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的2019,你看懂了嗎?最全解讀帶給你

我簡單把2019年的航天事事件歸分為探索月球,“

北斗衛星”,一箭多星,“旁門左道”,探索火星向過去告別 嚮往未來,六大部分。

我來帶大家來詳細瞭解最全的中國航天2019,瞭解其中的難度和意義

探索月球


中國航天的2019,你看懂了嗎?最全解讀帶給你

月球表面

一月三號,中國“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成功實現月背軟著陸,並傳回首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

十二月四號,月球探測器“玉兔二號”累計行駛了345.059米。這一記錄成功刷新了探測器在月球表面的行駛記錄。

你知道月背軟著陸嗎?你知道其中的難度嗎?

軟著陸是指航天器著陸與地面或者水平,而不會導致機器上的任何東西被損壞。主要的方式有降落傘式,垂直火箭動力著陸(垂直著陸),水平著陸(通常是無動力滑翔)等。而“嫦娥四號”選擇的卻是最難的一種——垂直著陸。

其實這個月背軟著陸最難的是在月背進行。可以說,幾乎就是“盲降”。主要是因為這幾點

  1. 月球地勢起伏不定,著陸一不小心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2. 通信延遲,月背畢竟與月面不一樣,為了成功著陸。中國已經提前佈置衛星轉接信號,這中間的通信延遲,相當可怕,瞬息萬變。

那麼同樣“玉兔二號”刷新探測器月球表面行駛記錄有何意義呢?

就像矇住眼走路一樣。月球的地勢我們還沒有完全瞭解,到每一個地方都很陌生。而且月球還有“月晝”“月夜”,科學家要在“月夜”來臨之前提前根據以獲取的周圍的地形地貌,來規劃接下里的探測目標以及規劃後續巡視路線。可以說是步履維艱。這是中國的偉大進步,也是整個人類的偉大進步。

北斗導航衛星


中國航天的2019,你看懂了嗎?最全解讀帶給你

導航衛星


五月十七號,第四十五顆北斗導航衛星成功發射,“北斗”全面組網進入倒計時

六月二十五號,第四十六顆北斗導航衛星成功發射。

九月二十三號,第四十七,四十八顆北斗導航衛星成功發射,“一箭雙星”。

十一月五號,第四十九顆北斗導航衛星成功發射。

十一月二十三號,第五十,五十一顆北斗導航衛星成功發射,“一箭雙星”。

望眼全世界,能夠以一國之力完成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研發的國家只有三個美國的GPS系統,俄羅斯的“格羅納斯”系統,另外就是我國的“北斗”導航系統了。

“北斗”衛星系統的一步步完善,進一步象徵著我國航天強國的地位進一步鞏固。

對外:我國能不再受其它導航系統的鉗制,尤其是在未來戰爭時期。對全球遇險救助領域裨益巨大。還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提供服務。同時,也對我國的海外研究項目,海外同胞,有了更好的保障。

對內:我國民用的“北斗”導航,一步步裝在汽車,漁船上,能更好的服務大眾幫助大眾。軍用的“北斗”對新技術,新武器的研發測試有個更好的幫助。

一箭多星


中國航天的2019,你看懂了嗎?最全解讀帶給你

在夜間發射火箭

一月二號,一箭四星,長征十一號遙六火箭成功發射。

六月五號,一箭七星,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在海上發射。

九月十九號,一箭五星,“珠海一號”03組衛星成功發射。

十一月十三號,一箭五星,長征六號火箭首次底傾角發射。至此,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發射突破300次。

一箭多星是一個運載火箭同時搭載多顆衛星,一次進入軌道,分批次的釋放衛星使之進入不同的預定軌道或者把幾顆衛星一次送入一個相同的軌道或幾乎相同的軌道。這其中的難度可想而知,不僅要釋放精準,還要有序的進入軌道,不發生相碰。

一箭多星是充分利用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餘量,經濟便捷的發射衛星的方式。

“旁門左道”


中國航天的2019,你看懂了嗎?最全解讀帶給你

導彈海上發射

六月五號,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一箭七星”成功在海上發射,填補了我國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的空白。

八月十七號,“

最瘦”的火箭——“捷龍一號”,筒體直徑1.2米,搭載三顆衛星成功發射。

十一月十三號,長征六號火箭首次低傾角發射成功。

當我們面對說是像——海上發射,“最瘦”衛星,低傾角發射,是不是隻想說:“不懂,厲害就完了。

海上發射只能在船上進行,控制和檢測的通信設備必須要是無線設備才行,另外,船會隨海水不斷波動,對火箭的發射精度有一定影響。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在海上發射呢?

主要是因為海上發射的落點更加安全,靈活性更高,發射可以更省力

1.海上發射的火箭落下來之後就落在海上,不會傷及生命財產安全

2.船的位置可以隨意改變

,當陸地天氣不好的時候,就能在海上找一個好天氣進行發射。

3.那麼為什麼更省力呢?這是因為火箭發射越靠近赤道,火箭發射就越省力

這些嘗試,都是我夠航天領域的突破。做好萬全之策,那麼不論任何風吹雨打也能雷打不動。

探索火星


中國航天的2019,你看懂了嗎?最全解讀帶給你

火星探測器

十月十一日,中國火星探測器首次亮相,並計劃於明年擇機發射。當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內心相當欣喜。我國終於也要向火星“下手”了。

火星是距離地球最近,與地球最相似,最容易探測和研究的行星。研究火星大氣的演化過程,有助於正確認識和把握地球環境的變化趨勢。

根據已有的探測表明,火星上曾經有過水的痕跡。對火星的研究有助於尋找有機物或者生命,甚至是為建立殖民地有益處。

隨著地球的資源枯竭和人口過多的壓力越來越大,探索火星也是尋找新的資源,新的居住地的研究探索。

火星是離地球最近的行星,對他的探索也是作為未來對遙遠太空探測和旅行的空間站。


向過去告別 嚮往未來


中國航天的2019,你看懂了嗎?最全解讀帶給你

天宮二號首次在西安亮相


七月十九號,“天宮二號”完成使命,在在軌運行超過1000天之後正式“退休”。

“天宮二號”於2016年9月25日,從酒泉衛星發射中發射升空。它主要開展地球觀測和空間地球系統科學,空間應用新技術,空間技術和航天醫學等領域的應用和實驗。

如今,它可以說是滿載而歸。帶著一身榮譽歸來。就像是我的心上人,駕著七彩祥雲歸來。

我們不止要看錶象。這其實也是我們對過去的完美告別。這也是我們新徵程的開始。

中國航天部設立了新的目標:在2022年前後,建成空間站,並開始運營。規模達到100噸,能載三人。

另外預計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地月空間經濟帶,建設地月空間經濟區。


最後,希望我國的航天領域能夠做出更大的突破。

更多科技諮詢,請關注我,為你帶來最新最全的瞭解。@今日頭條


中國航天的2019,你看懂了嗎?最全解讀帶給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