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請從正確理解父母與兒女之間的關係出發

在理解父母與兒女之間的關係上,歷來存在著兩種對立的看法:一種認為父母就是父母,兒女就是兒女,他們之間就是父子關係或母子關係;一種意見認為,父母與兒女之間不僅僅是父子關係或母子關係,除了這層關係外,他們之間還有可能成為另外一種關係,這就是知心好友關係。

家庭教育:請從正確理解父母與兒女之間的關係出發

那麼,究竟哪一種看法是比較合理的呢?

小編以為,終其一生,孩子不可能同父母做知心好友。這裡邊的原因肯定有很多,但在小編看來,歸結起來,就一個原因:代溝。這種“代溝”式的隔閡,父母和子女都很難跨越,之所以如此,我們可以從下面五個方面來理解:

年齡。一般而言,子女同父母的年齡相差最少都不低於20歲,如果我們以10歲為一個週期,那麼,子女同父母最少應隔著兩代人的距離。而實際上,從當代社會的發展情形看,子女同父母相隔的週期已接近三代人了。試想,在相隔如此遙遠的距離上,子女能全部理解父母嗎?父母又能全部理解子女嗎?答案只能是三個字:不可能。既然不可能,所謂的知心好友也就只能是美好的空中樓閣。

閱歷。相隔兩代也好,相隔三代也罷,這裡有一個決定性的因素——閱歷,恐怕是誰也無法跨越的。為什麼呢?因為閱歷無法重複。父母先前經歷的,兒女還會經歷嗎?而且,退一步說,即使他們能理解父母的這些經歷,可這一代人中又有幾個願意去理解呢?所以,妄想孩子同自己成為知心好友,是一種很不切實際的幻想。

家庭教育:請從正確理解父母與兒女之間的關係出發

知識背景。建國後出生的那一代人同他們的子女相較,各自的所接受的知識背景就很不相同。建國後出生的那一代人在知識的接受渠道上非常狹窄,可說是除了書本還是書本;可他們的子女呢?還是這個樣子嗎?回答當然不是。現在手機、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極為發達,現在的孩子一年所接受的信息量可說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的幾十倍。在這種情況下,父母與孩子的知識結構、知識視域、知識數量可說是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面對這種差異,你能期望自己的孩子完全理解自己嗎?

思想觀念。這裡所說的思想觀念包括價值觀、人生觀、婚姻觀、交友觀、金錢觀、生活觀等諸種觀念。在這些方面,建國後出生的那一代人是在高唱著革命歌曲、是在你死我活的階級鬥爭的環境下長大的,他們對人生、對人、對事、對社會、對婚姻、對親情等等,都有著他們所生活過的那個年代的印記,這個印記已深深地植入了他們的心靈深處,是永遠也不可能改變的。而他們的子女則是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長大的,是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環境中長大的,想想:如此不同的生長環境,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有多少重疊之處?

家庭教育:請從正確理解父母與兒女之間的關係出發

家庭角色和家庭關係。從家庭角色和家庭關係的角度看,阻礙父母與兒女之間最主要的家庭角色和家庭關係就是教育與被教育的角色與關係。

首先,父母負有教育兒女的權利、責任和義務,在這個方面,我們完全可以說,不論多麼優秀的兒女,在成長過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接受的父母的教育,而這種情況也就必然地把父母推上了教育者的地位,把兒女確定在了受教育者的地位。

其次,兒女不論從哪一個層面來看,都必須接受父母的教育,因為這樣,兒女才能成為兒女,兒女才能成為有出息的人,才能成為大寫的人。

綜上所述,筆者堅定地認為,父母同子女永遠不可能成為知心好友,這一點,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父母和兒女之間的關係就是父子關係或母子關係,就是長輩與晚輩之間的關係,永遠不可能成為知心好友關係。

理解透徹這一點,對我們正確定位家庭角色、家庭關係,對我們正確開展家庭教育無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那種認為父母與孩子之間可以成為知心好友的觀點顯而易見是糊塗的、荒唐的,是不利於家庭教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