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漢碑翹楚---禮器碑

為更好地開展“書畫進萬家”公益活動,促進與提高全社會的文化氛圍、普及文化知識、提升中國百姓對書畫藝術的濃厚興趣及鑑賞能力,讓廣大藝術家快速找到“知音”從而激發百姓對書畫藝術品的收藏慾望、活躍書畫藝術品流通市場,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格桑花慈善基金及墨筆文化網決定自2017年11月10日起在線直播格桑花開“書畫進萬家”公益大講堂視頻欄目,主要內容包括“書法賞析”“國畫賞析”“金石傳拓”等三個核心板塊。誠摯的邀請各位書畫藝術家老師做客直播間,參與公益授課,普及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弘揚中國夢!

第一期《書法鑑賞》崔靖老師為我們講述一味中藥“龍骨”引出的驚天秘密——甲骨文!

第二講:承前啟後的標誌-西周早期金文上乘之作《大盂鼎》

第三期:從吳昌碩追述石鼓滄桑及欣賞

第四期:小篆之祖李斯及《嶧山石刻》

第五期:隸書探源

第六講:書之初—竹簡

第七講:漢簡之最-居延木簡

第八講:古隸精華-馬王堆帛書

第九講:隸草名篇---石門頌

第十講:《華山碑》-見尾不見首

第十一講:漢碑翹楚---禮器碑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漢碑翹楚---禮器碑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漢碑翹楚---禮器碑

崔靖

《墨筆講堂》公益講師—向經典要智慧

北京墨筆文化特聘藝術顧問

崔靖,1954年10月出生。漢族。祖籍山西。筆名:龍眠山客。號半聾 。北京墨筆文化特聘藝術顧問,中國國典書畫院會員。文化部國禮文化發展委員會國禮書畫院理事。中藝藏教育培訓中心客座教授。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中國書畫院院士。中國道教協會道家書畫院藝術委員。中國五老書畫院高級院士。北京市豐臺區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書法學校特聘書法教師。

墨筆文化網

朋友們好!今天是名碑名帖欣賞第十一講。今天講什麼呢?講一下漢碑中的翹楚---《禮器碑》。開講之前,我把本人在備課之餘,節臨的幾行《禮器碑》展示一下,請導播把鏡頭拉近看一下我的臨帖,一請諸位品評,二是拋磚引玉,以增強大家對《禮器碑》的認識。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漢碑翹楚---禮器碑

孔府、孔廟與孔林

天下漢碑看山東

山東漢碑看濟寧

濟寧漢碑在曲阜

曲阜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24 個全國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孔子故里、黃帝誕生地,是神農故都、少昊之墟、周漢魯都,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和積澱,其中碑刻資源在眾多歷史文化遺存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曲阜現存歷代碑刻1 萬餘塊,歷西漢、東漢、曹魏、北魏、東魏、北齊、隋、唐、宋、金、元、明、清至民國,貫穿整個中國碑刻史,尤以漢魏碑刻馳名中外。現有西漢刻石7 塊、東漢碑刻16 塊,魏碑4 塊, 漢碑數量居全國之首。因其歷時久遠、保存較好、書寫華美而受到歷代文人雅士的關注和推崇。這些歷史悠久的碑刻珍品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也是研究我國古代文字沿革、書法藝術和漢魏時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發展水平及孔廟建築史的寶貴資料,在中國碑刻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漢碑翹楚---禮器碑

其重要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反映了漢魏時期的統治者對孔子的尊崇和聖裔的優渥,這在乙瑛碑、禮器碑、史晨碑中所記載的選取孔龢為百石卒史負責守廟、優免孔子舅族、妻族徭役和春秋行禮祀孔子中得以體現;

第二反映出孔子後裔較高的成就和修養,如孔宙碑、孔彪碑、孔褒碑等分別記述了任泰山都尉平定叛亂死於任上的孔宙、治理有方,令百姓望如父母順如流水的孔彪以及仁愛忠烈、死於非命的孔褒;

第三反映了漢魏時期曲阜的政治經濟發展狀況,北陛石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靈光殿的恢宏壯麗,王陵塞石、安漢裡禺石、徐家村藏堂題記等為我們瞭解兩漢時的墓葬制度以及人們的生活經濟水平、審美價值取向等提供了具實資料;第四充分展現了中國書法藝術的魅力,五鳳刻石的古樸、乙瑛碑端莊、禮器碑的瘦勁、孔宙碑的寬博、史晨碑的嚴謹、張猛龍碑的險勁將隸書、魏書藝術之美推向致,令觀賞者歎為觀止甚至頂禮膜拜。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漢碑翹楚---禮器碑

這些都離不開一個宏偉的建築系列-孔府、孔廟與孔林。孔府舊稱衍聖公府,在曲阜市內孔廟東鄰。為歷代衍聖公的官署和私邸。始建於宋仁宗寶元年(公元1038年)。為我國僅次於北京故宮的貴族府第,號稱“天下第一家”。孔府佔地240多畝,是一個集官衙、家廟、住室三位一體的古典建築。孔府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好、最為典型的官衙與宅第合一的建築群。據記載孔廟始建於公元前478年,歷經2400多年而從未放棄祭祀,是中國使用時間最長的廟宇,也是中國現存最為著名的古建築群之一;孔林延續使用2400多年,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上延用時間最長的氏族墓地。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漢碑翹楚---禮器碑

孔廟、孔林、孔府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集中體現在它所保存的文物上。300多座、1300多間金、元、明、清古建築反映了各個時期的建築規制和特點;1000多件漢畫像石、孔子聖蹟圖、石儀、龍柱等反映了石刻藝術的變化和發展;5000多塊西漢以來的歷代碑刻是中國書法藝術的瑰寶, 10餘萬座歷代墓葬是研究墓葬制度的重要實物,17000餘株古樹名木是研究古代物候學、氣象學、生態學的活文物。10餘萬件館藏文物中,以元明衣冠、孔子畫像、衍聖公及夫人肖像,祭祀禮器最為著名; 30萬件孔府明清文書檔案是中國最為豐富的私家檔案,是研究明清歷史尤其是經濟史的重要資料。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漢碑翹楚---禮器碑

曲阜自然是因孔子而著名,沒有孔子就沒有曲阜的今天。曲阜、麥加與耶路撒冷並稱為世界著名的東方三大聖城,曲阜當地的建築還有一個特點:全城的各種建築都不能超過24.8米這一高度,因為這個高度為孔廟裡‘大城殿’的高度。據說孔子的父親60才娶親生子。孔子生出來‘面部七漏’,醜陋無比,被扔在‘尼丘’的一個山洞裡,因此又有‘鳳生虎養、鷹打扇’的傳說。孔子的字號為‘仲尼’,不知是否是因此而來。孔子三歲喪父,中年喪妻,兒子、孫子也早逝,自己卒於73歲。他一生漂泊,命運多劫,壯志難成。幸好他一生弟子較多,據傳有三千之眾,其中不乏成功成名之士。孔夫子逝世兩年後,帝王將相們才開始重視起他來。歷代歷朝的權貴們陸續抬舉和加封孔子,不知他們的真實用意何在?是為了尊師重道,還是為了某些複雜的政治目的?也許他們這樣做的用意,可能比我們能夠想象到的更復雜。孔府經歷代歷朝陸續的擴建,其最後的規模據說比皇城故宮小不了多少。只是期間的房間設施,不可能與皇宮同日而語,不可能那麼的富麗堂皇,但有規模、有古色古香的味道。書香門第的範兒很足。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漢碑翹楚---禮器碑

下面再說說孔廟裡和書法有關的事。孔廟的每道門上都有歷代皇帝和有名的大臣親手提的字,門邊的對聯也是千變萬化。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漢碑翹楚---禮器碑

其中較有趣的兩條是:

一、氣備四時與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

教垂萬世繼堯舜禹湯文武作之師

二、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

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

第一聯其中“鬼”字無頭,因為孔子不信鬼神,“鬼”字這樣寫,表示鬼神在孔子面前低頭。而後面第二聯的“富”字沒有寶蓋上的一點,意為富貴無盡頭,“章”字下面的“早”出頭,表示孔子的文章通天。

而孔廟中的最後一道大門——大成門卻迥然不同,它門前的柱子並不是簡單的被刷成紅色的木柱,而是石柱。簷下龍柱八根為平雕,四根為深浮雕。每根柱子上都有兩條龍,二十四條龍也都是形態各異,沒有重複。據說當時孔家的主人怕皇帝來拜訪時看到龍柱會忌妒,所以每次皇帝前來,他都派人把龍柱用紅布包裹起來,這樣皇帝就看不出什麼了。後世便流傳為“皇帝看龍柱,隔著一層布”。大成門也有別的意義。成語“鉤心鬥角”就是由其獨具特色的結構而得來的。它房簷的一端插入了另一座房屋的兩層屋簷的中心位置,這就是“鉤心”。房簷的左右四角相對為“鬥角”。 轉個彎向前走,我們看到了一個無門無窗的小屋,前面立碑“魯壁”。據說當年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孔府中的書便是全都被砌在了裡面才逃過了這一難。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漢碑翹楚---禮器碑

孔林裡氣氛就是不同,偌大的園林裡全是一個個土丘,因年代久遠土丘上已覆滿了枯黃的落葉。當走到孔子墓前,費力地解讀出碑上的古漢字,好不容易全部讀出時,卻又覺得很不對勁。“大成至聖文宣幹”。在疑惑之際,有人解釋說:大成至聖文宣王的最後一個王字,因為避諱已有的帝王,所以把最後一橫刻得非常靠下,所以只看到幹字。

“曲阜”二字始見於《爾雅》一書,東漢應邵解釋說:魯城中有阜,委曲長七八里,故名“曲阜”。宋真宗大中祥符5年,也就是公元1012年,為了紀念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出生在曲阜,曾一度改名“仙源”縣,金太宗天會7年(公元1129年),又複名曲阜,沿用至今。曲阜是一個小城,然而中國遠古傳說中的三皇五帝,竟有四人在這裡留下了蹤跡。據

<><>等史書記載:“黃帝生於壽丘”,“少昊自窮桑登帝位,稱都曲阜,崩葬雲陽山”,現在曲阜城東8裡,仍留下座金字塔式的墳墓--少昊陵。中國有句古話叫“江南出才子,江北出聖人”,實際上江北的聖人幾乎全出自曲阜。在中國封建時代,受到皇帝賜封的聖人一共有6位,他們分別為至聖孔子、亞聖孟子、復聖顏子、述聖子思、宗聖曾子、元聖周公,頭4位都出生在曲阜,後兩位一位是孔子的弟子,一位是封地在曲阜,周公的後世33代曾在魯國為國君,至今山東稱魯,即起於此。在中國大大小小的孔廟都被稱為文廟或夫子廟,只有這裡的孔廟被稱為至聖廟。“至聖‟就是“至聖先師‟,意思是說孔廟是至高無上的一個聖人的廟宇。其中至字上面少寫了一橫,沒有封頂。這是意喻著,孔子的文化聰明絕頂,因此這個字蓋不封頂。還有座石坊在孔廟裡規格是最高的,它是清朝雍正皇帝的手筆,當時還得到撥款十萬餘兩而雕成的漢白玉門坊。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漢碑翹楚---禮器碑

相傳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康熙皇帝東巡。其間安排了一個重要的活動日程,就是祭祀孔廟行九拜之禮。在此期間,康熙為孔廟寫了《御製至聖先師孔子廟碑》《至聖先師孔子贊》《祭至聖先師孔子文》《重修闕里孔子廟碑》《闕里古檜賦》等多篇詩文。在孔府,衍聖公孔毓圻獻出了家藏寶物以供御覽,計有:孔氏二十代族祖漢末北海相孔融所蓄雅琴一張,世代相守周朝青銅簠一執,王羲之《樂毅論》墨跡冊頁一本,北宋文與可山水畫卷一幅,宋拓《懷仁集王羲之聖敎序》墨刻一本,南宋劉松年畫《養正圖》手卷一軸。在遊覽中康熙問:漢碑存放在什麼地方?似乎他更為關切。於是孔毓圻導引至奎文閣前,康熙仔細地觀賞了孔府的漢碑。其中一塊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漢碑中的翹楚——《禮器碑》。此碑立於東漢桓帝永壽二年(156年)九月。此碑又稱《魯相韓勅復顏氏亓官氏徭發及修禮器碑》《韓明府修孔子廟碑》《魯相韓勅造孔廟禮器碑》,簡稱《禮器碑》。 碑高2.14米,寬0.785米,厚0.23米,隸書16行,每行36字。碑陰題記3列,每列17行。碑左側題記3列,每列4行。碑右側共4列,每列4行。皆為隸書,是我國著名的漢碑之一。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漢碑翹楚---禮器碑

此碑為東漢末年魯相韓勅所造。碑文內容是請求皇上頒賜禮器,用以祀孔及豁免孔子母顏氏、妻亓官氏後代徭發的功績,號召官吏、士大夫共同出資資助此舉。韓勅,字叔節,稱韓明府。碑陰及碑側刻有許多人名,即捐資名單,所捐之錢從一百到三千不等。以此可看出各地對孔廟置禮器的支持程度。《禮器碑》現存山東曲阜孔廟,位於漢魏碑刻陳列館北屋,西起第13石。與《乙瑛》《史晨》合稱廟堂三鉅製。

禮器碑書體特點:

《禮器碑》文字多有通假,而且雜以漢代流行的讖諱文字,比較晦澀難讀,好在基本事實還可讀懂,釋文註釋部分我們就在此省略。欣賞與研究《禮器碑》的人則必需要下一番文字功夫的。看碑帖首先是看字形,因緣際會,各有所好。入了門就得看筆意了,孫永澤所謂“筆法波拂俱存”,郭宗昌所謂“星流電轉,纖踰植髮,尚未足形容”,王澍所謂“瘦勁如鐵,變化若龍”等,大致是從筆意上來說的。書法最終是要看氣息的,正是在此,書法史進入了無法描述的人天之美,楊守敬所謂“漢隸不皆佳,而一種古厚之氣自不可及,此種是也”說的就是此種境界。有人說《禮器碑》是在不經意的書寫中流露出美感。《禮器碑》書法端莊、典雅,筆意修美、蘊藉,儒者風範,廟堂氣象。確是漢碑中的經典之作。寫這樣的作品是要有精神向度的,是要有古典情懷的。《禮器碑》的美並不是唯一,但《禮器碑》的美應當能被領略。此碑用筆變化多端,方中見圓,結體平正中見險絕,線條粗細輕重分明,筆力強健,瘦硬如鐵。面世以後,其書法就被學者文人所激賞。明代郭宗昌《金石史》說:“漢隸當以孔廟《禮器碑》為第一。其字畫之妙,非筆非手,古雅無前,若得之神功,非由人造,所謂星流電轉,纖踰植髮,尚未足形容也。漢諸碑結體命意,皆可彷彿,獨此碑如河漢,可望不可即也”。清代王澍《虛舟題跋》:“隸法以漢為奇,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尤為奇絕,瘦勁如鐵,變化若龍,一字一奇,不可端倪。”楊守敬《評碑記》說:“昔人謂漢隸不皆佳,而一種古厚之氣自不可及,此種是也。”

《禮器碑》誕生在孔廟,與儒家文化有著必然的聯繫。由此我們會想到司馬遷,他在《史記孔子世家》結尾寫道:“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餘低迴留之不能去雲。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司馬遷寫下了這段經典的讚語,也留下了一個史學家思想的背影。《禮器碑》留下了書法的經典,但願我們也有能力想象這個沒有留下姓名的書寫者的身影。

《禮器碑》的拓本

此碑自宋至今著錄最多,是一件書法藝術性很高的作品,歷來被推為隸書極則。書風細勁雄健,端嚴而峻逸,方整秀麗兼而有之。碑之後半部及碑陰是其最精彩部分。藝術價值極高。一向被認為是漢碑中經典之作。此碑字口完整,碑側之字鋒鋩如新,尤其飄逸多姿,縱橫跌宕,更為書家所激賞。欣賞與攻漢隸者,多以《禮器》為楷模。《禮器碑》所傳拓本甚多。禮器碑在漢碑中著錄最多,拓本亦多。最早即傳明拓,一般以十行“絕思”間石泐痕不連上下筆劃為明中葉拓本;後有泐痕連上不連下筆劃者(首行“古”字下仍為旗狀,十二行“牟”字石花未連及筆劃,十五行“百”字間存黑塊如豆大,其他考據近明末拓,然首行“追”字、四行“於”字、十行“卓”字、十一行“通”字均較明末拓少損),為明中晚期拓中較早者;再後泐痕上下皆連筆劃(但與右側石泐間尚有一條黑塊未泐並);更後泐痕與右側石泐間的黑塊已消失,完全泐並(“古”字下已為雞心形,“牟”字左石泐已連及下橫,“百”字間黑塊小如米),則為明末拓。建國後所見印本時代最早者為明中葉拓本,儘管兩本皆有填墨可疑,但十行“卓”字中左不損(下左似填墨)、十五行“百”字右豎尚存可證:上海書店印上海古籍書店藏張瑋本:原大,黑白凹版,尚可,配碑陰。日本同朋舍“中國石刻大觀”印北京文物商店藏潘康保本:原大,黑白膠印,佳,配碑陰碑側。上海古籍出版社“翰墨瑰寶”印上海圖書館藏陶洙本:原大,原色膠版,攝印俱佳,原本配清初拓碑陰碑側。日本二玄社“中國法書選”印三井藏沈仲複本:原大,黑白膠版,攝印俱佳,配碑陰碑側。此本另有二玄社“精選擴大法帖”原色選印,微距攝影,值得參考。文物大16開灰皮“歷代碑帖法書選”印孟憲章藏本:略縮小,原色膠版,較佳,配碑陰碑側。此本另有人美“中國碑刻全集”印。商務印書館、上海科技“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名碑十品》印,故宮藏張伯英本,比上三本略晚:略縮小,原色膠版,較佳,碑陰碑側縮小印;故宮出版社“歷代法書碑帖經典”原色印,碑陽碑陰均略放大,攝影不太穩定。上海書畫“歷代法書萃英”印沈樹鏞本:原大,黑白凹版,尚可,配碑陰。此本又有上海書畫“書法自學叢帖-篆隸”印。文物16開“歷代碑帖法書選”翻藝苑真賞社印故宮藏古鑑閣本(原書名《漢韓敕造立孔廟禮器碑》,後更名《漢禮器碑》,多處考據填描):原大,黑白凹版/膠版,無層次效果差,配碑陰碑側。明末拓有:日本清雅堂印書道博物館藏本:原大,黑白珂羅版,較佳,配碑陰碑側(吳雲藏本);此本另有日本省心書房復刻版《書菀》五卷四號特輯“漢孔廟禮器碑號”。書藝文化院“書道名品大系”第一期第二卷黑白印。《海外所見善本碑帖錄》載翁同龢本,僅印拓本兩開,實明中晚期拓前本。

禮器碑結字特徵

《禮器碑》結體嚴謹,字法規範,筆畫雖然以方為主,卻又不是全為方筆,有時略帶圓意。它能將筆畫的粗細、方圓,筆勢的動靜,向背完美地統一在一起,清超遒勁,莊重典雅,高古且充滿逸趣,可謂集漢隸各老成持重之大成。《禮器碑》結字上下緊湊,左右開張,猶如大鵬展翅,翩翩有凌雲之勢。碑中幾乎每一字都有一筆很誇張重按的筆畫,古人俗稱為“波磔”。波磔的寫法,都是逆入平出,呈“蠶頭燕尾”狀。每一字中,波磔只出現一次,不得重複,所謂“蠶無二設”“燕不雙飛”是也。由於隸書的波磔是向左右分開的,所以粗看大部分字呈扁方形,如“立”“之”“君”“遲”等字。我現場臨一下供大家欣賞。隸書上承篆書,有些字橫畫較多,往往字形又寫成豎長方形,如“畫”“真”“育”“臺”等字。對《禮器碑》中——些充滿奇氣、獨具特色的字,要逐個仔細琢磨。如“氏”字好像一人站立;“中”字如同懷抱一柱;“陽”字左右拉開距離,又互相牽引,“易”的下部幾乎成橫勢,在險境中保持均衡;“糧”字左右猶如一對運動的舞蹈演員,悉心相應。再如“君”字,第一筆橫畫和最末一筆橫畫用弧形構成,其間各橫或收或放,都與這上下兩筆相協調。另外有相同的字,在同一碑中重複出現時,每字的結體卻無一重複,字的點畫形態各有變化,不能不讓人歎服書寫者的功力。無怪乎清代書法家王澍在評此碑時說:“書到熟來,自然生變。此碑無字不變。”

總之《禮器碑》在結構處理上,無論是上下結構、左右結構,還是包圍結構,都能取勢頤盼,體態優美,形成一個富有生命力的有機整體,毫無矯揉造作之嫌。同時筆畫的粗細及所分割出來的空間形成了黑與白、輕與重的強烈反差,從而給人以鮮明的節奏感。

《禮器碑》藝術風格書法瘦勁寬綽,筆畫剛健,用筆力注筆端,如干將莫邪,鋒利無比。其結體寓欹側於平正中,含疏秀於嚴密內。《禮器碑》筆畫瘦硬剛健,收筆轉折多處方折,橫筆畫較細而捺筆粗壯,構成強烈的視覺對比,而且多少帶有一些和居延漢簡書法相似的地方。但是它瘦不露骨,不傷於靡弱,顯得很有力度。尤其是碑陽書法,更是精美絕倫。而碑側和碑陰,因為記載捐助者的姓名和捐助錢數,顯得要隨意得多,大小疏密皆不經意,但反而有一種變化之美。和其他著名漢碑相比,它不同於《乙瑛碑》的俊美、《史晨碑》的古樸、《孔宙碑》的縱逸、《華山碑》的奇古、《衡方碑》的靈秀、《張遷碑》的方正、《曹全碑》的秀麗。《禮器碑》自有自己的風格在,這也正是它的成功之處。欣賞和學習隸書,最宜以此碑入手。清王澍在《虛舟題跋》中說:“惟《韓敕》無美不備,以為清超卻又遒勁,以為遒勁卻又肅括,自有分隸來,莫有超妙如此碑者。”《禮器碑》與東漢時期的其他隸書碑刻如《張遷碑》《曹全碑》等有著一定的差異。它屬於平正端莊、俊挺寬博一路。碑文中有的字筆畫細如髮絲,鐵畫銀鉤,堅挺有力;有的粗如刷帚,卻又韻格靈動,不顯呆板。儘管筆畫起伏變化,但通篇看來又不失和諧,在力量感的表現上非常成功。筆畫瘦勁而不纖弱,波磔則較其它筆畫梢粗,至收筆筆意飛動,清新勁健。“燕尾”捺畫大多呈方形,且比重較大,看上去氣勢沉雄。

《禮器碑》章法佈局均有規則。碑陽碑陰各具特色。結體也各有所重。碑陽部分排列縱有序,橫有列,上下字距寬鬆,左右行距緊密,整齊美觀,和諧統一。碑陰部分則縱有序而橫無列,行距寬,字距參差不齊,但自然靈動,富有生氣。碑陽結構嚴謹,均衡規範,碑陰則忽斜忽正,變化多端,整體特點是欹側之中見平正,嚴密之中含疏秀。

《禮器碑》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古人在刻碑之前用硃筆先“書丹”,然後由工匠完美的再現“書丹”筆墨神韻,這就要書寫者與刻工相互配合默契。能否在石碑上刻出書寫者的書風,刻工是很關鍵的因素。再者石碑經過上千年的風雨洗刷剝離,難免有失本來面目,加之拓片變形走樣,這就要求欣賞和學習者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蘊去認真地分析探索研讀,從一點一畫開始,一個字一個字的認真分析,仔細琢磨欣賞,如點畫的形態,行筆的要求,變化的元素,組合的美學,藝術的要素,乃至點畫的取向造型無不涉及。每一點畫、字形都能記憶在腦海裡,並能隨時釋放。只有這樣,欣賞與臨摹的基點效果方能走進第一步“形似”。至於“神似”就是一個長期苦練摸索的過程,要具有捏破筆管的精神。

近代大家林散之

我們欣賞《禮器碑》,不由人不得不想到一位當代的大家----林散之先生。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漢碑翹楚---禮器碑

林散之(1898.11.20-1989.12.6),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號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生於江蘇南京市江浦縣(今南京市浦口區),祖籍安徽省和縣烏江鎮七顆松村莊,詩人、書畫家,尤擅草書 。1972年中日書法交流選拔時一舉成名,其書法作品《中日友誼詩》被譽為“林散之第一草書”。趙樸初、啟功等稱之詩、書、畫“當代三絕”,被譽為當代“草聖”,林散之草書被稱之為“林體”。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正因為其出大名很晚,數十年寒燈苦學,滋養了其書之氣、韻、意、趣,使之能上達超凡的極高境界,對現代中國書法藝術事業的貢獻,真可謂“功莫大焉”。提到林散之先生,都知其是草書為最。豈不知老先生詩書畫皆是三絕。林散之先生3歲學書,32歲師從黃賓虹,37歲隻身萬里行。書法由唐入魏,由魏入漢,轉而入唐,宋元明清。無論碑帖,無論何派,各取其長,隸真行草,功力深厚。60歲開始專攻草書。草書以王羲之為宗,以釋懷素為體,以王覺斯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為賓。林散之將繪畫中的墨法運用於書法,開創了草書藝術的新天地。林散之的草書瘦勁圓澀,璀璨華滋,偏正相依,飄逸天成。“瘦勁飄逸”的“林體”反映了近300年來中國草書藝術的最高成就,捍衛了中國書法在國際上的中心地位。書法大家高二適見到林散之的字,拍案驚呼:“這才叫字!”中國書協原主席啟功先生看到林散之的草書,脫帽三鞠躬。郭沫若說:“林散之的書法,代表中國!”日本現代碑學派巨擘青山杉雨稱讚:“草聖遺法在此翁。”這些均與先生的經歷與修為息息相關。林散之先生六歲入塾讀書 至十三歲,七年間讀完《百家姓》《千字文》、有關孔孟言論的經典及《左傳》《古文觀止》《詩經》《毛詩》《唐詩》等,又習作文、屬對、作詩,習字則從描紅入手,繼臨顏、柳名碑,十二歲已能為鄰居寫春聯。課餘又寫生,或鉤摹《繡像三國演義》《繡像水滸傳》中人物,大膽而富有想象力。因其頑皮,童年時鬧出不少趣事。

林散之師從中國畫大師黃賓虹,黃賓虹反對逼肖古人敬古而不泥古併力求自新,黃賓虹對中國書畫藝術傳統的這種態度,對其書法風格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人們對書法傳統的認識,大都不是來自於對原初文本的閱讀,而是被歷史性地遮蔽在權威化的界定中,黃賓虹引導林散之不固執於舊論,直入原初書法文本,並授以用筆用墨之法,這對林散之最終成為中國草書大家有其至關重要的意義。

林散之先生數十年寒燈苦學,專心致志,積學厚,涵養富,功底至深,成就非凡,其書之氣、韻、意、趣,上達超凡的極高境界。也正因為其書具有超凡脫俗的境界、深邃雋永的意韻,才能使書界中人對之品賞愈久,得益愈多,感受愈深,認識愈深。而認識愈深,也就更增敬仰嘆服之情,可以說他的書法藝術中蘊涵著其人之真、詩之韻、畫之意。林老的藝術成就是非常高的。有評價這樣說,我們中國書法,從王羲之、顏真卿到宋代蘇、米到現代林散之為止,是幾座高峰。林散之是書法傳統的一個集大成者。要想達到林老這樣的高度,確實是很難的。林老有關書法方面的書論也是見底獨特。但我們只知其草書第一,反而忽略了他在隸書方面獨到的一面。先生於漢碑臨習尤為重視,《禮器》《張遷》《孔宙》《乙瑛》《衡方》《曹全》《石門》《熹平》均反覆臨習。我們今天就看看林散之先生的難得人知的《禮器碑》臨本。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漢碑翹楚---禮器碑

林老臨寫的《禮器碑》一字千金,藝術價值極高。從中可看出林老入帖深,觀察細,筆畫交代清清楚楚;其次筆法精,會用力,點畫剛勁活活脫脫;體勢準,意境高,妙得古碑內在精神。澤被後學,給我們欣賞和學習書法,不僅僅是欣賞與學習隸書,也給我們欣賞與學習其他書體,也都有著非常好的啟示作用。林老臨《禮器碑》,正值功力深厚而精力旺盛之時。此本雖字大不過二寸,但林老懸肘而執長鋒羊毫筆書寫,筆筆著力,即使背拋鉤出之處,亦絕無率然直過者,而是用腕送筆,故剛健挺拔,遒勁圓潤。所書線條直中有曲,曲處見方。筆畫邊緣處所呈現的 “毛”和“曲”如“壁坼”“屋漏”正是力量的漲出,功力的表現。 林老臨帖認真,循規蹈距,起收回放,轉折方圓,筆筆合乎法度;結體嚴謹,布白勻稱。此臨本的特點之一是布白巧妙,筆筆拆得開,字字不相犯,空靈透氣,絕無碰撞、粘連之處。字與字,行與行均能互讓照應,融為一體。林老臨池講究墨法,常用宿墨破水,所臨之字濃淡有致,故墨趣盎然。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漢碑翹楚---禮器碑

他的字極其講究用筆,重視用筆。保持中鋒用筆而求瘦勁,這不僅須善於擇取古學之長,而且更需千錘百煉,把握到其中的奧妙。林散之先生用筆變化多端,據目睹他作書的人說,他有時行筆緩慢,如作楷書,線條凝重,沉靜,枯澀,似春蠶吐絲;有時行筆疾厲,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急轉直下,如藤蔓簷,一氣呵成。正是這種豐富而微妙的變化,造成雄偉飄逸姿態,磅礴放曠的氣勢,劃沙折股的筆意,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漢碑翹楚---禮器碑

林散之先生作書,注重變法。他說:“審事物,無不變者。變者生之機,不變者死之餘,書法之變,尤為顯著。”正是這樣,他保持著常新的藝術追求,從學唐碑到學行書,六十歲以後學草,兼收諸家。自童年摹習,白首而成。自清代至民國時期,碑派書法較盛,大家輩出,相比之下,帖派顯得式微。林散之投入帖派隊伍,併成為帖學巨擘。如果說在現代帖派中的一些大手筆還依然保留著某種傳統中的纖細、柔弱,更偏重於秀美的美學特點,而在林散之的書法中,則極大地加強了雄強、奇變、蒼辣的成分,從而加強了一種力量感,特別在晚年的作品中,具有天然渾成的樸厚與灑脫。從這種意義上說,林散之實踐他所謂的“變者生之機”的藝術觀念,對顯得有些萎靡的現代草書,進行了一定的突破與改革,而且這種創造性的努力已經成功了。林散之書法的意義不僅在於富有個性的“散草”的創立,以及有關相應的結字、章法、用筆等方面的創造性的價值,而且還在於,啟示現當代書家在繼承深厚傳統的基礎上,如何與新的時代共同邁進,是否敢於並能夠作出雖是循序漸進,但卻是不斷地突破性的變革。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漢碑翹楚---禮器碑

他自己有詩是這樣說的:

自攫神奇入畫圖,居心未肯作凡夫。

希賢希聖希今古,無我無人無主奴。

一種虛靈求不昧,幾番妙相悟真如。

渾然天趣留多少,草綠山中認苾芻。

從這我們興許能夠從中悟到或品出林散之先生體味《禮器碑》之韻致之一二。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漢碑翹楚---禮器碑

集《禮器碑》之字現場寫一幅小品:安居樂業。

希望諸位喜歡!謝謝!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漢碑翹楚---禮器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