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宗秘诀》如何在丹道修炼方面解释巨著《道德经》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这两句话讲的是『身心』两方面的修为。『重为轻根』是指身体功能。『静为躁君』 是指心性情绪。修为讲:性命双修。

精是构成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功能。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一切表现状态。气和神是在精的基础之上所表现出的活动状态。因此修道者:静守于内、心沉似水、气沉单田,使五脏六腑之气达到平衡状态。凡事沉着冷静、从容面对、遇事不乱。反者 轻飘、浮夸、 精神、意识、思维外流。『精』、『气』、『神』外泄、耗损,这是失去根本了。所谓『为人不重则不尊』,『治身不重则失神』,『草木轻则零落,根重则长存』。这种内修的境界非常人所能理解。所以老子讲:『重为轻根』 稳重是轻浮的根本。如《西升经》云,『形不得神,而不能自主,神不得形而不能自成』失根也。

『静』是修道者的基本功,也是各个宗教修悟『上乘功夫』的基本功。老子在十六章,『致虚极』,『有守静笃』。此处的静是『虚静』,达到虚静则能生智慧。人不静则失其成,治身不静则身危。『静极』能使人的五脏六腑之气达到自然的平稳状态。这种自然的平稳状态才能近于『道』。反者,人的精神意志处于狂躁妄动状态,会使气血逆乱,『心神不宁』,神不守舍,这种失去控制的『耗泄』行为是很危险的。所以老子讲:『静为躁君』,心性平静才能控制躁动的状态。如,宋•戴复古《石屏集•处世》诗曰; 风波境界立身难,处世规模要放宽。万事尽从忙里错,一心须向静中安。

圣人与君子,是行道者或得道之人的代称。修为者『火里栽莲、逆水行舟、时时防危』,这是行、走、坐、卧、真正的自我修炼精血。这种24小时的火候功夫在修行中非常重要。所谓:『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甾重』。讲的就是:行、走、坐、卧、时时防危、不离精血的修持火候。

虽有环宫,燕处则昭,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乎?这段话讲的是:身心并修,富贵荣华是梦幻。五代•刘海蟾真人诗曰:不去奔名与逐利,绝了人情总无事。决裂在人何住滞,在我更教谁制御?掀天声价又如何,倚马文章非足贵。荣华衣食总无心,积玉堆金复何济。纵观历史,商、周、汉、唐、宋、元、明、清。道家辅佐有道的明君创立太平天下,可以说开国皇帝。各个精满、气足、神旺,遇事沉着冷静、从容面对、神安不乱。 能使自己的五脏六腑之气达到自然的平稳状态。这种自然的平稳状态才能近于『道』。反者,大部分小皇帝们一代不如一代,贪图享乐,为所欲为、气血逆乱,『心神不宁』,神不守舍,在这种精神意志失去控制的躁动状态,导致最后亡国。

《道宗秘诀》如何在丹道修炼方面解释巨著《道德经》

本人接触过很多企业老总,他们在创业期间,经历了很多常人难以承受的压力,很多老总资产已达到几亿、几十亿身价时,他们的生活还是很低调,甚至比百姓还要俭朴。记得有一次,有几个老总和官员到我的寺院疗养,几天后我笑着对他们说:今天我带你们去我朋友的农庄走走,感受感受农家的气息。其中有人说:『师父啊!我是农村出生的,这穷山恶水有什么可看的呀!』我说:『我这个朋友大家有必要认识一下,可以感受一下他的心态。』 我们一行人来到了距我寺院几公里的朋友所居的山庄。大家到山庄门口看见眼前景象,有人说;『这个山庄的主人可不简单。』我们来到门前, 我问门卫:『庄主在没在家?』他说:『在家种地呢!我带你们进去吧!』跟着他,着我们来到一块菜地见到了庄主。这时候见他带了个草帽,一身旧军装,脚上一双布鞋,五十多岁的年龄,清瘦的脸上刻有岁月留下的痕迹。两眼有神,他声音洪亮地对我说:怎么不打个电话通知我一声。我说:『一时念起,带朋友看看,想听一听你的故事。』边说边给他一一介绍我带的一行人。当大家知道庄主有十几家煤矿,几十平方公里的矿区,一千多亩的庄园地,投入数亿的五万多平的建筑面积等等后。又了解他的生活,平时穿的就是粗布衣裳,军人出身、钟爱军装。吃的是粗茶淡饭,喝酒不食荤。普通的装修住房。为了出入安全,下属们为他配置一部进口车,其实他也很少坐。自己时常感叹,如今儿子、孙子像官二代、富二代一样追求享乐啦!担心事业的继承人。

《道宗秘诀》如何在丹道修炼方面解释巨著《道德经》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晋•张华诗云: 洪钧陶万类,大块禀群生。明暗信异姿,静躁亦殊形。相伴步园畴,春萍郁有滋。荣观虽盈目,亲友莫与偕。

老子最后一句,又回到了对开篇所立观点的结论,轻浮会失去稳重的根本,躁动会失去自我的控制力。最后一句是本章的精要之处,也是对修道者或世俗之人的告诫。人如果举止过于轻浮,遇事不能沉稳的面对,就会使气血上浮,扰动心神,不能『心平气和』,使气不能归于丹田。丹田之气是人的生命之根本。躁动不安,会使人『心神不宁』、『神不守舍』、『气血逆乱』、心肾不交,损其『精』、『气』、『神』,就自然的失去了自我。老子最后一句告诫修行者以『重』『静』为修炼根本。清•刘一明诗曰:富贵荣华尽枉然,几人活得百来年。休将性命寻常看,急访明师问大还。心忙性躁道难全,总是丹成有变迁。静养婴儿归自在,随时脱化出迷缘。清,刘一明诗曰:性静原来无暴躁,神明自不入昏迷。清心寡欲是良医,气质全消入圣基。

《道宗秘诀》如何在丹道修炼方面解释巨著《道德经》

本章讲三个方面:第一、『重』是修行的根本。『静』是心性的控制力。第二、修行的火候。第三、固守精血,防止外泄。

1、修行根本是要达到精血充足,心性要有控制力。

2、修行的火候要时时不能离开『炼精化气、练气还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的境界。

3、修为者精神内、敛行事低调,修道养丹、防止外泄。

感悟:

轻浮躁动失本根,稳重清静宇宙魂。

君子终日不离甾,外有荣观内守君。

《道宗秘诀》如何在丹道修炼方面解释巨著《道德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