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客江湖按:昌黎知名,在教科书中以唐朝文坛领袖韩愈的郡望而显,今,昌黎县为河北秦皇岛下辖县所,我小时候读《乐亭民间故事》里面还有韩愈的侄儿韩湘子从天上洒下天河之沙,在昌黎、乐亭海域留下一个沙岗——打网岗。后来,又有恶龙作恶,水淹县城,一个老牛豁开了打网岗一个口子,大水才退去。
可是这些传说都建立在韩愈郡望是当今昌黎附近区域之上,事实上,揆诸历史记载,韩愈郡望应该在今天的锦州附近的义县,属于辽西郡。
历史上谓昌黎之名者有多处,然因朝代不同而地域亦不相同。“昌黎”之名由西汉“交黎”演变而来。《汉书·地理志》记载,辽西郡有县十四:“交黎:渝水首受塞外,南入海。东部都尉治。莽曰禽虏。”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交黎城,汉县也,属辽西郡。后汉改为昌黎县。”
1931年臧励和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以下简称《古今地名》)说:“交黎县,汉置。今热河凌源县治。”在今辽宁锦州市义县境内,为辽西郡东部都尉治。又说:“昌黎县:汉交黎县。《汉书·地理志》:‘交黎:渝水首受塞外,南入海。’应劭曰:‘今昌黎。’据应说,后汉为昌黎。而《续志》无交黎,亦无昌黎。惟辽东属国下云:‘昌辽,故天辽。’然《汉志》无天辽县。王先谦《汉书补注》:‘昌辽,即昌黎。’‘辽’、‘黎’双声变转。《后(汉)书·安帝纪》作‘夫黎’,《鲜卑传》作‘扶黎’。‘夫’、‘扶’一字,明‘天’乃‘夫’之误。‘交黎’改‘夫黎’,又改‘昌黎’。‘辽’、‘黎’一字,故《续志》云‘昌辽’。当为今热河凌源县治。《汉志注》之‘榆水’,即由凌源县东流入大凌河之水。三国魏置昌黎郡,并置昌黎县。晋因之。后魏亦置昌黎郡。顾炎武《京东考古录》谓昌黎有五,所列前三昌黎,皆当在今凌源县境。”又说:“汉絫县地。晋以后为海阳县地。隋唐为卢龙县地。五代时入辽。改县曰广宁。金又改曰昌黎。明清皆属直隶永平府。今属直隶津海道。京奉铁路经之。”
2005年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以下简称《历史地名》)解释:“渝水:即今辽宁大凌河。”“交黎县:西汉置,属辽西郡,为东部都尉治。治所即今辽宁义县。东汉改为昌黎县。”可见西汉交黎县不在今昌黎县境内。又说:“昌黎郡:三国魏改辽东属国置,属幽州。治所在昌黎县(今辽宁义县)。辖境相当今辽宁辽河以西大凌河中下游及小凌河流域地区。西晋改属平州。十六国前燕移治龙城县(今辽宁朝阳市),属营州。前秦为平州治。后燕属平州。北魏为营州治。北齐废。”“昌黎县:①亦作昌辽县。东汉改交黎县置,为辽东属国治。治所即今辽宁义县。《汉书·地理志》辽西郡交黎县应劭注:‘今昌黎。’三国魏改属昌黎郡。北齐废。②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改广宁县置,属平州。治所即今河北昌黎县。元至元七年(1270)废,十二年(1275)复置,属滦州,寻属永平路。明属永平府。民国初属直隶津海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
东汉时,改称昌辽县。《后汉书·郡国志》记载,辽东属国有县六:“昌辽:故天辽,属辽西。”三国魏(220--265)废辽东属国,设昌黎郡,郡治昌黎县(今义县)。《三国志·魏书·少帝纪》记载:“(曹芳)正始五年九月,鲜卑内附,置辽东属国,立昌黎县以居之。”清顾炎武《京东考古录》也说:“魏齐王正始五年(公元244年)鲜卑内附,复置辽东属国,立昌黎县以居之,后立昌黎郡。”昌黎郡辖域约相当今日辽宁朝阳、锦州、阜新等地。
《魏书·地形志》记载:“营州:治和龙城。太延二年为镇,真君五年改置。永安末陷,天增初复。领郡六,县十四:昌黎郡:晋分辽东置,真君八年并冀阳属焉。”
东西晋、十六国,历前燕、前秦、后燕和北燕,皆设昌黎郡,属平州。《晋书·地理志》记载,“晋武帝太康元年,既平孙氏,凡增置郡国二十有三:昌黎等。”“平州:案:《禹贡》冀州之域,于周为幽州界,汉属右北平郡。后汉末,公孙度自号平州牧。及其子康、康子文懿并擅据辽东,东夷九种皆服事焉。魏置东夷校尉,居襄平,而分辽东、昌黎、玄菟、带方、乐浪五郡为平州,后还合为幽州。及文懿灭后,有护东夷校尉,居襄平。咸宁二年十月,分昌黎、辽东、玄菟、带方、乐浪等郡国五置平州。统县二十六。昌黎郡:汉属辽东属国都尉,魏置郡。统县二:昌黎、宾徒。”南北朝时期,北魏、东魏、北齐设营州,领昌黎、建德二郡。昌黎郡迁治于今辽宁朝阳市。北齐废。
唐朝时,昌黎之名复见之于史书。《旧唐书·地理志》记载:营州上都督府“崇州,武德五年,分饶乐郡都督府置崇州、鲜州,处奚可汗部落,隶营州都督。旧领县一:昌黎。贞观二年,置北黎州,寄治营州东北废杨师镇。八年,改为崇州,置昌黎县。契丹陷营州,徙治于潞县之古潞城,为县。”《新唐书·地理志》记载:“鲜州,武德五年析饶乐都督府置。侨治潞之古县城。县一:宾从。崇州,武德五年析饶乐都督府之可汗部落置。贞观三年更名北黎州,治营州之废阳师镇。八年复故名。后与鲜州同侨治潞之古县城。县一:昌黎。”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北直》记载:“崇州城,在卫东南。唐武德五年,分饶乐都督府置崇州,处奚可汗部落。贞观三年,徙治营州东北之废杨师镇,又置昌黎县为州治。万岁通天初,许钦澹与契丹战于崇州,败没。刘昫曰:贞观二年,置北黎州于废杨师镇。八年,改为崇州,治昌黎县。寻为契丹所陷,寄治于潞县之古潞城。鲜州城,在卫东。唐武德五年,分饶乐都督置,处奚部落,治宾从县。盖与昌黎皆因汉旧名也,后亦寄治古潞城。”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崇州,今理昌黎县。唐武德五年,分饶乐郡都督府,置崇州、鲜州、处奚可汗部落,隶营州都督。领县一:昌黎。昌黎县,唐贞观二年,置北黎州,寄治营州东北废阳师镇;八年,改为崇州,置昌黎县。契丹陷营州,徙治于潞县之古路城为县。”“师州,今理阳师县。唐贞观三年置,领契丹、室韦部落,隶营州都督。万岁通天元年,迁于青州安置。神龙初,还隶幽州都督。领县一:阳师。阳师县:贞观初,置州于营州东北废阳师镇,故曰师州。神龙初,自青州还,寄治于良乡之故东闾城,为州治,县在焉。”清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梁纪·世祖孝元皇帝下》曰:承圣二年(癸酉,公元553年)“冬十月丁酉,齐主至平州,从西道趣长堑〔曹操征乌桓,出卢龙塞,堑山堙谷五百余里,后人因谓之长堑〕,使司徒潘相乐帅精骑五千自东道趣青山。辛丑,至白狼城;壬寅,至昌黎城,使安德王韩轨帅精骑四千东断契丹走路〔魏收《地形志》:营州统内建德郡治白狼城。中兴初,分乐陵置安德郡,治般县〕。癸卯,至阳师水〔唐志:贞观三年,以契丹、室韦部落置师州及阳师县于营州之废阳师镇,即此〕,倍道兼行,掩袭契丹。”其后,没于契丹。崇州及昌黎县治在今北京市通州区东八里古城村。师州及阳师县寄治良乡县故东闾城(疑即今北京大兴县黄村西北之芦城)。
《辽史·地理志》记载:“营州,邻海军,下,刺史。本商孤竹国。秦属辽西郡。汉为昌黎郡。前燕慕容皝徙都于此。元魏立营州,领昌黎、建德、辽东、乐浪、冀阳、营丘六郡。后周为高宝宁所据。隋开皇置州,大业改辽西郡。唐武德元年改营州,万岁通天元年始入契丹。圣历二年侨治渔阳。开元五年还治柳城。天宝元年改曰柳城郡。后唐复为营州。太祖以居定州俘户。统县一:广宁县。汉柳城县,属辽西郡。东北与奚、契丹接境。万岁通天元年,入契丹李万荣。神龙元年移幽州界。开元四年复旧地。辽改今名。”辽以前营州、柳城之地皆在今辽宁朝阳地区,《辽史》将唐朝时营州、柳城县记载附于辽代营州邻海军之后,有误。今昌黎之地辽代设营州邻海军和广宁县。
金代,“昌黎”之名复见于史书。《金史·地理志》记载:“平州,中,兴平节度使。辽为辽兴军。天辅七年以燕西地与宋,遂以平州为南京,天会四年复平州。县五:昌黎,辽营州邻海军,以所俘定州民置广宁县。皇统二年降州来属,大定二十九年以与广宁府重,故更今名。”“广宁府,散,下,镇宁军节度使。县三:广宁,旧名山东县,大定二十九年更名。有辽世宗显陵。”《金史》说得很明白,皇统二年(1142)营州邻海军撤销,属广宁县。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因广宁县与辽东广宁府重名改广宁为昌黎,改广宁府山东县为广宁县。
元代,昌黎县变动较大,时置时并。《元史·地理志》记载:永平路“抚宁,下。至元二年,与海山俱省入昌黎。三年复置。四年,又与海山俱入昌黎。七年复置,仍省昌黎、海山入焉。十一年,复置昌黎,以属滦州,今昌黎属本县。昌黎。下。至元十一年复置,仍并海山入焉。”
此后,历经明、清、民国,迄今仍沿置昌黎县。
1984年河北省地名办公室编《河北政区沿革志》记载:“‘昌黎’一名,始见于《汉书·地理志》,应劭在辽西郡交黎县的注文中说:‘今昌黎(后汉昌黎县)’。应劭为后汉人,但《后汉书·郡国志》中无昌黎,只有昌辽。王先谦在《汉书补注》中指出昌辽即昌黎,辽、黎双声转变。三国魏置昌黎郡、昌黎县,晋因之,北魏亦置昌黎郡,至隋方废。以上昌黎,均在省外,与今昌黎无涉。今之昌黎县,乃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启用久废的古地名‘昌黎’,改广宁县为昌黎县。据传,为黎民百姓昌盛兴旺之意。今县辖区,春秋时属肥子国,战国为燕国地。秦属辽西郡。汉时在县南置絫县,属幽州辽西郡,后汉省入海阳县,亦属辽西郡。三国魏、晋因之。北魏仍属辽西郡,为海阳县地。北齐省辽西郡入北平郡,省海阳县入肥如县,遂为北平郡肥如县地。隋开皇六年(586年)省肥如入新昌县;十八年(598年)改新昌县为卢龙县,遂为北平郡卢龙县地。唐属河北道平州,为卢龙县地。唐朝中叶营州柳城县曾寄置于此。辽太祖为安居定州俘户置广宁县,隶属南京道营州,为州治,同时设营州邻海军于此。金皇统二年(1142年)废营州,广宁县改属平州;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改广宁县为昌黎县,属中都路平州。元时昌黎县属中书省永平路。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省抚宁县、海山县入昌黎县;三年复置。四年又以抚宁、海山二县入昌黎县;七年复置,又省昌黎县、海山县入抚宁县。十二年复置昌黎县,并省海山县入焉,属滦州;大德四年(1300年)昌黎县改属永平路。明代昌黎县属京师永平府。清时昌黎县属直隶省永平府。民国初沿旧制,二年(1913年)昌黎县属直隶省渤海道;三年(1914年)改属直隶省津海道;十七年直属河北省。二十四年(1935年)昌黎县被日军侵占,后属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昌黎县划归河北省唐山专区,并为专署驻地,直至1958年迁驻唐山市。”1983年5月唐山地区撤销后,昌黎县改属秦皇岛市管辖。
1992年版陈雨时主编《昌黎县志·建置沿革》记载:“辽太祖天赞二年(923年)在此地安置定州俘户置广宁县,隶于平州所属营州,并设营州邻海军于此。今皇统二年(1142年),营州废,广宁县隶属平州。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因与广宁府重名更名为昌黎县,取‘黎庶昌盛’之意。仍隶属平州。金贞佑三年(蒙古太祖十年,1215年),平州守将降蒙,本县隶属蒙古汗国兴平府(原平州)。蒙中统元年(1260年)兴平府升为平滦路,本县属平滦路。蒙至元二年(1265年)抚宁、海山二县并入本县,隶属平滦路;至元三年复置抚宁、海山二县,昌黎县恢复原建置,仍属平滦路;次年,抚宁、海山二县又并入本县;至元七年,再置抚宁县,昌黎县并入抚宁县;至元十一年复置昌黎县,属平滦路。元大德四年(1300年),本县属中书省永平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永平路为平滦府,洪武四年改称永平府,本县属永平府。清,本县隶属直隶省通永道永平府。民国元年(1912年),本县属直隶省公署统辖,由渤海观察使管理。1913年,本县属直隶省渤海道。1928年改直隶省为河北省,本县属河北省。1935年本县被日本侵占,属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1938年,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并入伪河北省公署,本县属伪河北省冀东道。1945年11月至1948年9月,国民党政权在昌黎县城建立县政府。1948年9月14日昌黎县全境解放。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本县属河北省唐山专区,县城为唐山专员公署驻地。1958年,唐山专员公署迁驻唐山市。1983年5月撤销唐山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本县划归秦皇岛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