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之/一個有腔調的人文類解讀頭條號
末尾有投票
末尾鏈接為(美國印第安人血淚史)科普文章
近來國際局勢比較混亂,新冠病毒(Coronavirus)還沒過去,美國卻陷入了百年難得一遇的大暴亂。
美國如此動盪的局勢,不禁讓我想起我當年不諳世事時,問過高中政治老師的一個問題:“美國如此強大,是因為他們有一套世界上最好的制度嗎?”
老師並沒有正面回答我這個“乳臭未乾”還有些武斷的問題,而是拋出了另一個命題——
“你想要的答案,不在美國,而在西非的一個國家利比里亞那裡。”
當時的我並不知道這個“利比里亞”是個什麼,也沒有深究。然而在世界局勢風起雲湧、詭譎多變的今天,我才漸漸理解了老師的那句話。
原來,美式制度真的只適合美國,或者我該說只適合美國人。
至少根據利比里亞(The republic of Lberia)一塌糊塗的情況,我可以說:美式制度(American System)是真的不適合利比里亞。
根據聯合國發佈的報告顯示,利比里亞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其超過一半的人口生活在赤貧中,生活水平低於聯合國最低標準。這個國家的GDP很慘淡,只有區區33億美元左右,甚至沒有中國一個縣城的GDP高。利比里亞人均GDP僅677美元,摺合人民幣只有大約4739元。
全國超過72%的人口是農業人口,城鎮化水平只大約相當於中國的40、50年代。人口大約470多萬,國土面積只有11萬平方公里。可以說,利比里亞是一個標標準準的“窮國”。
然而這個國家最引人注目的地方還不是貧窮與落後,因為那幾乎已然是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常態。這個國家真正值得歷史書大書特書的東西,是它的歷史淵源——
這是一個由被解放的美國黑奴建立的、正兒八經地遵循美式制度的國家。世界上別無“分號”,只此一家。可以說利比里亞這個國家,就是美國“拉扯長大”的。
不信?看看它的國旗:
是不是似曾相識?沒錯了,這面旗幟就是美國國旗的仿造品,正如這個國家也是模仿美國建立起來的。事實上,利比里亞的英文名“liberia”直譯過來,就是“自由人的土地地方”之義,可以說這個國名已經把利比里亞的歷史說盡了。說白了,這就是一個
“美國黑奴解放後翻身做主人的地方”。“自由人”,美式制度,富饒的非洲大陸,非殖民地....這些名詞組合在一起,似乎很容易打造出一個“富裕文明的國家”,利比里亞彷彿就是天造地設的“非洲美國”。然而,事實正是如此嗎?為什麼如今的“非洲美國”卻如此“悽悽慘慘慼戚”?
美國日裔學者弗蘭西斯·福山著有多本社會學、文明學著作,其成名作《歷史的終結》(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一書中,有一個廣為人知且十分高調的觀點——歷史終結論。
這個什麼論你不必絞盡腦汁去思考,我可以直接告訴你這個歷史終結論的本質是什麼,很簡單:
人類歷史最終會走向一個最高的形態,即“終結”,而這個終結肯定是全人類的全然自由和高度民主。在簡單點說,到時候所有人都是想幹啥就幹啥,而能笑到最後的制度是“自由資本主義”,很顯然,福山老頭指的是——“美式制度”。其實這個看似很高級的咋咋呼呼的論調,總結起來一句話——“美式制度NO.1”。
可是,福山先生,還有所有一味迷信美式制度的人們,為什麼美國人自詡“天下第一”的美式制度卻救不了利比里亞呢?
就如利比里亞前總統,非洲有史以來首位女總統埃倫·約翰遜·瑟利夫(Ellen Johnson Sirleaf)所說:“利比里亞,更多的,是人禍”。
從美國回到非洲,美國黑奴這次要翻身做主人了?
利比里亞的歷史很奇特,雖身處非洲大陸,可是它的歷史和命運卻是由一些“美國人”主導的。要想說這利比里亞的歷史啊,還得從美國說起。
話說15世紀到18世紀,西方殖民者的三角貿易方興未艾,大量的黑人被運到美洲充當廉價勞動力。其中大約5%的黑人被運到了美國(約60萬人),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區(45萬左右)。
而在19世紀後半期,爆發了美國南北戰爭(1861-1865年),當時的美國社會處於轉型時期,思潮湧動,破舊立新,各種政治勢力和民族勢力都在尋求一條新的道路。1862年,林肯總統的一紙《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在法理上徹底廢除了在美國存在了200多年的奴隸制度。這奴隸制廢除了,戰爭也結束了,美國南方的種植園主們只能心不甘、情不願地敞開大門,眼巴巴地看著這些不久前還是“自己繼承自父輩財產”的黑奴被解放。
一時間,黑人在美國社會上四處遊蕩,這些被解放的黑人奴隸對南方社會的壓迫心有餘悸,於是乎超過70%的黑人都一股腦衝向了北方,在城市裡紮了根。
這些不再是奴隸的黑人,俗稱“自由人”(Free Man),即擁有人身自由和獨立發展權的黑人。
但其實“自由人”這個概念並不是南北戰爭後才出現的。
讓我們倒放一下,其實早在1810年的時候,美國北方社會就已經有超過18萬的“自由黑人”,北方人口在廢奴運動開始後急劇增加。而隨著廢奴運動的深入發展,美國北方社會上的“自由黑人”越來越多。
人口一多,吃飯就成問題。
因為美國北方的工廠容納量是有限度,突如其來的黑人勞工迅速地擠佔了白人工人的生存空間。久而久之,新的矛盾又開始醞釀了。
“你說你們自由就自由吧,但是搶飯碗可不行啊!”北方白人們如是說道。
我們總是覺得美國種植園裡的黑人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但其實根據史料顯示,美國北方黑人的生活境況甚至不如南方黑人。據不完全統計,美國北方黑人在19世紀的平均勞動時間高達14個小時,比南方黑人更多,且因為惡劣的生活條件、超負荷的勞作和工業區的噪音、汙染等原因,其死亡率遠遠超過南方黑奴。
真真正正地應了列寧的話——“除了自由,一無所有”。
很簡單,種植園主將黑人視作財產,得保護;而資本家將黑人視作搖錢樹,得壓榨。
隨著各種社會矛盾的碰撞,美國北方比南方更早地產生了種族矛盾。當時的情況十分複雜,數十萬的自由黑人和白人們爭奪生存空間,大量黑人不滿於工廠剝削,暴動看似一觸即發,而同時他們也一直對“南方同胞”們念念不忘,這也讓南方種植園主們如坐針氈。北方白人和南方白人都對北方的自由黑人保持著戒備之心。
有人想回到非洲發展,還有人則想讓美國出臺法案保障他們的權利。美國北方由此陷入了混亂,針對這些自由黑人的問題,國會為此急得焦頭爛額。
終於,1787年在看到英國人成功將一批黑奴遣返非洲之後(後來的塞拉利昂),美國國內的“廢奴派”由於得到了一劑強心針。1816年,為了排解矛盾,也為了“殖民擴張”,美國人如法炮製了這一做法。
“對啊!為什麼不直接把他們送回非洲呢?”
為了不和英國在非洲大打出手,美國總統門羅(Monroe)用國會撥款成立了“美國殖民協會”(American Colonization Society),並以它的名義開始向西非輸出人口。
於是乎,在教會(為了傳教)和國會(為了在非洲建立美國殖民地)的雙重支持之下,美國人正式開始了“殖民”。他們派人到了英屬塞拉利昂取經,為了找一塊無主之地,也為了避開和英國人正面衝突,他們一直南下終於找到了一片“穀物豐足、土地肥沃”的地方,那裡熱帶森林重重疊疊,地廣人稀。
這就是後來的利比里亞。
1820年,第一批88名自由黑人在白人牧師的帶領下來到西非,由於水土不服,宣佈失敗。1821年,美國人重整旗鼓,在美軍的護佑下,第二批33名自由黑人和第一批的倖存者終於成功抵達西非海岸。
他們找到了當地一名酋長,既禮也兵,拿著槍威脅著他賣土地,最後僅僅以300美元成交了一塊1萬4千多公里的土地,這就是利比里亞的首都——蒙羅維亞(Monrovia 即這是為了紀念美國總統門羅而起的地名)。
“你都拿槍了,有啥好說的?”
而這個國家,也被取名為“自由之地”,利比里亞由此成為了非洲第一個共和國,也就此成為美國在非洲的殖民點和橋頭堡,開始了一次“美式制度”的非洲實驗。
屠龍者變惡龍,被解救的美國黑人反倒成了殖民者?
蒙羅維亞的出現,極大地振奮了美國“廢奴派”的信心。美國人第一次開始做起了“殖民帝國”的美夢,他們決心以母國的身份讓這些自由黑人幫美國建立一個殖民地。
美國殖民協會立刻動身,發起了傳單,呼籲各州一直效仿,大量黑人似乎看到了希望,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回鄉”的船隻。
在協會的鼓動之下,陸續有州政府遣送自由黑人。截至到1870年,殖民協會一共遣送了超過1.7萬名美裔黑人。說來值得玩味的是,這些人在美國被稱為“非裔美國人”(African American),在利比里亞卻被稱為“美裔利比里亞人”(American liberian)
到了1839年,圍繞著蒙羅維亞的自由邦為了抵禦土著黑人的進攻選擇聯合,宣佈組成利比里亞聯邦,並以美國憲法為藍本,按圖索驥地搞出了《利比里亞聯邦憲法》,自此利比里亞的雛形形成。這個時候的利比里亞,說白了,就是美國的一個州而已,只不過黑人佔多數。
雖然利比里亞聯邦是建立起來了,但是問題一點不少。首先就是和土著黑人的衝突,自由黑人們自視高人一等,又有美國政府撐腰,不斷地吞併土地、掠奪資源,積聚了不少矛盾;其次是英國的衝突,英國人本來就不爽美國人,現在美國人在自己的眼皮底下開了殖民地,能忍?
終於,在1841年後,總督羅伯茨(黑人)為了擴大財政收入,宣佈對所有貨物增稅激怒了英國人。英國人幾乎是氣得跳腳:“你個殖民地,憑啥收稅?”
沒奈何,為了平息英國人的憤怒,也為了將他們一軍,美國殖民協會直接宣佈:“利比里亞是獨立國家,並非殖民地”。此語一出,利比里亞有了個新身份,於是,1847年利比里亞共和國宣佈成立。
獨立後的利比里亞,開始飄了。 對外,仗著美國人的羽翼,開始東搞西搞,不斷擴大領土,甚至將手伸向了法國人、英國人的殖民地;對內,屠龍者成惡龍,這些黑奴後代搖身成了統治階級後,自詡來自“文明世界”,開始壓迫土著黑人,以5%的人口,把持著國家權力和超過60%的國家財產。
說個細節,直到1980年,利比里亞總統依舊是美裔黑人。
政治上,他們通行美式民主制度,卻只把5%的美裔黑人當作國民;經濟上,通行資本主義制度,卻沒有任何的工商業基礎,利比里亞失去了美國的財政支持,出口額大大減少,只能賣賣穀物,甚至到了靠出賣土地和資源謀生的地步。比如1926年,凡士通橡膠公司(Firestone)只以500百萬美元就拿到了利比里亞國土面積4%的橡膠林,租期一百年(相當於割讓)。
美式制度第一次栽了跟頭,利比里亞獨立後每況愈下。其實不難理解,每一種制度都必須因地制宜,是一個民族文化和經驗孕育出來的東西。
遠在西非的利比里亞的國情怎麼會適合北美十三州精英制定的美式制度?
混亂與貧窮的代名詞,為什麼利比里亞會陷入萬劫不復?
美式制度的優越性在哪裡?美式制度其實只適合美國,或者我該說只適合建立在強大的工業基礎上。利比里亞沒有工業,前頭咱說過,整個國家超過70%都是農民。
美國總統的權力其實很大,別看三權制衡,但其實國會和法院都得看總統的臉色。而之所以,美國給人以“總統很好欺負”的印象,主要還是在於美國總統權力的“處處碰壁”。很簡單,美國建國時是哪些人一起開的會?都是地方(各州)豪強啊!美國總統的權力來自於他們。
美國總統要錢,大佬們一起湊,要槍,大佬們一起買,要兵,還是得大佬們一起招。
這套制度本身是天然的“獨裁者制度”,是需要制衡的;但利比里亞不同,美裔黑人掌握著一切,權、錢、人,所以利比里亞總統幾乎可以一手遮天。
獨立後很長一段時間,利比里亞的社會是分割的,美裔黑人們住在沿海城市,掌握著港口和資源,也擁有和美國直接對話的權利,遵循美式生活方式,過著“文明人”的生活,而內陸的熱帶雨林中分散著佔整個國家95%人口的原住民部落,貧窮、落後和愚昧仍然統治著那裡。
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所有黑人一夜之間都成了“自由人”,殖民協會失去了意義,殖民官員被迫從利比里亞撤出後,美國開始重新衡量利比里亞的價值。
“是啊,現在都是自由人了,總不能都送走吧?”
林肯政府正式承認了利比里亞的獨立,美國人什麼都沒有留下,只留下“世界上最好”的美式制度。利比里亞有一點倒是學得很到位,那就是美國的“精英政治”。
前文已經說了,5%的人掌握著一切。這1.7萬人擁有投票權,統治著其餘的75萬人。1930年國聯(聯合國前身)的報告更為露骨——“利比里亞就是一個國家級的奴隸莊園”。
久而久之,利比里亞出現了新的“壓迫階級”,1920年美國人的報告中寫道:“美裔利比里亞人把土著人當奴隸使用,最微不足道的美裔利比里亞人都有6個人侍奉”。20世紀初期,美裔利比里亞人定下了“聯合美國”的政策,在外交上一味迎合老宗主國美國,在內政上卻聯合各地酋長瘋狂壓榨部落居民。
什麼茅屋稅,結婚稅,生孩子稅比比皆是,各種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能把一戶部落居民榨得“家徒茅草”。整個國家都是依附美國而存在的,關稅主權都是美國人把控的(似曾相識?),國內最大的橡膠產業園都歸美國公司。
進入20世紀20年代,利比里亞幾乎已經是國際資本的樂園, 國內的公路、鐵路、醫院等公共設施都是國際資本建的,靠著賣資源,美裔利比里亞人們富得流油。交不起稅或者交了稅的原住民,都被肉食者們一股腦地“賣了豬仔”去非洲種植園工作。
國際上瞠目結舌,沒有人能說清“為什麼被壓迫的黑人們,回到非洲會繼續壓迫當地的黑人”?
而美國人卻熟視無睹,他們把“利比里亞”稱作“美式制度模仿區”,聲稱其擁有“非洲最好的生活水平”。1912年,英國人對利比里亞的現狀發難,美國人甚至直接給利比里亞打了一筆“夠用四十年的貸款”。
大家一看,都傻眼了,人家是美國的“馬仔”,利比里亞也由此成了非洲少有的沒有被歐洲殖民者殖民過的國家。二戰時期,利比里亞靠著美軍的物資中轉站的地位,短暫地富了,美國人還是將這歸結為“美式制度”的優越性。
二戰之後,民族解放運動風起雲湧,非洲大地上尤為激烈。這利比里亞呢,雖然沒有白人殖民者,卻有黑人殖民者,一開始還想著糊弄糊弄。
“咱不是那些白人,咱也是非洲兄弟”。
但隨著民族獨立運動愈發高漲,利比里亞也陷入了國際輿論的指責之中。進入冷戰時期,在蘇聯的發難下,美國或多或少地不再庇佑利比里亞,1964年利比里亞總統塔布曼為了緩解社會矛盾,只能宣佈“賦予所有利比里亞人以公民權和平等身份”。
但明白人都知道,這只是權宜之計。因為美式制度還在,總統和所在黨依舊把持大權,無法根本上動搖他們的統治基礎,獲得了“公民權”的原住民,還是原住民,沒有什麼區別。
1973年,國際石油危機爆發。西方國家財政危機如影而至,對利比里亞的礦產需求猛降,利比里亞的財政一夜之間破產。為了維持政府運轉,總統託伯特橫徵暴斂,血腥鎮壓,甚至一度到了大米漲價50%的地步。
種種矛盾交織之下,1980年青年軍官多伊起事,建立了以土著人為代表的軍政府。但美裔利比里亞政府倒臺之後,問題更加嚴重了,首先是多伊也學起了美裔利比里亞人,開始偏袒自己的部族,而且橫徵暴斂更甚前者;而後是多如牛毛的部落勢力開始抬頭,全國16個大部落立刻陷入爭權之中。
在美國的遊說下,多伊口頭上答應了“民主選舉”,然後調頭就把所有的競選對手抓了起來。好傢伙,全票當選總統,一個新的獨裁者出現了,依舊是美式制度的寵兒。到了80年代末,蘇聯漸漸落敗,美國沒有必要再和蘇聯爭奪中間地帶,便不再把注意力放在非洲。
沒有了美國的撐腰,利比里亞立刻亂成了一鍋粥。
1989年,一隻名叫“利比里亞愛國民族陣線”的武裝殺回國內,利比里亞內戰正式爆發,連帶著引起了塞拉利昂等鄰國。
1990年,多伊被殺,新頭目是個美裔利比里亞人,叫作泰勒。這哥們“了不得”,幾乎是最為標準的“非洲軍閥”,尼古拉斯凱奇電影《戰爭之王》、《瘋狗強尼》的軍閥原型都是他,電影《血鑽》中以鑽石買軍火的始作俑者也是他,擁有最多娃娃兵的非洲軍閥還是他。
內戰越打越厲害,徹底打垮了利比里亞,這個國家的社會基礎完全崩塌,人民生活水平甚至不如1920年。從1980年代到如今,主要的糧食供給都是靠著聯合國,其經濟水平在非洲都是谷底。
內戰一直維持到了21世紀,泰勒靠著“鑽石-軍火-美元”的模式賺得盆滿缽滿,但只控制了全國1/3的土地。在整個內戰期間,美國人什麼都沒有做。
2012年之後,聯合國維和部隊接管了利比里亞。
中國維和部隊的壯舉,利比里亞能否走向重生?
進入新千年後,泰勒被國際通緝,2012年被判50年監禁。
就在泰勒被捕後,中國維和部隊踏上了利比里亞,這片炎熱的大地。我國先後派兵1萬多人次,並幫助了利比里亞修建了7500多公里的公路,超過了利比里亞過去的公路總程,運輸93萬多噸物資。
以至於國際人道主義者稱:“利比里亞離不開中國維和部隊”。
但事實上的利比里亞,已經是一個大爛攤子,徹徹底底的不發達國家。2014年,埃博拉病毒一度再次使利比里亞陷入混亂。
然而事實上,利比里亞的底子非常好,它沒有被殖民,也沒有外患,美式制度也並非就是一無是處,非洲美國的沒落的背後的真正問題,仍然是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
正如前文女總統瑟利夫女士說的——“人禍”。
電影《戰爭之王》中主人公來到蒙羅維亞時,有句臺詞:“這座城市的外面就是地獄的邊緣”。我想,大抵如此。
現任利比里亞總統維阿是個好足球員,不假,但他能不能給利比里亞以新生,這美式制度又能否救得了利比里亞?我們不得而知。
他這一“腳”,能否“射門”?那是利比里亞人的事情了。
你覺得利比里亞的悲劇是因為什麼? 多選
0
人0%
美裔利比里亞人的倒行逆施
0
人0%
美式制度的缺陷導致
0
人0%
利比里亞一味依附於美國所致
0
人0%
利比里亞的經濟基礎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