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名窯中的官窯

宋代官窯瓷器 ,官瓷代表著漢族陶瓷藝術的最高成就,屬於宋代五大名窯之一, 由官府直接營建。有北宋官窯、南宋官窯之分。

五大名窯中的官窯

官窯瓷器雖然在宋代瓷器中只佔極少數,但是由於其所處地位和具備的優越條件,使它在當時燒造了一批宮廷所需的高檔瓷器,其高超的燒造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成為漢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

五大名窯中的官窯

宋代的“官窯”與明清時期的“官窯”在概念上有著不同的指向,所指的內容不同。宋代官窯瓷器是指一個具體的專門生產御用瓷的窯口,北宋官窯的窯址由於黃河的原因現在還沒有確定,南宋官窯的窯址有兩處,都在現在的杭州,一是修內司官窯,二是郊壇下官窯。宋代的五大名窯都是生產皇帝的御用瓷器,只有這兩處窯口燒製的瓷器才叫“官窯”。

五大名窯中的官窯

北宋官窯在文獻中稱為“汴京官窯”(俗稱“舊官窯”),興盛於宋徽宗時期。據文獻記載,窯場設在汴京(今河南開封),目前尚無法取證,因為北宋的官窯遺址很有可能在黃河氾濫中被淹沒在地下,無法探知其餘址,又沒有發現其他具有明確紀年的北宋窯址燒造過官窯遺存,所以北宋官窯窯址現在仍然是古陶瓷考古中的空白,窯址隨北宋王朝的滅亡而終結。

五大名窯中的官窯

北宋官窯器物的器型種類較少,除了盤、葵口洗以外,多為仿古青銅的造型。如貫耳瓶、貫耳樽、獸耳爐、筆洗等文房用具。盤、洗等器物都是用支釘法進行燒製,器底留有很細小的支釘痕跡,其他器物用正燒法,瓶類器物的底足與其他器物底足相比稍高一些。

五大名窯中的官窯

北宋官窯器物的胎質細膩呈灰色,有深、淺之分。釉質精細,釉面有天青色、粉青色和翠綠色,釉面通體佈滿大片紋。官窯由於燒製的器物的口沿釉薄而透出紫顏色。從故宮博物院所藏傳品看,被認為是北宋官窯的這批瓷器的胎體是紫黑色的,施釉很厚,銀潤如堆脂,施釉後略有流淌,口部等釉薄的地方隱約露出紫胎色。北宋官窯器物底部因採用滿釉支燒工藝燒造,因此會留下五枚緊靠足牆的圓形支釘痕跡。底足無釉處露出深醬色的“爐胎釉”,形成典型的“紫口鐵足”。所以,紫口是北宋官窯器物的一大特點。

五大名窯中的官窯

宋高宗南渡後,皇室在杭州另立新窯。一是修內司官窯,二是郊壇下窯。南宋官窯的窯址在杭州烏龜山一帶,考古人員進行了多次發掘,獲得了比較多的實物資料。近年在杭州老虎洞發現的官窯窯址,出土大量精美瓷器和窯具,為南宋官窯的研究提供了條件。

五大名窯中的官窯

南宋宮廷建立了鈞官窯和郊壇下官窯。南宋官窯分為兩種:厚胎薄釉和薄胎厚釉。早期的瓷胎比北宋官窯瓷胎薄,胎骨中因含鐵的成分較多,所以胎色為黑色或灰黑色,一般稱“黑胎”。釉厚的瓷片從斷面可看出施釉痕跡,一層一層很清晰。早期的南宋官窯器釉層不厚,釉面滋潤,有玉質感,釉色有天青、粉青、青灰和近似蜜臘黃等色,其中釉色以天青色為正色,並有深淺之分,通體施釉,器型美觀。南宋晚期官窯施釉較厚,在瓷片的斷面上,可看出多次施釉的痕跡,有的釉層竟然厚過瓷胎骨,釉色沉靜滋潤,比早期產品更具有玉質感。不管薄施或厚施釉汁,都能顯出瑩潤的質感。用放大鏡觀察釉中的氣泡,真品南宋官窯的氣泡存在與汝窯正好相反,呈現的氣泡小而密度大,俗稱“聚沫攢珠”,這是鑑定南宋官窯的重要特徵。

五大名窯中的官窯

南宋官窯的釉面一定有疏密不等的開片,收藏界為各種紋路的開片命名如冰裂紋、魚子紋等,器物稜角處釉層薄而露褐色或灰色胎骨,口沿為赭色或赭黑色邊,俗稱“紫口”。足底露胎處為赭色、紫黑色或赭黑色的護胎釉。釉而有縮釉點,釉面呈蟹爪絞片,並有紫口鐵足特徵。南宋官窯大都素面無紋,少數器物上偶爾可見模壓花紋、雕花花紋和絃紋花紋裝飾。(免費鑑定加小編WX15012450274)

五大名窯中的官窯

南宋官窯器物造型主要有樽、觚、爐、盤、瓶及文房等器物,一般以小件器物為主,多削足整齊。在燒製上裹足支燒與墊燒都有。器底大而薄的多數採用支燒與墊燒共用的方法來保證質量,器物造型莊重、趣味高雅,追求的是單純的質料美和純淨的釉色美,色調淡雅含蓄、清逸脫俗,反映了宋代上流社會的時尚愛好和審美情趣。

五大名窯中的官窯

宋代文化在中國文明史上有著輝煌的一頁,凝聚在宋瓷上的文化藝術更是空前絕後的。以宋官窯代表典型的供御用瓷,其釉色平淡含蓄,素雅之中表現著內心的意蘊。從美學角度,它的藝術格調是高雅的,特別受到西方人的傾賴。細密的冰片,隱約間閃爍著的光芒,彷彿是宋代藝人無意間冰鎬敲擊的嚴冰穿過時空來到了我們面前、溫潤而細膩。

有古玩古董想要鑑定交流的歡迎大家進小編的扣扣群71119625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