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作品之所以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就在於雕刻者的刀工,刀工的好壞也表現了木雕的價值。刀法也有很多的表現形式,譬如平刀塊面法、圓刀雕琢法等等。
技法,就是木雕創作中作者對於形象和空間的處理手法。
這種手法主要體現在削減意義上的雕與刻,確切地說,就是由外向內,一步步通過減去廢料,循序漸進地將形體挖掘顯現出來。
平刀塊面法:主要是在鑿坯時用平刀大塊面的切削出作品的輪廓和結構部分,使其產生粗獷有力的斧劈刀削感,平刀塊面法可以結合一些圓刀貫穿於雕刻的全部過程以形成最後的藝術效果,也可以只運用在雕刻的初級階段作大形處理,然後再用其它刀法做由方到圓的更豐富細膩的刻畫。
圓刀雕琢法:由於圓刀刀法不肯定,刻出的形體輪廓比較含糊,產生的凹凸感又比較清晰,所以很適合探索表現各種物體的質感和肌理效果,作為浮雕的底面處理,俗稱“麻底子”,也是一種極好的起襯托作用的表現手法。
浮雕:是在木料上將所要表現的圖案形象凸起,雕刻技法上屬於“陽文”。它的操作原理與篆刻藝術中的“朱文印”相同。所不同的是篆刻是單線條的,而浮雕則要分層次,儘量表現出裝飾題材的立體感。
通雕:通雕是在浮雕、鏤刻傳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技法。畫面可以多層次地鏤通,重重疊疊,因此通雕的內容具有很大的容納性和高度的表現力。是在古建築中是運用得比較廣泛的一種木雕藝術形式。如門窗、廳堂隔扇的裙板、天花板以及樑柱等,普遍運用浮雕工藝。樸素的造型上雕以古拙幽雅的圖案花紋、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給人以賞心悅目的享受。
淺雕:拙政園內“三十六鴛鴦館”中,隔堂屏風的花窗裙板上有淺雕蘭花、竹、石、博古等圖案,有清靜素雅之感,令人心曠神怡。它具有工具少,操作方便,表現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圖案設計不受規格制約等特色。適合於裝飾大面積板面,如櫥門板、屏風、掛屏、隔堂板、大型室內壁畫等。
陰雕:陰雕,又稱“沉雕”。係指凹下去雕刻的一種手法.正好與浮雕相反。這種雕刻技法常常要在經過上色髹漆後的器物上施工,這樣所刻出來的器物能產生一種漆色與木色反差較大、近似中國畫的藝術效果,富有意味。
其木雕內容大多為梅、蘭、竹、菊之類的花卉,也有詩詞、吉祥語之類的文字。這種技法主要雕於髹漆傢俱,同時又是漆器傢俱常用手法。它與線刻同屬於“陰紋”裝飾,但也有區別。如果說前者是“白描”,陰刻即是“寫意”。無底雕刻與留底雕刻,都屬立體雕刻工藝,留底雕刻又分 為透雕、鏤空雕、圓雕和透空雙面雕。
鎪空、鏤空雕刻:鎪空雕刻是用鋼絲鋸條鎪割花紋,鏤空雕刻是用鑿子等工具雕鏤出空洞。鎪空雕刻具有玲瓏剔透、視線不受障礙等藝術特色。
用鎪空雕刻的圖案花紋由於受鎪空的制約,必須經過精心製作,使其富於圖案化。用鎪空雕刻裝飾古建築的窗格、欄杆、掛絡、飛罩等,能表現出古拙、玲瓏、清靜、雅潔的藝術效果。
我國絕大多數的古建築中都飾以鎪空、鏤空雕刻藝術,具有典型的藝術風格。如北京乾隆花園裡的“三友軒”,軒內雕鏤精細,西山牆有一大方窗,用紫檀木透雕松、竹、梅為窗格,寓“歲寒三友”之意,是一件極為珍貴的木雕工藝品。
圓雕:是一種完全立體的雕刻,前、後、左、右四面都要雕刻出具體的形象來。
它實際上是一種具有三維空間藝術感的雕塑藝術.它的形態隨著觀看視線的移勸而不斷變更,每個角度皆具備完美的形式感。作品內容多取材於人物、動物、植物,題材以吉祥為主 ,供人們欣賞為目的。它只用於家具局部,如端頭、腿足、柱頭等部位。以廣式傢俱最為常見,是清代木雕的主要特徵之一。
透雕:將花板底子鏤空的一種工藝手法,它通常只雕刻器物的外表面。
透雕深受建築木雕的影響,因為這種雕刻將底子鏤空了,能產生一種穿越木質感覺的視覺,具有浮雕的靈秀之氣。純粹意義上的透雕完全用鏤弓鏤出,在傢俱中往往用粗獷的紋飾處理。明式椅具中,靠背椅獨板上常鏤出各類形狀的透光,在光束之中展現變化,又不失簡潔的主觀追求。
透空雙面雕:透空雙面雕就是用一種圖案,進行正反兩面雕刻,兩面都能欣賞到同一圖案,新奇玲瓏可愛,類似蘇州的雙面繡。
還有一種能在一塊花板上,正反兩面雕出不同的圖案,出現不同的題材,這就需要藝匠有高超的智慧和巧妙的構思。透空雙面雕大多施工於條案檔板、門窗板、隔扇、衣架等兩面都可以欣賞的傢俱。
一般有兩類:一類是正反圖案相同,只不過一正一反而已;另一類是正反圖案相異.這種透空雙面雕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即便整件傢俱散架了,其雕刻板也可作為單獨藝術品珍藏。
立體圓雕:以圓雕和透雕技法為主,立體圓雕通常是在一些亭閣上雕一些花籃、倒掛獅子之類的題材。如江蘇揚州平山堂裡的“西園”內,在“天下第五泉”旁邊的一座亭子,每一角的飛簷下雕有一隻立體花籃。
雖然立體圓雕最適宜表現的是專供欣賞的小件陳設工藝品;但是大型的古建築,特別是帝王的宮殿,用立體圓雕裝飾的部位還是不少。如北京故宮內的建築木雕裝飾,一些形象生動的木雕金龍、鳳凰等,便是運用立體圓雕來表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