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佩奇》差點被斃,爆紅純屬意外?

2019年第一支刷屏廣告出爐,《啥是佩奇》

火了。

從昨晚開始,阿慕的朋友圈就被不斷刷刷刷刷屏了,所有人都在轉“啥是佩奇”。

話不多說,先來看看導演剪輯的八分鐘完整版:

播放

暫停

進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刷新

試試


△很多人看的是5分鐘版,建議再看看8分鐘版

很多人只知道《啥是佩奇》一夜火爆,卻不知道這個片子差點被斃!

最初是電影宣傳團隊有了這個拍片的想法,向阿里影業高級副總裁、淘票票總裁李捷-jerry 申請批准和預算,但李捷剛說完“總之一句話,老子沒錢”,差點一腳就把宣發負責人楊海踢出去,因為:

1、預算高,業內沒有這樣的先例

,這類新的內容大家會不會喜歡?

2、宣傳片和電影本身內容關聯度不大,這樣真的能達到電影的宣傳效果嗎?

3、宣發團隊無法承諾對電影票房有多大幫助,有多少人會看完宣傳片去買電影票呢?

所有人都對這個事情充滿了問號,更何況《小豬佩奇過大年》是阿里影業第一部從投資、製作到宣發全程主控的電影,肩負衝擊春節檔電影票房的重任。萬一花這麼多錢拍出來,宣傳效果不好是要出大事的。

李捷出於市場考慮,不敢冒這麼大的風險,但最後拗不過宣發團隊的堅持,終於鬆了口:“有合作支持的話,還是可以做。”

於是才有了我們今天看到一夜爆火的《啥是佩奇》。對李捷乃至整個電影合作方而言,幸福來的太突然,他直言“因為我自己險些因為一些想當然的習慣,差點放棄了一個牛逼的神作!”

以下附李捷在微博回應的全文內容:


《啥是佩奇》差點被斃,爆紅純屬意外?


關於《啥是佩奇》片子本身的討論已經太多,而對於廣告人而言,其實更應該透過刷屏現象,從本質上去思考:

時下什麼才算是好的創意?

不接地氣的廣告,沒有市場

1、迴歸鄉村

在流量下沉的大背景下,當主流平臺都開始關注三四線城鎮尋找新的增量市場,當大品牌開始聚集村鎮人群、往下滲透,一直“端著的”的廣告人也該回歸中國自身的土壤了。

在《啥是佩奇》這部片子出現以前,很多人還認為“小豬佩奇”作為洋動畫與中國鄉村生活毫無關係,但導演找到了爺孫之間溫情的連接點,改變了人們對農村生活的刻板印象。


《啥是佩奇》差點被斃,爆紅純屬意外?


△張大鵬導演

2、懂得聚集小人物

從去年陳可辛拍攝的蘋果手機廣告《三分鐘》,到今年張大鵬執導的《啥是佩奇》,廣告營銷圈除了搞“與動畫IP跨界合作”、“找電影導演+大牌明星拍廣告片”這類噱頭操作,2019年更應該懂得聚集小人物,採用寫實手法、真實語境深入挖掘故事,呈現給觀眾。

《三分鐘》聚焦列車員媽媽與兒子的見面,《啥是佩奇》聚焦爺爺為春節回家的孫子準備禮物。

用以小見大的手法動之以情,從我們身邊的辛苦勞作的平凡小人物入手,中國典型家庭的縮影容易使觀眾產生代入感。

3、啃懂生活場景。

要讓用戶感知到你,就要真正懂得他們所處的生活場景,懂得觸動人心的那根弦。

春節前夕各大品牌營銷都在抓的“春運”“回家”“團圓”的點,小豬佩奇作為一個國際化IP,對中國式痛點的挖掘卻更到位:小到爺爺對孫子的疼愛,大至反映“城鄉與代際之間的文化差異”。

敢於跳脫出“用電影素材混剪作為宣傳片”的思維定式,背後的信心也源於團隊對春節團圓場景、對親情的深刻洞察理解。

爺爺與家人打電話的交流、與村民之間的相處、兒子開車來接爺爺時的對話…這些都是真實的生活化場景,不是憑空想象的。

要想在消費市場抓住先機的營銷人,是時候迴歸生活了,感受生活了。

那麼生產創意、保護創意之後,如何讓創意效果最大化?

瞄準億級增量市場,才是刷屏根本

《啥是佩奇》這片到底有多火?

截止18號下午,這條宣傳片原視頻在電影官方微博賬號上的轉發量達到19.9萬,評論數4.7萬,播放量超過了2982萬次。之後,片方還發布了時長為8分鐘的“導演剪輯版”,在騰訊視頻平臺上,淘票票發佈的“導演版”播放量也超過了30萬。


《啥是佩奇》差點被斃,爆紅純屬意外?


△張大鵬導演與小豬佩奇

電影《小豬佩奇過大年》講述的是一個與中國春節有關的故事,而春節回家過年更是這個節日的傳統,這是可以與電影內容聯動的一個點。但當春節檔電影都在使用“流量策略”時,我更想沉下心來做事,捨棄最複雜的形式,以最真實最簡單的內容來打動觀眾。

——導演張大鵬

營銷圈已經很久沒有出現過如此大的好評盛況,今天整個營銷圈都在分析引起大眾刷屏的原因,無外乎就是以下幾點:

1、超強的洞察力

2、懸念敘事很抓人

3、矛盾點和高潮

4、接地氣的抖機靈

但《啥是佩奇》這個片子,除了以上四點,還有一個最為根本的原因,可能連導演本人也沒有意識到,他看到了一個“用億級計算的增量市場”。

企鵝智酷發佈的《2018中國新媒體趨勢報告》中就指出過,中國現存5.77億村鎮人群。在互聯網迅速發展的這些年,他們中的大部分用戶對網民來說是陌生的。但隨著移動互聯的普及,這群“龐大的陌生人”成為新興的內容市場生長的主力軍

來源:企鵝智酷《2018中國新媒體趨勢報告》

《啥是佩奇》差點被斃,爆紅純屬意外?


其實早在2007年中國內地導演烏爾善就拍過諾基亞廣告片《Original Cool》,片子以“你絕對想不到的HIPHOP發源地”為切入點,故事圍繞村民“自創HIPHOP”展開:學雞走路鍛鍊身體,從擠奶動作中練習舞蹈,還大問“啥是酷”… 與《啥是佩奇》中的爺爺大問“啥是佩奇”有異曲同工之妙。

諾基亞《Original Cool》,(內容和畫質同樣感人)

同樣出自《啥是佩奇》張大鵬導演之手的華為Mate 20 外太空廣告,前段時間就引起過小刷屏,不過火的並不是正式版本,而是經過網友用四川話重新配音的方言版。聽著接地氣的方言,看著神秘未知的宇宙畫面,這種新鮮的組合大獲好評。

華為Mate 20 四川話版廣告

智慧在民間,中國市場尤其是中國老百姓的創造能力其實很強,尤其這個市場還是用億級計算的。

去年很火的“竹鼠養殖專業戶”的華農兄弟、美食界的“泥石流”野食小哥、出品必屬廢品的手工達人耿哥…以“土味”、“接地氣”著稱的達人在快手、抖音上火了一個又一個。

而這次小豬佩奇火爆的最關鍵原因,就在於關注到了“視線之外的中國”。

結語

以上說的,其實離我們並不遠,不過都是需要“啃”的技能。

也有一些網友DISS說“《啥是佩奇》就是譁眾取寵啊”、“泰國廣告還是厲害100倍不止”、“明明沒什麼意思,別再尬吹了”等等…

真正沒意思的是DISS本身。

如果你只看到表面的現象,只會發出這些挑刺的聲音,卻拿不出作品說話,中國廣告業,永遠不會翻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