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笔讲堂】老崔说书法 汉碑翘楚---礼器碑

为更好地开展“书画进万家”公益活动,促进与提高全社会的文化氛围、普及文化知识、提升中国百姓对书画艺术的浓厚兴趣及鉴赏能力,让广大艺术家快速找到“知音”从而激发百姓对书画艺术品的收藏欲望、活跃书画艺术品流通市场,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格桑花慈善基金及墨笔文化网决定自2017年11月10日起在线直播格桑花开“书画进万家”公益大讲堂视频栏目,主要内容包括“书法赏析”“国画赏析”“金石传拓”等三个核心板块。诚挚的邀请各位书画艺术家老师做客直播间,参与公益授课,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弘扬中国梦!

第一期《书法鉴赏》崔靖老师为我们讲述一味中药“龙骨”引出的惊天秘密——甲骨文!

第二讲:承前启后的标志-西周早期金文上乘之作《大盂鼎》

第三期:从吴昌硕追述石鼓沧桑及欣赏

第四期:小篆之祖李斯及《峄山石刻》

第五期:隶书探源

第六讲:书之初—竹简

第七讲:汉简之最-居延木简

第八讲:古隶精华-马王堆帛书

第九讲:隶草名篇---石门颂

第十讲:《华山碑》-见尾不见首

第十一讲:汉碑翘楚---礼器碑

【墨笔讲堂】老崔说书法 汉碑翘楚---礼器碑

【墨笔讲堂】老崔说书法 汉碑翘楚---礼器碑

崔靖

《墨笔讲堂》公益讲师—向经典要智慧

北京墨笔文化特聘艺术顾问

崔靖,1954年10月出生。汉族。祖籍山西。笔名:龙眠山客。号半聋 。北京墨笔文化特聘艺术顾问,中国国典书画院会员。文化部国礼文化发展委员会国礼书画院理事。中艺藏教育培训中心客座教授。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院院士。中国道教协会道家书画院艺术委员。中国五老书画院高级院士。北京市丰台区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学校特聘书法教师。

墨笔文化网

朋友们好!今天是名碑名帖欣赏第十一讲。今天讲什么呢?讲一下汉碑中的翘楚---《礼器碑》。开讲之前,我把本人在备课之余,节临的几行《礼器碑》展示一下,请导播把镜头拉近看一下我的临帖,一请诸位品评,二是抛砖引玉,以增强大家对《礼器碑》的认识。

【墨笔讲堂】老崔说书法 汉碑翘楚---礼器碑

孔府、孔庙与孔林

天下汉碑看山东

山东汉碑看济宁

济宁汉碑在曲阜

曲阜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 个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孔子故里、黄帝诞生地,是神农故都、少昊之墟、周汉鲁都,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积淀,其中碑刻资源在众多历史文化遗存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曲阜现存历代碑刻1 万余块,历西汉、东汉、曹魏、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宋、金、元、明、清至民国,贯穿整个中国碑刻史,尤以汉魏碑刻驰名中外。现有西汉刻石7 块、东汉碑刻16 块,魏碑4 块, 汉碑数量居全国之首。因其历时久远、保存较好、书写华美而受到历代文人雅士的关注和推崇。这些历史悠久的碑刻珍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字沿革、书法艺术和汉魏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水平及孔庙建筑史的宝贵资料,在中国碑刻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墨笔讲堂】老崔说书法 汉碑翘楚---礼器碑

其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反映了汉魏时期的统治者对孔子的尊崇和圣裔的优渥,这在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中所记载的选取孔龢为百石卒史负责守庙、优免孔子舅族、妻族徭役和春秋行礼祀孔子中得以体现;

第二反映出孔子后裔较高的成就和修养,如孔宙碑、孔彪碑、孔褒碑等分别记述了任泰山都尉平定叛乱死于任上的孔宙、治理有方,令百姓望如父母顺如流水的孔彪以及仁爱忠烈、死于非命的孔褒;

第三反映了汉魏时期曲阜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北陛石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灵光殿的恢宏壮丽,王陵塞石、安汉里禺石、徐家村藏堂题记等为我们了解两汉时的墓葬制度以及人们的生活经济水平、审美价值取向等提供了具实资料;第四充分展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五凤刻石的古朴、乙瑛碑端庄、礼器碑的瘦劲、孔宙碑的宽博、史晨碑的严谨、张猛龙碑的险劲将隶书、魏书艺术之美推向致,令观赏者叹为观止甚至顶礼膜拜。

【墨笔讲堂】老崔说书法 汉碑翘楚---礼器碑

这些都离不开一个宏伟的建筑系列-孔府、孔庙与孔林。孔府旧称衍圣公府,在曲阜市内孔庙东邻。为历代衍圣公的官署和私邸。始建于宋仁宗宝元年(公元1038年)。为我国仅次于北京故宫的贵族府第,号称“天下第一家”。孔府占地240多亩,是一个集官衙、家庙、住室三位一体的古典建筑。孔府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最为典型的官衙与宅第合一的建筑群。据记载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历经2400多年而从未放弃祭祀,是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庙宇,也是中国现存最为著名的古建筑群之一;孔林延续使用2400多年,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延用时间最长的氏族墓地。

【墨笔讲堂】老崔说书法 汉碑翘楚---礼器碑

孔庙、孔林、孔府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集中体现在它所保存的文物上。300多座、1300多间金、元、明、清古建筑反映了各个时期的建筑规制和特点;1000多件汉画像石、孔子圣迹图、石仪、龙柱等反映了石刻艺术的变化和发展;5000多块西汉以来的历代碑刻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 10余万座历代墓葬是研究墓葬制度的重要实物,17000余株古树名木是研究古代物候学、气象学、生态学的活文物。10余万件馆藏文物中,以元明衣冠、孔子画像、衍圣公及夫人肖像,祭祀礼器最为著名; 30万件孔府明清文书档案是中国最为丰富的私家档案,是研究明清历史尤其是经济史的重要资料。

【墨笔讲堂】老崔说书法 汉碑翘楚---礼器碑

曲阜自然是因孔子而著名,没有孔子就没有曲阜的今天。曲阜、麦加与耶路撒冷并称为世界著名的东方三大圣城,曲阜当地的建筑还有一个特点:全城的各种建筑都不能超过24.8米这一高度,因为这个高度为孔庙里‘大城殿’的高度。据说孔子的父亲60才娶亲生子。孔子生出来‘面部七漏’,丑陋无比,被扔在‘尼丘’的一个山洞里,因此又有‘凤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孔子的字号为‘仲尼’,不知是否是因此而来。孔子三岁丧父,中年丧妻,儿子、孙子也早逝,自己卒于73岁。他一生漂泊,命运多劫,壮志难成。幸好他一生弟子较多,据传有三千之众,其中不乏成功成名之士。孔夫子逝世两年后,帝王将相们才开始重视起他来。历代历朝的权贵们陆续抬举和加封孔子,不知他们的真实用意何在?是为了尊师重道,还是为了某些复杂的政治目的?也许他们这样做的用意,可能比我们能够想象到的更复杂。孔府经历代历朝陆续的扩建,其最后的规模据说比皇城故宫小不了多少。只是期间的房间设施,不可能与皇宫同日而语,不可能那么的富丽堂皇,但有规模、有古色古香的味道。书香门第的范儿很足。

【墨笔讲堂】老崔说书法 汉碑翘楚---礼器碑

下面再说说孔庙里和书法有关的事。孔庙的每道门上都有历代皇帝和有名的大臣亲手提的字,门边的对联也是千变万化。

【墨笔讲堂】老崔说书法 汉碑翘楚---礼器碑

其中较有趣的两条是:

一、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二、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第一联其中“鬼”字无头,因为孔子不信鬼神,“鬼”字这样写,表示鬼神在孔子面前低头。而后面第二联的“富”字没有宝盖上的一点,意为富贵无尽头,“章”字下面的“早”出头,表示孔子的文章通天。

而孔庙中的最后一道大门——大成门却迥然不同,它门前的柱子并不是简单的被刷成红色的木柱,而是石柱。檐下龙柱八根为平雕,四根为深浮雕。每根柱子上都有两条龙,二十四条龙也都是形态各异,没有重复。据说当时孔家的主人怕皇帝来拜访时看到龙柱会忌妒,所以每次皇帝前来,他都派人把龙柱用红布包裹起来,这样皇帝就看不出什么了。后世便流传为“皇帝看龙柱,隔着一层布”。大成门也有别的意义。成语“钩心斗角”就是由其独具特色的结构而得来的。它房檐的一端插入了另一座房屋的两层屋檐的中心位置,这就是“钩心”。房檐的左右四角相对为“斗角”。 转个弯向前走,我们看到了一个无门无窗的小屋,前面立碑“鲁壁”。据说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孔府中的书便是全都被砌在了里面才逃过了这一难。

【墨笔讲堂】老崔说书法 汉碑翘楚---礼器碑

孔林里气氛就是不同,偌大的园林里全是一个个土丘,因年代久远土丘上已覆满了枯黄的落叶。当走到孔子墓前,费力地解读出碑上的古汉字,好不容易全部读出时,却又觉得很不对劲。“大成至圣文宣干”。在疑惑之际,有人解释说:大成至圣文宣王的最后一个王字,因为避讳已有的帝王,所以把最后一横刻得非常靠下,所以只看到干字。

“曲阜”二字始见于《尔雅》一书,东汉应邵解释说: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宋真宗大中祥符5年,也就是公元1012年,为了纪念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在曲阜,曾一度改名“仙源”县,金太宗天会7年(公元1129年),又复名曲阜,沿用至今。曲阜是一个小城,然而中国远古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竟有四人在这里留下了踪迹。据

<><>等史书记载:“黄帝生于寿丘”,“少昊自穷桑登帝位,称都曲阜,崩葬云阳山”,现在曲阜城东8里,仍留下座金字塔式的坟墓--少昊陵。中国有句古话叫“江南出才子,江北出圣人”,实际上江北的圣人几乎全出自曲阜。在中国封建时代,受到皇帝赐封的圣人一共有6位,他们分别为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宗圣曾子、元圣周公,头4位都出生在曲阜,后两位一位是孔子的弟子,一位是封地在曲阜,周公的后世33代曾在鲁国为国君,至今山东称鲁,即起于此。在中国大大小小的孔庙都被称为文庙或夫子庙,只有这里的孔庙被称为至圣庙。“至圣‟就是“至圣先师‟,意思是说孔庙是至高无上的一个圣人的庙宇。其中至字上面少写了一横,没有封顶。这是意喻着,孔子的文化聪明绝顶,因此这个字盖不封顶。还有座石坊在孔庙里规格是最高的,它是清朝雍正皇帝的手笔,当时还得到拨款十万余两而雕成的汉白玉门坊。

【墨笔讲堂】老崔说书法 汉碑翘楚---礼器碑

相传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康熙皇帝东巡。其间安排了一个重要的活动日程,就是祭祀孔庙行九拜之礼。在此期间,康熙为孔庙写了《御制至圣先师孔子庙碑》《至圣先师孔子赞》《祭至圣先师孔子文》《重修阙里孔子庙碑》《阙里古桧赋》等多篇诗文。在孔府,衍圣公孔毓圻献出了家藏宝物以供御览,计有:孔氏二十代族祖汉末北海相孔融所蓄雅琴一張,世代相守周朝青铜簠一执,王羲之《乐毅论》墨迹冊页一本,北宋文与可山水画卷一幅,宋拓《怀仁集王羲之圣敎序》墨刻一本,南宋刘松年画《养正图》手卷一轴。在游览中康熙问:汉碑存放在什么地方?似乎他更为关切。于是孔毓圻导引至奎文阁前,康熙仔细地观赏了孔府的汉碑。其中一块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汉碑中的翘楚——《礼器碑》。此碑立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年)九月。此碑又称《鲁相韩勅复颜氏亓官氏徭发及修礼器碑》《韩明府修孔子庙碑》《鲁相韩勅造孔庙礼器碑》,简称《礼器碑》。 碑高2.14米,宽0.785米,厚0.23米,隶书16行,每行36字。碑阴题记3列,每列17行。碑左侧题记3列,每列4行。碑右侧共4列,每列4行。皆为隶书,是我国著名的汉碑之一。

【墨笔讲堂】老崔说书法 汉碑翘楚---礼器碑

此碑为东汉末年鲁相韩勅所造。碑文内容是请求皇上颁赐礼器,用以祀孔及豁免孔子母颜氏、妻亓官氏后代徭发的功绩,号召官吏、士大夫共同出资资助此举。韩勅,字叔节,称韩明府。碑阴及碑侧刻有许多人名,即捐资名单,所捐之钱从一百到三千不等。以此可看出各地对孔庙置礼器的支持程度。《礼器碑》现存山东曲阜孔庙,位于汉魏碑刻陈列馆北屋,西起第13石。与《乙瑛》《史晨》合称庙堂三巨制。

礼器碑书体特点:

《礼器碑》文字多有通假,而且杂以汉代流行的谶讳文字,比较晦涩难读,好在基本事实还可读懂,释文注释部分我们就在此省略。欣赏与研究《礼器碑》的人则必需要下一番文字功夫的。看碑帖首先是看字形,因缘际会,各有所好。入了门就得看笔意了,孙永泽所谓“笔法波拂俱存”,郭宗昌所谓“星流电转,纤踰植发,尚未足形容”,王澍所谓“瘦劲如铁,变化若龙”等,大致是从笔意上来说的。书法最终是要看气息的,正是在此,书法史进入了无法描述的人天之美,杨守敬所谓“汉隶不皆佳,而一种古厚之气自不可及,此种是也”说的就是此种境界。有人说《礼器碑》是在不经意的书写中流露出美感。《礼器碑》书法端庄、典雅,笔意修美、蕴藉,儒者风范,庙堂气象。确是汉碑中的经典之作。写这样的作品是要有精神向度的,是要有古典情怀的。《礼器碑》的美并不是唯一,但《礼器碑》的美应当能被领略。此碑用笔变化多端,方中见圆,结体平正中见险绝,线条粗细轻重分明,笔力强健,瘦硬如铁。面世以后,其书法就被学者文人所激赏。明代郭宗昌《金石史》说:“汉隶当以孔庙《礼器碑》为第一。其字画之妙,非笔非手,古雅无前,若得之神功,非由人造,所谓星流电转,纤踰植发,尚未足形容也。汉诸碑结体命意,皆可仿佛,独此碑如河汉,可望不可即也”。清代王澍《虚舟题跋》:“隶法以汉为奇,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尤为奇绝,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杨守敬《评碑记》说:“昔人谓汉隶不皆佳,而一种古厚之气自不可及,此种是也。”

《礼器碑》诞生在孔庙,与儒家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由此我们会想到司马迁,他在《史记孔子世家》结尾写道:“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司马迁写下了这段经典的赞语,也留下了一个史学家思想的背影。《礼器碑》留下了书法的经典,但愿我们也有能力想象这个没有留下姓名的书写者的身影。

《礼器碑》的拓本

此碑自宋至今著录最多,是一件书法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历来被推为隶书极则。书风细劲雄健,端严而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碑之后半部及碑阴是其最精彩部分。艺术价值极高。一向被认为是汉碑中经典之作。此碑字口完整,碑侧之字锋鋩如新,尤其飘逸多姿,纵横跌宕,更为书家所激赏。欣赏与攻汉隶者,多以《礼器》为楷模。《礼器碑》所传拓本甚多。礼器碑在汉碑中著录最多,拓本亦多。最早即传明拓,一般以十行“绝思”间石泐痕不连上下笔划为明中叶拓本;后有泐痕连上不连下笔划者(首行“古”字下仍为旗状,十二行“牟”字石花未连及笔划,十五行“百”字间存黑块如豆大,其他考据近明末拓,然首行“追”字、四行“于”字、十行“卓”字、十一行“通”字均较明末拓少损),为明中晚期拓中较早者;再后泐痕上下皆连笔划(但与右侧石泐间尚有一条黑块未泐并);更后泐痕与右侧石泐间的黑块已消失,完全泐并(“古”字下已为鸡心形,“牟”字左石泐已连及下横,“百”字间黑块小如米),则为明末拓。建国后所见印本时代最早者为明中叶拓本,尽管两本皆有填墨可疑,但十行“卓”字中左不损(下左似填墨)、十五行“百”字右竖尚存可证:上海书店印上海古籍书店藏张玮本:原大,黑白凹版,尚可,配碑阴。日本同朋舍“中国石刻大观”印北京文物商店藏潘康保本:原大,黑白胶印,佳,配碑阴碑侧。上海古籍出版社“翰墨瑰宝”印上海图书馆藏陶洙本:原大,原色胶版,摄印俱佳,原本配清初拓碑阴碑侧。日本二玄社“中国法书选”印三井藏沈仲复本:原大,黑白胶版,摄印俱佳,配碑阴碑侧。此本另有二玄社“精选扩大法帖”原色选印,微距摄影,值得参考。文物大16开灰皮“历代碑帖法书选”印孟宪章藏本:略缩小,原色胶版,较佳,配碑阴碑侧。此本另有人美“中国碑刻全集”印。商务印书馆、上海科技“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名碑十品》印,故宫藏张伯英本,比上三本略晚:略缩小,原色胶版,较佳,碑阴碑侧缩小印;故宫出版社“历代法书碑帖经典”原色印,碑阳碑阴均略放大,摄影不太稳定。上海书画“历代法书萃英”印沈树镛本:原大,黑白凹版,尚可,配碑阴。此本又有上海书画“书法自学丛帖-篆隶”印。文物16开“历代碑帖法书选”翻艺苑真赏社印故宫藏古鉴阁本(原书名《汉韩敕造立孔庙礼器碑》,后更名《汉礼器碑》,多处考据填描):原大,黑白凹版/胶版,无层次效果差,配碑阴碑侧。明末拓有:日本清雅堂印书道博物馆藏本:原大,黑白珂罗版,较佳,配碑阴碑侧(吴云藏本);此本另有日本省心书房复刻版《书菀》五卷四号特辑“汉孔庙礼器碑号”。书艺文化院“书道名品大系”第一期第二卷黑白印。《海外所见善本碑帖录》载翁同龢本,仅印拓本两开,实明中晚期拓前本。

礼器碑结字特征

《礼器碑》结体严谨,字法规范,笔画虽然以方为主,却又不是全为方笔,有时略带圆意。它能将笔画的粗细、方圆,笔势的动静,向背完美地统一在一起,清超遒劲,庄重典雅,高古且充满逸趣,可谓集汉隶各老成持重之大成。《礼器碑》结字上下紧凑,左右开张,犹如大鹏展翅,翩翩有凌云之势。碑中几乎每一字都有一笔很夸张重按的笔画,古人俗称为“波磔”。波磔的写法,都是逆入平出,呈“蚕头燕尾”状。每一字中,波磔只出现一次,不得重复,所谓“蚕无二设”“燕不双飞”是也。由于隶书的波磔是向左右分开的,所以粗看大部分字呈扁方形,如“立”“之”“君”“迟”等字。我现场临一下供大家欣赏。隶书上承篆书,有些字横画较多,往往字形又写成竖长方形,如“画”“真”“育”“台”等字。对《礼器碑》中——些充满奇气、独具特色的字,要逐个仔细琢磨。如“氏”字好像一人站立;“中”字如同怀抱一柱;“阳”字左右拉开距离,又互相牵引,“易”的下部几乎成横势,在险境中保持均衡;“粮”字左右犹如一对运动的舞蹈演员,悉心相应。再如“君”字,第一笔横画和最末一笔横画用弧形构成,其间各横或收或放,都与这上下两笔相协调。另外有相同的字,在同一碑中重复出现时,每字的结体却无一重复,字的点画形态各有变化,不能不让人叹服书写者的功力。无怪乎清代书法家王澍在评此碑时说:“书到熟来,自然生变。此碑无字不变。”

总之《礼器碑》在结构处理上,无论是上下结构、左右结构,还是包围结构,都能取势颐盼,体态优美,形成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有机整体,毫无矫揉造作之嫌。同时笔画的粗细及所分割出来的空间形成了黑与白、轻与重的强烈反差,从而给人以鲜明的节奏感。

《礼器碑》艺术风格书法瘦劲宽绰,笔画刚健,用笔力注笔端,如干将莫邪,锋利无比。其结体寓欹侧于平正中,含疏秀于严密内。《礼器碑》笔画瘦硬刚健,收笔转折多处方折,横笔画较细而捺笔粗壮,构成强烈的视觉对比,而且多少带有一些和居延汉简书法相似的地方。但是它瘦不露骨,不伤于靡弱,显得很有力度。尤其是碑阳书法,更是精美绝伦。而碑侧和碑阴,因为记载捐助者的姓名和捐助钱数,显得要随意得多,大小疏密皆不经意,但反而有一种变化之美。和其他著名汉碑相比,它不同于《乙瑛碑》的俊美、《史晨碑》的古朴、《孔宙碑》的纵逸、《华山碑》的奇古、《衡方碑》的灵秀、《张迁碑》的方正、《曹全碑》的秀丽。《礼器碑》自有自己的风格在,这也正是它的成功之处。欣赏和学习隶书,最宜以此碑入手。清王澍在《虚舟题跋》中说:“惟《韩敕》无美不备,以为清超却又遒劲,以为遒劲却又肃括,自有分隶来,莫有超妙如此碑者。”《礼器碑》与东汉时期的其他隶书碑刻如《张迁碑》《曹全碑》等有着一定的差异。它属于平正端庄、俊挺宽博一路。碑文中有的字笔画细如发丝,铁画银钩,坚挺有力;有的粗如刷帚,却又韵格灵动,不显呆板。尽管笔画起伏变化,但通篇看来又不失和谐,在力量感的表现上非常成功。笔画瘦劲而不纤弱,波磔则较其它笔画梢粗,至收笔笔意飞动,清新劲健。“燕尾”捺画大多呈方形,且比重较大,看上去气势沉雄。

《礼器碑》章法布局均有规则。碑阳碑阴各具特色。结体也各有所重。碑阳部分排列纵有序,横有列,上下字距宽松,左右行距紧密,整齐美观,和谐统一。碑阴部分则纵有序而横无列,行距宽,字距参差不齐,但自然灵动,富有生气。碑阳结构严谨,均衡规范,碑阴则忽斜忽正,变化多端,整体特点是欹侧之中见平正,严密之中含疏秀。

《礼器碑》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古人在刻碑之前用朱笔先“书丹”,然后由工匠完美的再现“书丹”笔墨神韵,这就要书写者与刻工相互配合默契。能否在石碑上刻出书写者的书风,刻工是很关键的因素。再者石碑经过上千年的风雨洗刷剥离,难免有失本来面目,加之拓片变形走样,这就要求欣赏和学习者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去认真地分析探索研读,从一点一画开始,一个字一个字的认真分析,仔细琢磨欣赏,如点画的形态,行笔的要求,变化的元素,组合的美学,艺术的要素,乃至点画的取向造型无不涉及。每一点画、字形都能记忆在脑海里,并能随时释放。只有这样,欣赏与临摹的基点效果方能走进第一步“形似”。至于“神似”就是一个长期苦练摸索的过程,要具有捏破笔管的精神。

近代大家林散之

我们欣赏《礼器碑》,不由人不得不想到一位当代的大家----林散之先生。

【墨笔讲堂】老崔说书法 汉碑翘楚---礼器碑

林散之(1898.11.20-1989.12.6),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生于江苏南京市江浦县(今南京市浦口区),祖籍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七颗松村庄,诗人、书画家,尤擅草书 。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其书法作品《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被誉为当代“草圣”,林散之草书被称之为“林体”。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正因为其出大名很晚,数十年寒灯苦学,滋养了其书之气、韵、意、趣,使之能上达超凡的极高境界,对现代中国书法艺术事业的贡献,真可谓“功莫大焉”。提到林散之先生,都知其是草书为最。岂不知老先生诗书画皆是三绝。林散之先生3岁学书,32岁师从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书法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无论碑帖,无论何派,各取其长,隶真行草,功力深厚。60岁开始专攻草书。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释怀素为体,以王觉斯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林散之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开创了草书艺术的新天地。林散之的草书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原主席启功先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这些均与先生的经历与修为息息相关。林散之先生六岁入塾读书 至十三岁,七年间读完《百家姓》《千字文》、有关孔孟言论的经典及《左传》《古文观止》《诗经》《毛诗》《唐诗》等,又习作文、属对、作诗,习字则从描红入手,继临颜、柳名碑,十二岁已能为邻居写春联。课余又写生,或钩摹《绣像三国演义》《绣像水浒传》中人物,大胆而富有想象力。因其顽皮,童年时闹出不少趣事。

林散之师从中国画大师黄宾虹,黄宾虹反对逼肖古人敬古而不泥古并力求自新,黄宾虹对中国书画艺术传统的这种态度,对其书法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人们对书法传统的认识,大都不是来自于对原初文本的阅读,而是被历史性地遮蔽在权威化的界定中,黄宾虹引导林散之不固执于旧论,直入原初书法文本,并授以用笔用墨之法,这对林散之最终成为中国草书大家有其至关重要的意义。

林散之先生数十年寒灯苦学,专心致志,积学厚,涵养富,功底至深,成就非凡,其书之气、韵、意、趣,上达超凡的极高境界。也正因为其书具有超凡脱俗的境界、深邃隽永的意韵,才能使书界中人对之品赏愈久,得益愈多,感受愈深,认识愈深。而认识愈深,也就更增敬仰叹服之情,可以说他的书法艺术中蕴涵着其人之真、诗之韵、画之意。林老的艺术成就是非常高的。有评价这样说,我们中国书法,从王羲之、颜真卿到宋代苏、米到现代林散之为止,是几座高峰。林散之是书法传统的一个集大成者。要想达到林老这样的高度,确实是很难的。林老有关书法方面的书论也是见底独特。但我们只知其草书第一,反而忽略了他在隶书方面独到的一面。先生于汉碑临习尤为重视,《礼器》《张迁》《孔宙》《乙瑛》《衡方》《曹全》《石门》《熹平》均反复临习。我们今天就看看林散之先生的难得人知的《礼器碑》临本。

【墨笔讲堂】老崔说书法 汉碑翘楚---礼器碑

林老临写的《礼器碑》一字千金,艺术价值极高。从中可看出林老入帖深,观察细,笔画交代清清楚楚;其次笔法精,会用力,点画刚劲活活脱脱;体势准,意境高,妙得古碑内在精神。泽被后学,给我们欣赏和学习书法,不仅仅是欣赏与学习隶书,也给我们欣赏与学习其他书体,也都有着非常好的启示作用。林老临《礼器碑》,正值功力深厚而精力旺盛之时。此本虽字大不过二寸,但林老悬肘而执长锋羊毫笔书写,笔笔着力,即使背抛钩出之处,亦绝无率然直过者,而是用腕送笔,故刚健挺拔,遒劲圆润。所书线条直中有曲,曲处见方。笔画边缘处所呈现的 “毛”和“曲”如“壁坼”“屋漏”正是力量的涨出,功力的表现。 林老临帖认真,循规蹈距,起收回放,转折方圆,笔笔合乎法度;结体严谨,布白匀称。此临本的特点之一是布白巧妙,笔笔拆得开,字字不相犯,空灵透气,绝无碰撞、粘连之处。字与字,行与行均能互让照应,融为一体。林老临池讲究墨法,常用宿墨破水,所临之字浓淡有致,故墨趣盎然。

【墨笔讲堂】老崔说书法 汉碑翘楚---礼器碑

他的字极其讲究用笔,重视用笔。保持中锋用笔而求瘦劲,这不仅须善于择取古学之长,而且更需千锤百炼,把握到其中的奥妙。林散之先生用笔变化多端,据目睹他作书的人说,他有时行笔缓慢,如作楷书,线条凝重,沉静,枯涩,似春蚕吐丝;有时行笔疾厉,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急转直下,如藤蔓檐,一气呵成。正是这种丰富而微妙的变化,造成雄伟飘逸姿态,磅礴放旷的气势,划沙折股的笔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墨笔讲堂】老崔说书法 汉碑翘楚---礼器碑

林散之先生作书,注重变法。他说:“审事物,无不变者。变者生之机,不变者死之余,书法之变,尤为显著。”正是这样,他保持着常新的艺术追求,从学唐碑到学行书,六十岁以后学草,兼收诸家。自童年摹习,白首而成。自清代至民国时期,碑派书法较盛,大家辈出,相比之下,帖派显得式微。林散之投入帖派队伍,并成为帖学巨擘。如果说在现代帖派中的一些大手笔还依然保留着某种传统中的纤细、柔弱,更偏重于秀美的美学特点,而在林散之的书法中,则极大地加强了雄强、奇变、苍辣的成分,从而加强了一种力量感,特别在晚年的作品中,具有天然浑成的朴厚与洒脱。从这种意义上说,林散之实践他所谓的“变者生之机”的艺术观念,对显得有些萎靡的现代草书,进行了一定的突破与改革,而且这种创造性的努力已经成功了。林散之书法的意义不仅在于富有个性的“散草”的创立,以及有关相应的结字、章法、用笔等方面的创造性的价值,而且还在于,启示现当代书家在继承深厚传统的基础上,如何与新的时代共同迈进,是否敢于并能够作出虽是循序渐进,但却是不断地突破性的变革。

【墨笔讲堂】老崔说书法 汉碑翘楚---礼器碑

他自己有诗是这样说的:

自攫神奇入画图,居心未肯作凡夫。

希贤希圣希今古,无我无人无主奴。

一种虚灵求不昧,几番妙相悟真如。

浑然天趣留多少,草绿山中认苾刍。

从这我们兴许能够从中悟到或品出林散之先生体味《礼器碑》之韵致之一二。

【墨笔讲堂】老崔说书法 汉碑翘楚---礼器碑

集《礼器碑》之字现场写一幅小品:安居乐业。

希望诸位喜欢!谢谢!

【墨笔讲堂】老崔说书法 汉碑翘楚---礼器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