力卻迅速增強,齊桓公的雄心壯志也隨著國力的強盛而漸漸顯現出來,它在等待一個絕佳的時機,一個讓他成為天下共主的時機。

公元前663年,在北方山戎部落的強大攻勢下,燕國根本無法抵抗,正面臨著被滅國的危險。管仲獻策齊桓公“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

從東周的附屬諸候到春秋霸主的轉變,春秋“五霸”的霸主之爭!

管仲和齊桓公

當時中原諸國困擾於戎狄之禍的形勢下,齊桓公祭起了攘夷的大旗,同時修禮於諸侯,禮敬周王室,走上了經由尊王攘夷,實現霸主地位的道路。

齊桓公親自率軍北上救燕,齊軍風馳電掣,將山戎擊潰,燕國不僅避免了亡國之辱,而且還由此增加了方圓500裡的國土面積。

國家恢復安定的燕國國君燕莊公,對於齊國的援助,感激不盡,親自送齊桓公回師,不知不覺進入了齊國境內。

按照周禮諸侯之間相送,不能越過國境,越境相送,是隻有周天子才能享受的禮儀。

這個時候齊桓公大度地說,除了天子之外,諸侯相送,不出國境,我不可以無禮於燕國,竟然將燕莊公所至50裡的齊國國土全部割給了燕國,而且再三囑咐燕莊公,要尊崇禮制,匡扶周室。

前有出兵相救,後有分溝禮燕。

各國諸侯聽說齊桓公大德,都心悅誠服。

就在一系列的國際事件中,齊桓公的威望越來越高,而它還將擔負更大的責任,面對更大的挑戰!

在戎狄勢力得到有效遏制時,另一支更加強大的力量,正形成於中原的南方,它就是“楚國”。

當齊國崛起時,楚國已滅了息,鄧等國,他們無形中與北方戎狄相呼應,形成了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的局面。

面對楚國咄咄逼人的進攻,中原各諸侯國紛紛向齊國求援,在討伐戎狄不斷取得勝績之時,齊桓公終於下決心迎對南方的楚國大軍。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親率魯、宋、陳、衛等諸侯聯軍出征,聲勢浩大的在楚國北部陘山安營。

大軍壓境下,楚國感到了壓力,派出使節與齊國談判,楚國使者對齊桓公:

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

現在你們帶著軍隊討伐楚國,這是什麼道理?

齊國國相管仲這樣對楚國使者說:

你不進貢王室的包茅,使天子的祭祀缺乏應有的物資,不能漉酒請神。

我為此而來問罪!

管仲批駁楚國不遵禮制,不尊大宗,沒有盡到自己的職守,而齊國由天子的授權,可以代天子懲罰違背禮制的諸侯。

周禮是周王朝等級制度和禮儀規定,是周王室調整中央和地方王侯與臣民之間關係,加強統治的工具。

在齊國的重壓之下,也在遵從周王室的大義之下,最終齊桓公不戰而屈人之兵,楚國低頭認錯,並按照周禮向周王室進貢了祭祀所用的茅草,雙方訂立了召陵之盟,這次盟約有效地遏制了楚國覬覦中原的野心。

在穩定諸侯的同時,齊桓公還致力於匡扶王室,當時周惠王因為寵愛少子帶,有廢太子之意,齊桓公召集諸侯會盟奉太子鄭即位,是為周襄王。

至此齊桓公取得了周王室和諸侯兩方面的認可,它已經成為大家心目中的霸主。

公元前651年,齊國與魯,宋,衛,鄭,許,曹諸國,在葵丘舉行會盟。

這是春秋時代第一次超過四個諸侯國參加的諸侯會盟,周襄王也派人參加,這表明周王室已經公開承認了,齊桓公成為實際上的天下共主。

齊桓公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位霸主,由此春秋霸主政治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葵丘會盟訂立了盟約,維護了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的宗法制,力求確保各級宗法層次和整個宗法體系的穩定。重申了西周時期就一戰強調的尊賢重德的政治思想,要求中原諸國之間相互扶持。

齊桓公三次聯合諸侯出兵,六次召集會盟,是為九合諸侯,又在王位繼承問題上堅決維護宗法,是為一匡天下。

然而齊桓公終究沒有兼併天下的實力,他也必須繼續以尊王為號召,嚴格恪守禮儀。

葵丘會盟時,周襄王派太宰姬孔,給齊桓公送來了王室祭祀周文王周武王的祭肉,同時帶話給齊桓公說“伯舅年紀大了,又有大功,就免去下拜受賜的儀節。”

齊桓公回覆說“天威不可違背,若不下拜之,是對天子不敬,有失臣禮,而使天子蒙羞,我怎敢不下拜!”

說完,齊桓公按照禮儀下階跪拜,又登階受了祭肉。

儘管依然需要向周王室下拜,但齊桓公已經坐實了春秋第一霸主的位置,靠著豐厚的財力和強大的軍隊,齊桓公滅掉或兼併了譚,遂等數十個諸侯,國境急劇擴大,成為東方最富裕最強大的諸侯國。

然而一代霸主最後的結局卻十分淒涼。管仲死後,齊桓公寵愛佞臣,以至於當他病重無法理政的時候,幾位佞臣,肆意妄為。齊桓公的幾個兒子,也為君位相互爭鬥,宮中空虛,一代霸業就此凋零。

齊桓公是一位值得大書特書的人物,他所建立的春秋霸業對中國歷史產生深遠的影響。

在齊桓公的身後,由他興起的霸主政治已經成為春秋時期的主流,霸主紛爭依然依次上演。

霸主政治替代了周王室正統的政治,它已經是不斷的是在向前發展,那麼其他的諸侯國爭奪的是統治權,號召權。大家都是想想方設法富國強兵。

春秋時期出自不同國家的諸侯先後成為了霸主,而其中最為出名的五位被稱為春秋五霸。

關於春秋五霸有幾種不同的說法?影響最大的說法有兩種,一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另一種說法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

春秋後期,位於長江下游的兩個諸侯國吳,越先後興起。

他們也將兵鋒直指中原,加入爭霸的行列。

但當時的事實是,無論是吳王夫差還是越王勾踐,都沒能再組織起齊桓公那樣大規模的諸侯盟會,也沒有廣為諸侯所接受和認可。

而齊桓公之後的爭霸主要是在晉楚兩國之間展開的。

晉楚爭霸當中,首先登上歷史舞臺的是晉國的國君晉文公。

從東周的附屬諸候到春秋霸主的轉變,春秋“五霸”的霸主之爭!

晉文公

晉文公重耳當初被他的父親放逐在外19年,這19年發生了許多的事情。

當年重耳出奔時,狐偃,介子推等隨行,到宋國,宋襄公贈一馬二十乘。

到鄭國,鄭文公不理。

到齊國,齊國國君將女兒嫁給的重耳,重耳一度想富貴,不在想回歸晉國,而齊國公主和隨行大臣設計將重耳灌醉,偷偷送出齊國。

重耳又到楚國,楚國大臣子玉要殺了重耳,而楚成王敬其為上賓!

重耳也沒想過自己要回晉國做國君,但是這個時候就發生了一系列的事情。

晉懷公非常怕她回國,怕他把自己的位置給搶了,但是身邊的人的鼓勵,和晉懷公的逼迫等等,重耳最後堅定了自己要回到晉國做國君的想法。

晉文公重耳而有著與齊桓公相似的經歷,既有在外流亡的艱難,又有肱骨之臣的輔佐,嚐遍了人間之苦,但也磨礪出堅強的意志和超常的能力。

而這正是像介子推那樣的臣子死命追隨晉文公的原因。

在62歲的時候,重耳終於在秦國的幫助下成功返回晉國,成為晉國國君。

晉文公的時代終於開啟。

從東周的附屬諸候到春秋霸主的轉變,春秋“五霸”的霸主之爭!

晉文公 重耳

在晉文公即位之後,他很快抓住了機會,整頓內政,發展生產,晉國,由此迅速強盛。

而晉文公同樣奉行尊王攘夷的政策,使晉國迅速成為新的霸主。

在春秋初期他還齊桓公稱霸,還可以借用周天子的旗號,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借力就越來越不現實了,這樣的情況下那就要靠實力了,國與國之間你要靠周禮去約束對方,已經沒人去聽了,完全就是說靠拳頭說話的這樣一個時代。

公元前635年,周王室發生內訌,王叔帶聯合狄人發周。

此時齊桓公已經死去,中原已沒有霸主。

剛剛即位的晉文公雄心勃勃,採取大臣狐偃“求諸侯莫如勤王”的建議,親率大軍護送周襄王回到王城,並協助周襄王殺掉了王叔帶,徹底解決了周襄王多年來的後顧之憂。

這一尊王行為使晉文公名聞天下,一些弱小的諸侯國開始投靠晉國。

尊王的同時,晉文公繼續奉行攘夷之策,當時南方的楚國仍是中原的最大禍患。

公元前633年,強大的楚國軍團向宋國發動了猛烈的進攻,宋國危急,趕緊向晉文公求救。

晉文公整頓戰備後,於公元前632年率大軍迎戰楚軍,雙方在城濮展開激戰。

在晉楚開戰的五年前,流亡在外的晉公子重耳曾受到楚成王的禮遇,重耳向楚成王許諾。如果僥倖登上君位,日後如兩國開戰,將為楚軍退避三舍,也就是90裡。

城濮之戰應該是中國歷史上已知最早的有詳細記載的戰力,也是誘敵深入戰術的典範!

城濮之戰後,晉文公召集了有八國諸侯參加的踐土之盟,定下了同心協助王室,互不侵害的盟約。

這次會盟周襄王親自到會,冊命晉文公為侯伯。

和之前舉行的葵丘會盟相比,這次盟會的儀式正式而明確,更加旗幟鮮明地表明瞭王室對霸主的認可。

和齊桓公相對溫和的稱霸不同的是,晉文公稱霸就在於城濮一戰。

這也意味著春秋初期諸侯尊王的政治手段越來越成為一種表面上的形式。

靠實力說話逐漸成為春秋時期的主旋律。

王室制定的《周禮》被各諸侯國踐踏於紛亂的戰爭中。

在僭越西周的同時,霸主們開始制定自己的遊戲規則,新的遊戲規則脫胎於《周禮》,但規則調整的已經不是周王室和諸侯之間的關係,而是霸主和諸侯之間的關係。

晉國成為霸主後,諸侯和霸主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不斷制度化,規範化,禮儀化。

在晉國霸業興生的一百多年間,見於記載的晉國主持的大的盟會有38次,在《春秋經》的記載中,魯國的國君去洛陽見周王,只有一次,還未行朝見之禮,而去晉國朝見多達21次。

晉國為諸侯,制定了一系列朝聘,納貢制度,各國要跟隨晉國出兵討伐不聽話的諸侯,諸侯國之間的糾紛由晉國斡旋解決,晉國顯然比齊國更進一步。

在晉國稱霸期間,霸主最終取代周王,成為真正的天下共主。

春秋大國爭霸的過程也是諸侯兼併的過程,通過戰爭,齊先後滅了30餘國,成為東方大國。

楚先後滅了40餘國,成為南方大國。

晉先後滅掉20餘國,征服40餘國,成為中原大國。

秦吞併10餘國,成為西方大國。

中原一直是爭霸的中心,隨著尊王攘夷的進程,以周禮為核心的中原文化認同感得以加強,中原文化向四周播遷,華夏觀念最終形成。

隨著爭霸的展開,有實力的大諸侯國忙於開闢自己的領土,增強國力,中原文化得以向四方散開,而南方的楚國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諸侯國。

當時最先進的“失蠟制銅法”已在楚國廣泛應用,這些都印證了楚國的強大國力。不僅如此,青銅器文化的成熟還標誌著一向被中原諸國視為蠻夷的楚國,其實已經成為中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楚莊王時期,楚國文化已潛移默化地成為華夏文化的一部分,只不過隨著華夏文化進入荊楚之地,中原的霸主政治也讓年輕的國君楚莊王躍躍欲試。

從東周的附屬諸候到春秋霸主的轉變,春秋“五霸”的霸主之爭!

楚莊王

楚莊王即位時還很年輕,當時他的王國還處於內憂外患之中,為了觀察朝野的動態,也為了讓別國對他放鬆警惕,莊王當政三年不理政務,沒有發佈一項政令,並且不允許任何人勸諫。

這樣荒誕了三年之後,忍無可忍的齊國大臣上書進諫,他們給楚莊王出了個謎語說

“南方有一種鳥,它落在土崗上,三年不展翅,沉默無聲。”這隻鳥叫什麼名呢?

此時的楚莊王已經明顯察覺出,舉國上下要求富國強兵的心情十分迫切,於是說出了這樣一段讓世人銘記至今的話:

“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

這就是成語一鳴驚人的來歷。

從東周的附屬諸候到春秋霸主的轉變,春秋“五霸”的霸主之爭!

三年不鳴,鳴將驚人

此後,楚莊王開始整頓朝綱,重振軍威,楚國由此成為中原之外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國勢日盛的楚國隨後開始覬覦中原,但和此前的齊桓公,晉文公不同,楚莊王卻沒有多少尊王的思想,相反他想徹底摧毀諸王室的權威。

當時楚莊王在河南伊川複印伐陸渾之戎,到了以後他順便往北進軍到了東周王畿。

然後又有了問周鼎的大小輕重這個事情。

當時周王又派王孫滿去見楚莊王,然後就說“周德雖衰,但是天命未改,鼎之輕重不可問。 ”

九年後楚國與晉國展開決定霸權的邲之戰。

邲之戰晉軍大敗,其霸主地位,遭到致命的打擊。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魯,宋,秦,陳,衛,鄭,齊曹等中原諸侯在蜀(今山東泰安西)會盟。

這次會盟確認了楚國的霸主地位。

西周,春秋以來一直被視為蠻夷的楚國,終於成為中原諸侯承認的霸主,楚國建立霸政的過程中,彰顯了他們由蠻夷走向華夏的過程。

晉國並不甘心失去霸主的地位。

公元前575年晉國向楚國挑戰,兩國為爭奪霸權再次展開大戰,雙方主力在鄢陵一較高低,這場具有決定意義的戰鬥被稱為鄢陵之戰。

經過鄢陵之戰,晉國重新成為霸主,但楚國並沒有受到嚴重傷害,國力依然強大,始終對晉國虎視眈眈。

鄢陵之戰後30年,在宋國大臣向戌的邀請下,晉,楚,衛,曹等14個諸侯國的代表一起在睢陽會商。

這次會議被稱為“弭兵之會”,會議約定各國間停止戰爭,奉晉,楚兩國為共同霸主。

隨著東周天子的權威的喪失,在彬彬有禮的禮儀社會表象下,西周的禮儀制度正逐漸被拋棄。

取代周天子實際地位的霸主們,賴以維繫權勢的是他們強大的國力。他們和諸侯之間只有盟主和從屬的關係,而沒有君臣關係。

春秋霸主政治本身就是對西周宗法制度的顛覆,社會的變動洶湧而至。

從東周的附屬諸候到春秋霸主的轉變,春秋“五霸”的霸主之爭!

春秋五霸

隨著由列強爭霸演變為諸侯兼併,東周的另一個時代,無比複雜而又無比新鮮的戰國時代即將到來,諸侯國之間的戰爭將更加慘烈,華夏文化的核心凝聚力已經牢不可破,戰亂中的民眾渴望著重新統一,中國將由此進入一個由大分裂轉向大統一的歷史進程。

公元前497年,在魯國不得志的孔子,懷揣著一個重建東周的報復,開始了長達14年的宦遊生崖。這期間他到過衛國,曹國。宋國,鄭國陳國,蔡國和楚國。

一路顛沛流離,備嘗艱辛。

公元前484年,漂流在外14年後,68歲的孔子重新回到了魯國。

下期我們講一下戰國時期,敬請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