簸之揚之,糠秕在前;請對下聯??

東晉時期,司馬昱邀請王坦之和範啟前去議事。二人走到宮門那碰上了。一個人好走,兩個人就要分前後了!範啟年齡大而官位小,王坦之年齡小而官位大。

誰在前誰在後呢?要擱現在,不用謙讓了,誰走前邊誰走後邊就好辦了,誰官大誰在前啊!

可那時仕大夫們講禮儀啊,他們兩人互相謙讓著讓對方走前頭,其實心裡頭都想走前邊。兩人客氣了半天,總算是以年齡來分尊卑,“王遂在範後”了。

謙讓完了,王坦之尾隨著範啟走了一會,心下憋氣,不免嘟噥了一句,“簸之揚之,糠秕在前。

沒想到聲音雖小,範啟還是聽到了!那範啟也不是個省油的燈,反唇相譏曰:“洮之汰之,沙礫在後。

什麼意思?以前在農村收稻穀,沒有風揚機,成的和癟的摻在一起,為了分開他們,於是老農用簸箕簸。這一簸,糠秕都簸到前邊去掉了了,實成的稻穀在後面,也就分開了!

簸之揚之,糠秕在前;請對下聯??

做飯淘米呢?以前沒有機制大米,米里有沙子!怎麼辦?米下鍋前,淘吧!農村一般是用兩把水瓢,把米先放在一個瓢中,加少許水,然後晃悠著向另一瓢中倒水和米,之後把水再還回剩米的瓢中,於是反覆!這和從沙中淘金子一個道理,其實也就是利用米和沙子的比重不同而採取的分離方法!沙礫重,淘完米,必然留在了後面。

簸之揚之,糠秕在前;請對下聯??

你瞧這事鬧的,文人多麼虛偽!一個成糠秕,一個成沙礫了!也得說王坦之和範啟還是有真才實料的,比喻的十分貼合!恰象是二人對了一幅對聯!

於是就此弄成一個成語:糠秕在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