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鋼回憶母親新鳳霞——揭祕《劉巧兒》與《花為媒》的幕後故事

吳鋼回憶母親新鳳霞——揭秘《劉巧兒》與《花為媒》的幕後故事

兒時吳歡與母親新鳳霞

母親新鳳霞是著名的評劇演員, 她參與創作演出的《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等劇目, 一直是評劇舞臺上最受歡迎的劇目。她獨具特色的“新派唱腔”, 使評劇從一個地方小劇種, 一躍而成為聞名全國、受到廣泛歡迎的劇種。

吳鋼回憶母親新鳳霞——揭秘《劉巧兒》與《花為媒》的幕後故事

新鳳霞與趙麗蓉年輕時候的合影

《劉巧兒》

1949年全國解放, 母親從唐山來到北京, 迎接新中國成立。她和她劇團的演員們, 從受壓迫、受迫害的底層小戲班演員, 成為了新文藝工作者、國家的主人, 那種翻身解放的心情, 真是無法形容。

母親從小沒有念過書, 她在解放後參加了“六聯掃盲班”, 也就是六個部委聯合舉辦的掃盲學習班, 學習文化知識。她在婦女講習班裡聽鄧穎超、蔡暢等大姐為她們講課, 聽到了一些婦女解放的故事。

母親從小學戲, 十四歲便演主角, 1949年她雖然才二十歲出頭, 但已經演過很多劇目。評劇在舊社會演出的劇目內容大多是家庭悲劇, 表現婦女受壓迫、兒女情長或是因果報應等題材的劇目, 有不少封建落後的東西, 母親從小在舞臺上演了不少可憐的婦女形象, 在生活中也曾看到過許多婦女悲慘的人生遭遇。1949年新中國成立, 婦女真正得解放, 母親的評劇團排演了《兄妹開荒》《白毛女》《夫妻識字》等秧歌戲, 觀眾非常歡迎。在這些新歌劇的影響下, 母親非常想演一個解放區新型婦女形象。

吳鋼回憶母親新鳳霞——揭秘《劉巧兒》與《花為媒》的幕後故事

恰好在這時, 北京市婦聯主席張小梅介紹給母親一個說書的底本—《劉巧團圓》。劉巧兒的故事是發生在陝甘寧解放區的真人真事, 因包辦婚姻而引起的民事糾紛, 由陝北盲人說書藝人韓啟祥改編並說唱出來。母親覺得這個故事很有現實意義, 新中國成立後年輕人都向往著婚姻自主, 反對幾千年遺留的父母包辦婚姻舊習俗。所以她當即決定在自己的劇團裡開始排練和演出這個劇目。

那時候沒有專門的作家寫劇本, 也沒有導演給排戲, 都是按老習慣演“提綱戲”, 也叫“幕表戲”。舊時評劇排戲, 靠的是劇團裡的“說戲人”, 他負責安排角色和曲牌 (相當於現在的導演) , 但具體的表演內容要靠演員臨場發揮, 說戲人僅安排場次和角色要唱的曲牌。每一個演員接到任務後, 開場前都要想好自己上臺唱什麼詞、如何表演等, 上場後自己現編臺詞和唱段, 即興表演、借題發揮、可長可短。最初在天橋劇場上演的《劉巧兒》, 唸白和唱詞都是母親自己編的。母親雖然是沒讀過書的民間藝人, 但在多年的舞臺實踐中早已鍛煉出自己編唱詞的本領。評劇《劉巧兒》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排演出來的, 首演時就受到了觀眾的歡迎。

吳鋼回憶母親新鳳霞——揭秘《劉巧兒》與《花為媒》的幕後故事

1950年《劉巧兒》劇組的演員合影

1950年, 北京市文化局的領導看了《劉巧兒》後覺得基礎不錯, 建議邀請新文藝工作者加入, 進一步加工整理和完善。這時劇團才請來了編劇、導演、服裝、美工、燈光等專業人員, 也專門為這出戏搭起了佈景。經過正規導演的排練, 劇中人物的動作、唱腔都進行了加工改編, 煥然一新的《劉巧兒》演出後, 更是受到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

1950年宣傳婚姻法的運動, 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 轟轟烈烈地影響到千家萬戶婚姻和戀愛觀念的轉變。《劉巧兒》幾乎演遍了農村、工廠。有一次在石景山演出, 為了讓工人們聽清楚、看明白, 母親便站在八仙桌上唱, 當唱到“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時, 下面有人大喊:“向巧兒學習, 反對包辦婚姻!”

類似的故事非常多, 很多觀眾都被這部戲感動了。許多年輕人看了評劇《劉巧兒》後, 勇敢地拒絕了父母包辦的婚姻, 自由戀愛結婚成為了當年的新時尚。

吳鋼回憶母親新鳳霞——揭秘《劉巧兒》與《花為媒》的幕後故事

新鳳霞站在桌子上為工人演唱《劉巧兒》

《劉巧兒》這出戏演出後, 經常有當年邊區的老同志來到劇團進行指導, 在生活氣息上不斷打磨、改進。1950年, 評劇《劉巧兒》灌成了唱片, 北京大街小巷的收音機裡到處都在唱, 很快全國各地的專業劇團、業餘劇團, 都想要排演這個戲。

那年春節時, 母親去到中南海為中央領導演出《劉巧兒》, 毛主席、周總理、朱德總司令看完戲接見了母親, 毛主席說:“你的唱腔好聽, 就是聽不清唱的什麼詞。”周總理笑著說“你不會紡線吶”, 說著總理還盤腿坐在地毯上, 比劃著右手搖線車, “要左手拿著棉花送線, 一搖一上線要一致, 你右手不住地搖, 左手也不動, 這哪裡是紡線啊……”一旁的朱總司令對母親說“總理在延安可是紡線高手, 你好好學。”

吳鋼回憶母親新鳳霞——揭秘《劉巧兒》與《花為媒》的幕後故事

《劉巧兒》劇中的劉巧兒紡線, 新鳳霞飾演劉巧兒

1956年, 《劉巧兒》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成戲曲電影, 在全國及國外上映後, 影響更大了。母親收到大量的觀眾來信, 劇院都是用麻袋裝起來送到家裡。這些信中講述了許多感人的故事, 受到《劉巧兒》影響, 年輕人爭取婚姻和戀愛自由, 促成了無數幸福的婚姻生活, 避免了許多家庭悲劇。一次劇團到順義演出, 散戲後母親正在後臺卸妝, 一個十六、七歲的女孩拉著她父親找到後臺, 對母親說:“我爸爸看了戲, 對我說了, 不做包辦婚姻的劉彥貴。明天我們就找媒婆, 退掉財主送來的財禮。”說完女孩激動地和母親擁抱在一起, 女孩臉上的流水沾溼了母親的臉頰。看著他們父女倆的幸福, 母親也感到了幸福。

《劉巧兒》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而成, 生活中的巧兒名叫封之琴, 母親因為演這個戲, 與封之琴也成為了朋友, 一直互相通信。1986年, 封之琴曾來北京看望病中的母親, 她們見面親切交談的場面被我拍攝了下來, 成為永久的紀念。

吳鋼回憶母親新鳳霞——揭秘《劉巧兒》與《花為媒》的幕後故事

劉巧兒的生活原型封之琴 (右) 來北京探望新鳳霞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母親新鳳霞在評劇舞臺上塑造了生動可愛的“劉巧兒”形象起, “劉巧兒”便成了追求自由戀愛、反對包辦婚姻的代名詞。這部戲活潑明快、通俗易懂, 加上配合解放初期《婚姻法》的宣傳, 引領了一個時代的潮流。特別是在1956年評劇《劉巧兒》拍成電影以後, 更是轟動大江南北。從此, 評劇這個在原本只在北方流行的小劇種, 也聞名全國了。

吳鋼回憶母親新鳳霞——揭秘《劉巧兒》與《花為媒》的幕後故事

新鳳霞在電影《劉巧兒》中飾演的劉巧兒

《花為媒》

《花為媒》也是一出評劇經典劇目, 改編自古典名著《聊齋志異》中的《王桂庵》及所附《子寄生》篇, 最初由評劇創始人成兆才改編成舞臺劇, 後來經過幾次改編加工, 逐漸成熟起來, 成為評劇的傳統劇目。這是一部愛情喜劇, 以花為媒即是在花下定情, 花被寄予了美好的象徵意義, 花前月下更是對男女甜蜜恩愛的完美詮釋。

《花為媒》是一出唱功較重的花旦戲, 評劇演員從小學戲, 這出戏是開蒙就要學會的。聽母親講, 當年評劇是小戲, 並沒有作家為它寫劇本, 大都是評劇藝人成兆才先生自編自演的, 《花為媒》也是這樣創作出的。最早的評劇也沒有女演員, 都是由男旦來演, 後來有了女旦角演員, 大家都唱《花為媒》, 而且演出時現抓現唱, 也就是根據現場情況臨場發揮, 演一次一個樣, 各有各的拿手戲。曾有一個演阮媽的演員, 報花名時對著臺下賣糕乾的禿老頭唱—“正月裡開迎春, 迎春花茂盛, 賣糕乾的腦袋亮, 像一個電汽燈。”

舊本《花為媒》儘管有很多好的唱段和豐富的板式, 但因為它產生在舊社會, 包含有一夫多妻的內容, 最後洞房一場戲, 是

王俊卿既娶了李月娥也娶了張五可。並且為了迎合當時觀眾的低級趣味, 劇中有許多庸俗的東西, 唱詞不講究, 人物性格也不鮮明。解放後經過幾次修改, 《花為媒》從內容到唱詞、唱腔都有很大提高。到1964年拍攝成電影時, 導演又請我的父親吳祖光把《花為媒》改編成電影劇本, 並對劇情和唱詞進一步加工潤色, 去掉庸俗的內容, 充分發揮評劇的表演藝術特色。

如在花園裡張五可見到王俊卿一段唱, 老的唱詞是:

“今日裡在花園你看見我, 我讓你仔仔細細把我瞧。你看看我的頭, 再看看我的腳, 看看我的小身段矬與高, 你看看我的前面, 再看看我的後面, 前後左右你隨著便地瞧。哪一點有毛病你儘管向外挑。走一步賣賣風流, 走兩步閃了一閃腰。故意走了一個連啊連環步, 水上的荷葉隨風飄……”

父親把這些臺詞重新改寫, 借看花來看人, 更加含蓄動人:

“叫一聲王俊卿你來得正好……, 我讓你仔仔細細把花瞧, 你看看合歡樹, 再看看含羞草, 你看看藤蘿繞架, 再看看柳彎腰, 你看看蘭花如指、芙蓉如面, 你看一看我這滿園的鮮花美又嬌。走一步, 鳳展翅, 走兩步, 彩雲飄, 五可我走了一個連啊連環步, 釵環響亮聲音高……”

在《花為媒》的演出中, 與母親搭檔演出的, 多是與母親曾經合作多年的老演員, 他們之間心意相通、配合默契, 這也是新版《花為媒》能夠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如在一出小生與小旦對舞戲中, 母親唱“可笑你小小的書生為花顛倒, 意懸懸, 眼灼灼, 魂散魄銷”, 張德福扮演的賈俊英表演很有分寸, 他既表現出賈俊英對張五可才貌雙全有愛慕之心, 但又想到自己是代人相親, 不能夠表示出來, 演得恰到好處。

在花園一場戲裡, 阮媽與張五可的戲最多。趙麗蓉飾演的阮媽處處配合著張五可的動作, 充分起到綠葉襯托紅花的作用。在“四季花開”裡有四個姿勢亮相, 兩人上下蹲身、左右雲手動作互為搭配, “亭亭玉立在晚風前”這句唱, 張五可蹲身下去, 阮媽便亮個高相, 接著一個轉身, 阮媽走上一步與張五可同時做雲手, 做高矮亮相。諸如此類的默契配合之處有很多, 兩人配合協調、絲毫不亂, 誰也不搶誰的戲。

評劇《花為媒》, 母親新鳳霞以純熟的演唱技巧, 細緻入微的人物刻畫, 塑造了青春美麗、富有個性的少女張五可的藝術形象, 從而將新派藝術推向高峰。而《花為媒》被拍攝成電影並在全國包括香港地區以及東南亞各國放映後, 又推動新派藝術風靡全國乃至整個東南亞地區。

吳鋼回憶母親新鳳霞——揭秘《劉巧兒》與《花為媒》的幕後故事

評劇《花為媒》,新鳳霞飾演張五可

母親新鳳霞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迎來了藝術創作的高峰, 她主演的評劇《乾坤帶》《無雙傳》《三看御妹》《鳳還巢》《會計姑娘》《阮文追》《金沙江畔》等諸多劇目都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 可惜正值藝術創作高峰期的母親遭遇文革, 被迫離開她最愛的舞臺, 那時她才四十多歲。十幾年後, 母親雖拖著半殘的身體, 卻頑強地培養了幾十位學生, 新派藝術通過電影、錄音以及她的學生們的演出和教學, 一代一代地傳承了下來。

一出好戲、一個藝術流派、一位優秀的藝術家, 永遠不會被人們忘記, 正如老一輩教育家葉聖陶先生寫給母親的詩詞所言:“本色見才華, 我欽新鳳霞。”還有我從小就熟悉的黃永玉叔叔也曾經說過, “做了半輩子的朋友, 才明白評價這位美麗的朋友是一件多麼莊嚴和神聖的事。”

吳鋼回憶母親新鳳霞——揭秘《劉巧兒》與《花為媒》的幕後故事

解放初《花為媒》演出後合影, 葡萄紅飾演張五可, 倪俊生飾演王俊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