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蘇軾的千古絕唱水調歌頭說起,此詞一出餘詞俱廢,對中秋影響大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水調歌頭》

蘇軾這首著名的詞作,創作於他知密州的時期,是蘇軾的代表作之一,也深受歷代人們的喜愛和推崇,南宋胡仔甚至高度讚譽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俱廢”,由此足見其影響力之大,直到今天,這首詞依然是中秋詞裡的翹楚,是很多人心目中公認的中秋第一詞。

從蘇軾的千古絕唱水調歌頭說起,此詞一出餘詞俱廢,對中秋影響大

影視劇中的蘇軾形象

東坡的這首詞傳唱廣泛,對後世中秋節賞月、團圓等文化內涵起到了重要的固化作用,雖然今年的中秋早已經過去,國慶小長假也接近尾聲,但是從東坡這首詞來說一說中秋文化,也是非常有趣的。

中秋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先秦時期,人們便有對月亮的祭祀活動,到了唐代,雖然還沒有明確的中秋節提法,但是中秋賞月的習俗,儼然和祭月相提並論了,到了宋代中秋節得到了正式的命名,而且受到官方和民間的重視,成為了一個重大的節日,宋代以後,中秋節更加重要,成為了不可或缺的一個重大節日。

從蘇軾的千古絕唱水調歌頭說起,此詞一出餘詞俱廢,對中秋影響大

而蘇軾這首吟詠中秋的《水調歌頭》,正是寫作於中秋節固定這一承前啟後的時期,因此對中秋節的定型和一些習俗,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中秋團圓

明月有陰晴圓缺,正好對應著人間的離別團聚,在古代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離別後能夠團圓是非常難得的,明月的形狀和獨特意蘊,正好契合了人們的團圓心理,更容易讓身在他鄉的遊子產生歸鄉的感情。

中秋團圓的習俗,唐人便已經有所感觸,比如,王建有“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妙句,白居易便有“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的佳句,張九齡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名句,許渾亦有“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的好句。

從蘇軾的千古絕唱水調歌頭說起,此詞一出餘詞俱廢,對中秋影響大

團圓,自然是中秋節的主旋律了,蘇軾這首詞中,便表達了一種團圓不能,只能將情感灑向人間的感懷,而且詞中小序也明確說道,這首詞是“兼懷子由”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多麼美好的祝福和精神!

(二)中秋賞月

古人對天空大地、日月星辰有著極深的崇拜,遠古時代的很多祭祀活動,均和自然景象有密切的關係,而月亮因其陰晴圓缺的特質,受到人們的重視,最初便有“祭月節”,後來祭月的日子才慢慢固定在每年八月十五這一天。

漸漸地,祭月演變成了賞月,唐人賞月的風俗便已經形成,比如,王建有名句“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徐凝有“一年無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等。

從蘇軾的千古絕唱水調歌頭說起,此詞一出餘詞俱廢,對中秋影響大

宋代,賞月之風便已經十分流行,蘇軾這首詞中便說:“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可見,賞月是中秋必備的“項目”。

(三)把酒問月,思考人生

蘇軾這首詞,不單單只是一首中秋懷人詞,作者以自己的如椽之筆,通過月亮對人生、宇宙、社會等方面進行了理性的思考,這豐富了作品的內涵,也勾起了人們無限嚮往之情。

自古人們面對明月,便有思考的情緒,“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是張若虛的思考;“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這是李白的無奈;“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這是辛棄疾的疑問。

從蘇軾的千古絕唱水調歌頭說起,此詞一出餘詞俱廢,對中秋影響大

總之,東坡這首詞,不僅僅只有中秋團圓、賞月等元素,還有詞人對於人生、社會、宇宙的理性思考,陰晴圓缺的月亮,代表著人們對生命的思考,既表現了傳統中秋活動的意蘊,又不乏哲理思辨,當真是韻味無窮,被譽為千古中秋詞第一,實不為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