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世界工廠:沒有做不出的消費電子產品

時代週報記者 呂愛 發自深圳

去年中美貿易戰時,有一個爆紅的段子流傳甚廣:貿易戰的本質,是特朗普和深圳粵海街道辦之間的較量。

這個過去鮮少人提及的深圳南山區粵海街道辦,由於孵化出華為、中興、大疆等一大批國際巨頭企業,一時風頭無兩。除此之外,大族激光、創維數字、中星微、海能達等一大批知名智能製造企業也扎堆於此。

如今大名鼎鼎的粵海街道,位於“廣東經濟第一強區”—深圳市南山區的中部,“北有中關村,南有科技園”,是人們對這片土地的概括。

從一片一漲潮就會被淹沒的灘塗,發展到如今高樓林立的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區、高校和科研機構聚集區,粵海街道用了整整30年。

而放眼整個深圳,過去數十年間,通過產業不斷躍升,由深圳加工到深圳製造,再到深圳創造,從製造業最低端的“三來一補”出發,深圳經濟走過勞動力密集型代工製造,終於踏入位於價值鏈頂端的產品設計、技術研發地帶。

如今,深圳已被全球公認為下一個硅谷。憑一已之力讓全球的無人機品牌分為“大疆和其他”的大疆創新總裁汪滔就曾表示,近10年來,深圳擁有了世界上最好的智能硬件創業環境,這讓企業有底氣趕超西方同行。

“在大疆的成長過程中,企業只要一門心思做出卓越產品,政府在創業扶持、專利保護和人才政策等方面對我們的幫助是實實在在的。” 在汪滔看來,這就是深圳創新、創業環境的真實寫照。

深圳的世界工廠:沒有做不出的消費電子產品

硬件硅谷中“最靚的仔”

1988年,深圳西鄉崩山腳下,富士康作為首批進入大陸的臺資企業,建立了在大陸的第一家工廠 —深圳海洋電子插件廠。

彼時,深圳剛起步,“初代富士康”工廠又地處偏僻,因此生產和生活條件都很差。

從潮汕地區招來的第一批約150名女工,晚上睡覺就住在一個大通鋪上。工廠停電是常態,一停電工期就被耽誤,若半夜來了電,就得立馬爬起來到車間抓緊幹。

就這樣,從勞動密集型低端零部件代工,到朝智能製造、科技服務方向轉型,富士康成為名副其實“全球代工巨頭”。2020年世界五百強企業榜單,鴻海精密(富士康)排在第26位。

有意思的是,“初代富士康”第一批工人中,就有一位叫王來春的不起眼的女工,誰也未能料到, 32年後,她治下的立訊精密(002475.SZ),憑藉在蘋果供應鏈的狼吞虎噬之勢,市值遠超富士康母集團鴻海(2317.TW)在臺灣上市公司,以及富士康在A股上市公司工業富聯(601138.SH)的市值。

另一個風水寶地寶安區粵海街道,也是知名科技、製造企業的鳳凰落腳之地,任正非治下的華為、侯為貴帶領的中興通訊皆發跡於此。

比富士康來華建廠早3年,中興創始人侯為貴於1985 年來到粵海街道創辦了一家通信公司。由於電話機加工不賺錢,技術出身的侯為貴帶著一批技術員工投身數字交換機的研發工作,打敗外資列強,成長為全球通信設備製造產業巨頭之一。

7年後,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也離開南油集團,在粵海街道轄區內註冊創辦了華為,開始了華為的奮鬥史。後來華為總部遷往龍崗區的坂田,但仍然在粵海街道保留了辦公地點。

選擇落戶粵海街道的“金鳳凰”,還有彩電走進千家萬戶的創維集團,以及霸佔全球消費級無人機市場70%以上份額的大疆無人機。一批批深圳領軍、新銳企業源源不斷地從粵海街道誕生、成長,蜚聲國際。

有人說,走在長安街上,不經意就會經過一家部級單位;而如果走在粵海街道,不經意就會路過一家智能製造上市公司。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4月,粵海街道辦入駐的企業達949家,累計培育的上市公司達85家。

深圳的世界工廠:沒有做不出的消費電子產品

搶抓科技創新機遇

時代週報記者注意到,近年來,中國製造企業,尤其是深圳軍團,在國際幾大主流電子展上“氣場”十足。

例如,近幾年CES上,中國企業的佔比就穩在30%以上,而深圳企業的佔比超過10%。事實上,這種“氣場”不僅表現在企業數量佔比方面,也體現在企業的技術和創新當中。

智能手機巨頭OPPO,註冊於東莞長安鎮,研究院總部設於深圳,並有6大研究所和4大研發中心。

今年上半年,OPPO憑8.7%的市場份額穩居國內前五。而早在12年前,OPPO便抓住機遇從藍光DVD、MP3產品轉戰手機領域,併成為這個行業發展最良性、對技術最有前瞻性的玩家之一。

此前,OPPO曾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未來三年,將投入500億元研發費用,繼續關注5G/6G、人工智能、AR、大數據等前沿技術, 還要構建最核心的底層硬件技術以及軟件工程和系統能力。決心要用‘十年磨一劍’的信念,勇於邁進研發‘深水區’。 ”

實際上,深圳製造的優勢之一,是擁有完備的製造業產業鏈。從“三來一補”起步,深圳在通信、汽車電子、計算機及外圍接口、光電等領域,都構建了全球獨有、完整高效的上下游產業鏈。

電子行業同樣流傳著這樣一些行話:“在深圳沒有做不出來的消費電子產品。”“在美國需要花3個月才能找齊的電子元器件,到了華強北可能只需要一天。”

為做強制造業,深圳早在數年前就開始實施新一輪產業鏈拓展。實施“強鏈”和“補鏈”;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產業發展趨勢,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培育形成若干新產業鏈,推動製造業邁向全球價值鏈頂端。

據媒體報道,深圳市和南山區兩級政府都有很強財力,也願意拿錢出來扶持科創企業。

日前,深圳南山區一位硬件製造企業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在深圳,尤其是經濟形勢不好的當下,政府人員是會主動走到企業中去,為企業紓困解難,而不是光坐在辦公室等著企業自己找上門求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