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人如果沒有“四端之心”,簡直就是禽獸

文|夏紹毅

導言:在當代社會,估計沒幾個人真正理解孟子的

“四端之心”,大部分的人也許只知道孟子提出的“性善論”。其實,孟子提出的“四端之心”與“性善論”是一脈相承的,是一個體系的,是逐步深入的。孟子“四端之心”到底講了些什麼東西呢?一起來學習吧。

關鍵詞:孟子;君子;小人;禽獸;儒家;

想要了解更多的國學文化知識嗎?點擊加關注,後期更精彩!

一、何為“四端之心”?

所謂的“四端之心”,指的是孟子的“四端說”。即“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這裡的“端”,就是“極”,“正”,“直”,“開端”的意思。


孟子:人如果沒有“四端之心”,簡直就是禽獸

孟子廟

二、孟子的“四端”說淺析。

孟子認為,惻隱、羞惡、辭讓、是非這四種“心”,是人之所以區別於禽獸的本質區別,人如果沒有了“四端之心”,其實就等同於禽獸了。

1、先來說說“惻隱之心”吧,孟子認為“惻隱之心”是“仁”之端。

“仁”是儒家思想的最高標準和追求,孟子所認為“惻隱之心”其實就是“仁”的發端。例如,你如果看到一位小孩在水邊玩耍,不小心掉到水裡去了。這時,你該怎樣做?大聲呼救?還是直接跳進水裡把小孩救上岸?孟子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是人,就會引發內心的惻隱之心,就會毫不猶豫的跳進水裡把小孩救上來,哪怕自己不會游泳。如果你見到這種事情,不為所動,裝作沒看見,那麼你簡直就是禽獸。

孟子:人如果沒有“四端之心”,簡直就是禽獸

祭祀孟子大典

2、接著來聊聊“羞惡之心”,孟子認為羞惡之心是“義”之端。

何為“義”?所謂的“義”就是指,看到不平之事,拔刀相助。大家所說的“正義”,也是這回事,是對弱小的保護,對弱者的同情。

俗話說的“義憤填膺”,“義士”等指的就是這回事。往往都是跟“仁”合起來使用,不分彼此,例如“你不仁,休怪我不義”說的是同一回事。歷史上的關雲長就是“義士”的代表,他對朋友兩肋插刀,非常講信用,從不食言。

孟子認為,人是有“羞惡之心”的,是本於內心深處的良知,覺得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而孟子所認為的“羞惡之心”其實就是“義”之發端。

比如,在大街上,你如果看到一群惡棍欺負一位小女孩,這時你該怎麼辦?你是默不作聲呢?還是直接上去解救小女孩?如果對方人多勢眾,你孤身一人,硬拼肯定要吃虧,如果不去出手相救,在良心上又過不去。於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大喝一聲:“住手,光天化日之下,竟敢調戲良家婦女,還有沒有王法了。”這是在電影裡常看到的情形,在當今的現實生活中比較少見。但不代表沒有,如果真讓你碰到這樣的事情,那麼就鼓起勇氣,把惡棍趕走,哪怕自己遍體鱗傷也無所謂。對這樣的事情,你如果坐視不管,當作沒看見,那麼你就是事孟子所說的禽獸。

孟子:人如果沒有“四端之心”,簡直就是禽獸

孟子(明刊本)

3、再來說說“辭讓之心”,孟子認為辭讓之心是“禮”之端。

儒家一直倡導“仁政”、“克己復禮”,最終達到一個人人都講究禮儀的太平盛世。

所謂的“禮”,就是做人要有禮儀,要彬彬有禮,不能太過粗魯莽撞。

孟子認為“辭讓之心”是“禮”之發端,當每一個人都有辭讓之心的時候,這個社會和公司,就會變得非常和諧安寧。孟子反對什麼事情都要爭個高低,一個人如果太過於逞強好勝,不懂得謙讓,那麼他是不會得到別人的擁護和愛戴的。

最明顯的是,在公司內部,總有一些人喜歡爭強好勝,只要對自己有利,就會毫不猶豫去爭取,比如公司年終發獎金,他們千方百計想要多分一點,給少了,就會悶悶不樂。還有就是評先進個人等,他們能爭就必爭,有的還耍手段,用一些不正當方式達到這一目的,他們不會感到羞恥和悲哀。這樣的做法不但是心胸狹隘的問題,也不具備孟子所的“辭讓之心”,他們不懂得辭讓,好處樣樣沾,髒活累活千方百計的逃避。

孟子:人如果沒有“四端之心”,簡直就是禽獸

孟子文集

4、最後來談談“是非之心”,孟子認為是非之心是“智”之端。

智,其實就是智力,智慧。智力和智商高的人,他們往往能很快的學會一些高難度的技術,他們對一些事情的判斷比較準確,拿捏的比較到位。

孟子認為“是非之心”是“智”之發端。換句話說在對一些重大事情的看法上,一定要能抓住事情的本質,懂得輕重。還有就是在對一些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是堅決不能讓步的,否則就是禽獸。

例如,孝敬長輩,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絕不能讓步和妥協。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了,那麼他這樣的人對朋友也好不到哪裡去。

還有,就是對於國家明文禁止的事情,千萬別碰,如黃、賭、毒。在這些大是大非的事情上,一定要恪守自己的做人準則,否則只能招來禍患。

孟子:人如果沒有“四端之心”,簡直就是禽獸

孟子雕像

總而言之,一個人如果沒有了“四端之心”,那麼,他也就廢了,與禽獸沒什麼區別。也就是說,他做任何事情,只要對他自己有利,他是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的,他們壞事幹絕,喪盡天良,最終將會被國家繩之以法。這是他自作自受的結果導致的,不會得到善終的。

想了解和學習更多的親子教育和經典國學知識嗎?關注和訂閱聖王文化,下期更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