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流域4000年前文化格局及各個文化之間互動關係全解(一)

本文談到的長江流域時空範圍包括長江中下游、漢水流域、淮河中下游、錢塘江流域等區域。這片區域是中華文明非常重要的起源地之一。下面圖片是長江及漢水流域4000年前文化脈絡示意

長江流域4000年前文化格局及各個文化之間互動關係全解(一)

長江流域4000年前文化脈絡

澧陽平原上的彭頭山人

我們上文有講到,來到澧陽平原的這群人,在這裡停了下來,從洞穴走出來的人們開始在離河流不遠的高崗上修建房屋,這類半地穴式樣的房屋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的確很原始,不過對於9000年前的古人來說,已經是一個跨時代的突破。是人類文明靠自己的力量征服大自然的開始。

長江流域4000年前文化格局及各個文化之間互動關係全解(一)

彭頭山文化示意

離彭頭山遺址25公里左右的八十檔遺址發現了原始稻作的痕跡,所以我們可以確定的是,至少8500年左右,澧陽平原地區已經開始農業生產了。

彭頭山人來到澧陽平原以後,起初的五百年基本就生活在澧陽平原這個狹小的區域,隨著人們逐漸開始農業生產,食物的獲取方式更加豐富,人口也開始膨脹,狹小的澧陽平原已經無法滿足彭頭山人的需要,彭頭山人開始向外進行擴張。從考古學的角度,彭頭山文化開始進入中期,而或許是五百年前祖先遺留下來的遙遠記憶,彭頭山人首先向祖先前進的方向“北方”開始擴張,一直將勢力範圍擴充到那條洶湧的大江岸邊。並在這裡創建了“城背溪類型”,有學者將其命名為“城背溪文化”

事實上,五百年的時間,彭頭山人向北僅僅擴張了百公里左右。或許在彭頭山人的遙遠的記憶中,那條洶湧的大江,是他們祖先永遠的夢想。

在公元前6600年左右這個時間,彭頭山人來到了峽江地區。除了高山和大川,這裡有更多的誘惑在等待著他們。

時間又過了三百年,彭頭山文化達到了頂峰,逃不掉盛極而衰規律的彭頭山文化同時也進入了晚期。而進入我們考古視野的彭頭山文化遺址也達到了20餘處,北至峽江地區的城背溪類型,向南則到達了洞庭湖沿岸,形成了黃家園類型。

長江流域4000年前文化格局及各個文化之間互動關係全解(一)

彭頭山文化分佈類型

這個時候的彭頭山人,已經擺脫簡單的泥片貼築方式的築陶技術,學會了泥條盤築技術。厚薄不勻的陶胎開始變薄,夾碳陶變少,夾砂陶開始增多。峽江地區的城背溪類型主要位於長江南岸,發現的主要遺址有枝城北“金子山”、“青龍山”、“孫家河”、“花廟堤”等。洞庭湖沿岸的黃家園類型也得到了蓬勃的發展,不僅將彭頭山人的文化擴張到洞庭湖沿岸,而且頗有沿著沅江向西和湘江向南發展的趨勢。因此促進了洞庭湖沿岸文化的發展,同時帶動了沅江、湘江下游及嶺南地區文化的發展,不過這些地區超出了本文要介紹的區域。不做詳談。

長江流域4000年前文化格局及各個文化之間互動關係全解(一)

黃家園類型示意

彭頭山文化分化成三個類型,“彭頭山類型”、“城背溪類型”、“黃家園類型”。從考古上來看,城背溪類型和黃家園類型在晚期的年代範圍已經超過了彭頭山文化的年代範圍。這個現象很常見,在文化邊緣地區的文化改變常常滯後於核心文化區。彭頭山文化在經過漫長的1600年之後,走向了滅亡。按照我們的經驗,這類變化通常是由內在和外部兩種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彭頭山文化的變化原因目前還不是很清晰。不過皂市下層文化終於在公元前5500年這個時間段以嶄新的面貌走入了我們的視野。創造了偉大奇蹟的彭頭山文化走向了終點。

長江流域4000年前文化格局及各個文化之間互動關係全解(一)

皂市下層文化示意

走出澧陽平原的彭頭山人

彭頭山人從公元前7100年建立彭頭山文化後經歷一千多年的發展,文化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從皂市下層文化表現出來的就是石器種類增多,出現少量磨製石器。泥質紅陶和泥質白衣紅陶也開始出現。紋飾的種類也出現多樣化,除了原始的繩紋還出現了刻花紋、篦點紋等,甚至還有二重紋路裝飾的方法。不過製陶工藝進步不大,仍然以泥片貼築方式為主。器物類型多了些。

從考古來說,皂市下層文化和彭頭山文化實際上處於新石器時代的同一個時期,雖然有了明顯的進步,但仍然表現出新石器早期的很多原始特性。雖然發現有大量的稻穀遺蹟,但採集和狩獵經濟仍然占主導地位。陶器仍然很粗糙。石器仍然以打製石器為主。

我們還是將這個時期的人群稱為“彭頭山人”,彭頭山人在彭頭山文化進入中期之前開始用壕溝將居所圍起來。主要的作用應該是防止野獸的侵犯,並不具備

戰爭防禦的作用。而進入皂市下層文化的彭頭山人在壕溝周圍又增加了矮牆。從“壕溝聚落”過渡到“土圍聚落”看似簡單,對於缺少工具的原始人來說,竟然經歷了幾百年的歷程。想必文明的推進並不是線性勻速的前進,而是階梯性加速推進。為什麼工業文明能夠在一兩百年的時間內取得驚人的進步,與之前農業文明幾千年的積累是分不開的。

澧陽平原是彭頭山人的大本營,皂市下層文化也最早於這裡誕生,不過我們似乎忘了還有一群彭頭山人在幾百年前已經北上峽江地區。

長江流域4000年前文化格局及各個文化之間互動關係全解(一)

同期峽江地區文化示意

在澧陽平原的彭頭山人進入皂市下層文化大約五百年後,峽江地區的彭頭山人也進入了柳溪林文化。雖然相隔了五百年,但有一點很有趣,澧水處的彭頭山人和長江南岸的彭頭山人都選擇了沿著河流向上游山區遷徙。不得不讓人覺得這裡面有外力在起作用。是外來文化的入侵還是氣候造成的環境改變(例如水患)造成的呢?筆者覺得後者的可能比較大,同期氣候情況沒有做出深入研究,有待後面解決這個疑問。

峽江地區城背溪文化被柳溪林文化取代大約兩百年後,澧水流域的文化迎來了一個嶄新的時期。一個全新的湯家崗文化出現了。從考古上來說,澧水流域搶先進入了新石器中期,文化面貌發生了天翻覆地的變化。而站在整個中國的角度來看,各個地區都在7000年這個時間節點進入了全面發展的時期。黃河流域進入前仰韶時期、豫中裴李崗文化盛極而衰開始觸底反彈、山東的大汶口文化的出現進入倒計時、太湖流域出現馬家浜文化、寧紹平原出現河姆渡文化。漢水東部似乎慢些,但也發展出來了邊畈文化、而西遼河流域紅山文化也是呼之欲出。

長江流域4000年前文化格局及各個文化之間互動關係全解(一)

七千年時候中華大地文化格局

如上圖所示,其實我們不難看出來,這個時期的文化格局也是幾千年後中國大地上的文化格局。我們還是言歸正傳,回到本文講述區域來。

第一次文化爆發前夜的澧水區域

公元前4800年,彭頭山人走出武陵山區,來到澧水北岸,進入洞庭湖區域,在這裡形成了

湯家崗文化。湯家崗文化石器工藝得到重大突破,磨製石器逐漸取代了打製石器。而陶器也變得複雜,出現了少量的彩陶,紋飾除了細繩紋、刻劃紋外有了複雜的篦點紋和模印的幾何紋、弧形鋸齒紋。器物組合更加實用化。

從器物內涵來看,湯家崗文化明顯受到了沅河流域高廟文化的影響,我們知道進入7000年後的古人已經開始了文化交流和融合,所以這個時期我們將不再稱呼這群人為彭頭山人,改稱他們為澧水人。

澧水人的農業生產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不斷擴大的水稻種植規模說明人口在這個時期也發展迅速。聚落已經開始向城址轉化。壕溝在加寬加深,城牆也達到兩米以上。聚落已經有了防禦敵人的功能。墓葬的陪葬品也有了差別。文化的深度發展意味著一場巨大的文化變革正在悄悄醞釀著。

長江流域4000年前文化格局及各個文化之間互動關係全解(一)

湯家崗文化

漢江西部重新迎來了大一統格局

我們前文說了峽江地區城背溪轉化成柳林西文化,柳林西文化所得資料有限,這裡不詳說了,但整體文化程度是滯後於澧水流域的。五百年彈指一揮間,勢不可擋的大溪文化首先在洞庭湖區域爆發,劃城崗類型的大溪文化在公元前4300年取代了湯家崗文化關廟山類型的大溪文化也很快在峽江地區取代了柳林西文化。強盛一時的大溪文化甚至將勢力範圍擴張的洪湖地帶,而長江北岸也出現了朱家臺類型大溪文化

長江流域4000年前文化格局及各個文化之間互動關係全解(一)

大溪文化示意

大溪文化將峽江流域以及澧水流域這片地區的文化推向了頂點。雖然大溪文化時期有外來文化的推動,但從彭頭山文化開始將近五千年的漫長歲月裡,彭頭山人在這片區域創造了輝煌的文化。很可惜的是,在強勢崛起的屈家嶺文化西漸和南下過程中,彭頭山人創造的大溪文化走向了歷史的終點,彭頭山人融合在後起之秀屈家嶺這個新的人群中。結束之前我們再看下長江流域文化脈絡示意圖,如果仔細看了本文,現在對這張圖是不是增加了很多理解呢?

長江流域4000年前文化格局及各個文化之間互動關係全解(一)

長江流域5000年前文化脈絡

總結下:本文所涉及的文化傳承脈絡如下,示意圖見上圖漢水部分

主線:①彭頭山文化,於公元前6000年進入②皂市下層文化,於公元前5000年進入③湯家崗文化,於公元前4300年進入④大溪文化劃城崗類型。

峽江線:①彭頭山文化,於公元前6500年進入②城背溪文化,於公元前5000年進入③柳林西文化,於公元前4200年進入④大溪文化關廟山類型。

結語:屈家嶺文化主要來源於油子嶺文化,部分融入了朱家臺文化和北部的雕龍碑三期文化。本文到此結束了,大溪文化有了哪些進步?大溪文化與周邊文化的互動情況以及大溪文化對外的擴張情況是如何的呢?屈家嶺文化的淵源是怎樣的?屈家嶺文化與北方文化的關係是怎樣的?這一系列問題我們在下篇文章中會詳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