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這座古建築,因一首唐詩而得名,與黃鶴樓齊名卻很低調

武漢這座古建築,因一首唐詩而得名,與黃鶴樓齊名卻很低調

文/旅者心心

哈嘍,大家好,我是旅者心心,歡迎閱讀本篇文章。我國曆史悠久,有著上下5000年的歷史,在歷史長河中,隨著時代的變遷,朝代的更迭,社會在不斷進步,現如今遺存下來很多歷史上的古建築。這次心心要說的古建築位於武漢,因為一首唐詩而得名,與黃鶴樓齊名,但是卻很低調,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武漢這座古建築,因一首唐詩而得名,與黃鶴樓齊名卻很低調

武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也是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所以有著“九省通衢”的美稱。武漢的景點眾多,在所有的名勝古蹟當中,排在第一位的當屬黃鶴樓,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如今的知名度上,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而與黃鶴樓相對的,在漢陽一側的江邊還有一座古建築,知道的人就不多了。那就是晴川閣。

武漢這座古建築,因一首唐詩而得名,與黃鶴樓齊名卻很低調

晴川閣位於武漢市漢陽區龜山東麓,北邊是漢水,東邊是長江,與武昌黃鶴樓隔江相望。晴川閣與黃鶴樓、古琴臺並稱為武漢三大名勝,也有著“三楚勝境”之稱,被譽為“楚國晴川第一樓”。晴川閣建於明朝初年,比黃鶴樓晚建一千多年,雖然歷史文化的積澱沒有黃鶴樓厚重,但是自建成以後,總是引得無數文人墨客前來。

武漢這座古建築,因一首唐詩而得名,與黃鶴樓齊名卻很低調

晴川閣建於1547到1549年,是漢陽知府範之箴為了勒記大禹治水的功德而修建的,這個名字取自唐朝詩人崔顥筆下的“晴川歷歷漢陽樹”。

登黃鶴樓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武漢這座古建築,因一首唐詩而得名,與黃鶴樓齊名卻很低調

與名滿天下的黃鶴樓相比,晴川閣似乎顯得更為低調一些,知名度沒有黃鶴樓高。雖然比黃鶴樓晚建,但是歷史上幾經廢興,尤其是在嘉靖至今的400多年間,先後進行了五次大的維修增建和兩次重建。現存的晴川閣是在1983年,根據清末晴川閣的歷史照片和遺址範圍進行重建的。

武漢這座古建築,因一首唐詩而得名,與黃鶴樓齊名卻很低調

重建之後的晴川閣,佔地面積有近400多平方米,高17.5米。在閣樓的正面牌樓上懸掛著“晴川閣”三個大字的巨匾。晴川閣看起來具有一種濃郁的楚文化氣息,依山就勢築臺,閣樓雄偉壯觀,古樸而又典雅。整體的裝修構件是以木石為主的,只有在門窗的一些細節位置採用的玻璃或者是金屬部件。

武漢這座古建築,因一首唐詩而得名,與黃鶴樓齊名卻很低調

其實,整個晴川閣景區除了晴川閣這座閣樓,還有禹稷行宮和鐵門關。禹稷行宮本名叫做大禹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清代木構建築,日武漢歷代祭祀大禹的地方,也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漢這座古建築,因一首唐詩而得名,與黃鶴樓齊名卻很低調

而鐵門關則是歷史上重要的軍事要塞,始建於三國時期,從建成到唐初的數百年間,經歷了多次的攻守激戰。後來,鐵門關的軍事作用逐漸削弱,成為了文化經貿交流上的一條重要通道。在明末,鐵門關被毀,在民國初年,又因為戰亂成為廢墟。到了1990年,鐵門關才得以重建。

武漢這座古建築,因一首唐詩而得名,與黃鶴樓齊名卻很低調

看到這裡,相信你對武漢的製作古建築有所瞭解了吧,晴川閣得名於崔顥筆下的“晴川歷歷漢陽樹”,而且與黃鶴樓齊名,但是卻非常低調,古香古色,門票還是免費的,是值得一玩的好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