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查理宝典》告诉你,为什么学校要上那些没用的课?

《穷查理宝典》对我来说,是一本被书名耽误了的书,因为这个名字太像是所谓的鸡汤文,成功学了。

我一向讨厌鸡汤文,励志文,成功学,老板哲学之类的书籍。

比如《成功人士的七大习惯》《穷爸爸富爸爸》《人性的弱点》《谁动了我的奶酪》《陈安之超级成功学》等,这些书我都知道,但从来没有看过。因为,不相信。

《穷查理宝典》告诉你,为什么学校要上那些没用的课?

《穷查理宝典》网图,侵删

偶然的机会听到了这本《穷查理宝典》,边听边想,嗯,说的太有道理了。忍不住想分享出来。

查理·芒格是股神巴菲特的合伙人,有"幕后智囊"和"最后的秘密武器"之称。《穷查理宝典》是他的理论思想和生活智慧,其中最受推崇的是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

多元思维模型的定义:运用各个学科的基本知识,多角度思考,多角度分析,多方案比对,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

通常我们倾向成为一个专业人才,在某一个领域进行深耕,成为某一个学科甚至是某个细分领域的专家。至于其他的领域的,则跟我们没有关系,不用去理会。

但芒格不这么认为,他提倡要不断的学习众多其他学科的知识

形成一个思维模型的复式框架,这样我们的思维方式可以由专一化到跨界思维,到别的领域或学科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新的灵感和思路。

建立多元思维模型关键的一步是跨学科的学习,也就是说不要把自己的学习局限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应该通过多学科的学习,突破自己的认知局限,从而拓宽自己的眼界和看世界的视角。

有人说了,我也不是专业人士,或者是我是家庭主妇,体力劳动者,我不需要什么多元思维模型的,这么高端的东西?

事实上,即使你只是想做一个普通的小老百姓,多角度的思维也可以让你生活的更好。

比如2011年日本福岛地震引发核泄露,出现了的疯狂抢购食盐的事件,即使官方出来辟谣也无济于事,很多人只相信自己的判断,据说有的人抢的盐现在还没用完。我妈打电话给我,一直说你赶紧多买点盐,多买点盐存着。然后我存了两袋盐。

《穷查理宝典》告诉你,为什么学校要上那些没用的课?

福岛核泄漏后,超市贴出的提示。来源于网络,侵删

如果你了解下面任意一点的知识,你便不会加入抢盐的大军中。

第1, 中国实行了2500多年的盐业专营,也就是说,盐从一个省运到另外一个省去卖,都是违法的。

第2, 日本福岛的海盐要进入中国市场,首先海关就是一道关卡。海关不会让受辐射的盐进入中国市场。更何况还有上面的盐业专营。

第3, 中国沿海有很多的海盐生产场所,这些场所离日本福岛的距离,让核泄漏不会影响到中国海盐的生产。

第4, 中国还有很多内陆产盐的场所,如这几年的网红景点茶卡盐湖。

第5, 食盐属于战略储备物资,国家有储备。例如最近的猪肉价格飙升,国家就投放了很多的储备肉来调控肉价。

如果你懂得其中一个,大概率你不会去哄抢食盐

那么问题来了,那么多的学科,难道都要去学一下吗?

有没有什么是必须要看的呢?

答案是,通识类的书籍。

通识的"通",是通达、贯通、融会于一炉的意思;"识"则指见识、器识,即整合的认知。

大家有没有发现,在上中学的时候,我们学的学科分的很清楚,文科有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理科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

你学物理的时候,老师不会给你讲化学。而你学生物的时候,老师也不会给你讲物理。

但是到了大学,大家会觉得有的课程跟专业没什么关系。

特别是公共课,这其中被吐槽最多的就是思政类的课程,比如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中国革命史,法律基础等。很多人觉得这一类的课程完全是洗脑,是浪费时间,学完就忘了,选它也是为了拿学分。

同时大学里面每个专业,都会有一些交叉学科的课程,比如历史学与地理学交叉的历史地理学,生物和化学交叉的生物化学。

到了考研的时候,政治是所有专业的学生必须考的一门学科。

上学的时候,我也看不懂,完全是害怕挂科才会去上课,考试前突击来应付。

上班多年以后,我感觉自己开窍了。

比如,以前怎么也想不通的东西,突然之间就搞明白了。遇到新的东西,不用专门研究,大概就能了解背后的逻辑和原理。

也就是说,开始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了

我分析了原因,一个是见的多了,逻辑思维的能力提高了。另一个是学习了一些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的课程,从而打通了知识之间本就想通的底层逻辑。

个人感觉我的第二次开窍,是源于研究生阶段系统学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为了写论文大量的阅读相关文献,以及为了考心理咨询师专门上了心理学的相关课程。

这一次,我看世界的态度平和了很多,也宽容了很多,与人相处也更容易做到共情。

后来我碰到了一个词:通识教育。一下子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原来是那些对很多人来说没有用的课程打通了我的任督二脉,让脑子里塞进去的那些知识自己奇妙的联系在了一起,从而把我的认知提高了不止一个层次。

曾任耶鲁大学校长20年之久的理查德·莱文曾说过:"真正的教育不传授任何知识和技能,却能令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在他的演讲集《大学的工作》这样写:"耶鲁致力于领袖人物的培养,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识,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上大学的时候,导师经常说,你们学的这些专业知识,可能毕业就忘了,大学里学的更重要的是怎么学习。

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自从20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

《穷查理宝典》告诉你,为什么学校要上那些没用的课?

图片来源于复旦大学官网。

这是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的模块与课程,涉及到文化,哲学,文明多样性,艺术等,有兴趣的可以自己看一下。

通识教育的知识,在很多人看来,是

没有用的学科,因为不能直接产生效益,且就业前景一直不乐观

你大概想不到的是,富二代王思聪毕业于伦敦大学哲学系,金庸是剑桥大学哲学博士。

通识教育会让你迅速变富么?不会的。

但是,通识教育会让你思想的开放性、思维的批判性、思考的逻辑性更强大。

通识教育能让人幸福吗?能!因为它提供了你看世界的多元思维。

这是因为知识之间其实是想通的,这些知识的底层逻辑都与人的感知和行为有关。学科的划分是一种认为的分类,固然有利于专门培养某一方面的人才,但同时也割断了个学科时间的内在联系。交叉学科的出现体现了学科之间融合的必要性,就像世界本来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知识也是一样的。

所以,专精与博学之间完全可以打通并整合。

在一个领域专精,同时在多个领域扩展自己的知识,那么触类旁通是必然的结果。

举个例子,文艺复兴美术三杰之一的达芬奇,他的作品《蒙娜丽莎》,对那一丝神秘的微笑的刻画,令人叹服。达芬奇不仅仅是一个画家,他也设计过桥梁、教堂、城市街道、水利工程;在工业上,达芬奇尝试过发明飞机、自行车、照相机;在医学上,达芬奇通过解剖,精研人体结构,他还设计了一套做心脏修复手术的方法。除此之外,他甚至早于哥白尼否认了地球中心说。

达芬奇的在多学科上的跨界,将理性的严谨与艺术飞扬的想象力有机融合,跳出了固有领域的认知思维局限。

名作家约翰·谬尔就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试图理解一样看似独立的东西,我们将会发现它和宇宙间的其他一切都有联系。"

《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

还等什么,放下手机,拿起那些曾经让你不屑的书,开始阅读吧。

刚开始可能读起来很费劲,但没关系,多读几遍,读多几本,浑沦吞枣也没关系,量变引起质变,总有一天,会有你意想不到的化学效应出现的。

希望某一天,你可以说,我打通了知识的任督二脉。

《穷查理宝典》告诉你,为什么学校要上那些没用的课?

通识教育研讨会,来源网络,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