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雅玲:人民幣此時升值是否適宜?

  中新經緯客戶端8月18日電 題:《譚雅玲:人民幣此時升值是否適宜?》

  作者 譚雅玲(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獨立經濟學家)

  近期人民幣升值預期上升,主要是美元貶值引起的效應,但此時人民幣升值對穩外貿是否適宜?面對當前疫情特殊性,中國外貿企業形勢依然嚴峻,外循環面對諸多問題。因此,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積極應對的有力對策,從人民幣與美元的特性與差異分析,有助於理解其中邏輯並預警風險。

  貨幣資質方面,目前美元是全流通貨幣,並且是全球霸權貨幣、定價和報價貨幣、超主權貨幣。而人民幣僅是本幣,人民幣加入SDR(特別提款權),但其儲備貨幣資質有限度和約束條件。因此,我們必須梳理清楚人民幣的個性與特性,準確把握貨幣資質要素與標準是探討問題和預期的重要前提。

  貨幣實力方面,當下美元實力體現在發達國家的高級化經濟水平上,具體而言,美國是具有新經濟特性的世界大國,即使2008年華爾街金融風暴也沒有改變美國的經濟地位。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中的大國,機制尚未健全、市場化改革正在進行之中,經濟基礎處於初級階段,改革開放處於基礎時期。雖然經濟體量為世界第二位,但人均收入水平與第一位和第三位差異巨大,國家經濟總量與人均收入存在分化,國情特性決定人民幣開放度更加審慎。

  貨幣定律方面,美元方向清晰明朗,經濟氛圍決定美元全球化特色,較長的歷史淵源決定美元經驗豐富有效。每一次金融危機、戰爭危機、政治危機之際,美元皆以升值為主;但救助經濟、穩定市場、輔助企業之時美元則以貶值為主。而人民幣追求升值比貶值的週期要長、幅度要大、速度要快,市場對人民幣升值預期偏多,認為貶值預期是悲觀的,這種看法缺少專業基礎。

  當前,美元以貶值面對內外夾擊,力求穩住經濟和保全政治。而人民幣卻相對偏升值,這對疫情影響下穩外貿和外資利弊不定,進而容易造成對人民幣預期的爭論與矛盾。

  此外,有三個風險點值得注意。

  一是對通脹風險不可掉以輕心。疫情期間,財政與貨幣的投放是刺激通脹的基礎因素,外圍環境是助推通脹的客觀環境。工業品期貨與農業品期貨通脹週期有規律可循,應警惕工業品期貨之後的高通脹。

  二是警惕財政赤字約束貨幣功能。亞洲金融危機給市場帶來了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經驗與教訓,當時美國由財政赤字轉向財政盈餘,美國也因此成為亞洲金融危機最大的受益者,國際資本流動轉向美國,美元效應疊加美國財政盈餘促進美國經濟繁榮。中國要警惕財政從盈餘變赤字、貨幣從貶值到升值的過程中產生泡沫。

  三是警惕利差對沖套利流失資產。中國債券與證券市場具有投資吸引力,但要警惕投機與套利帶來資產流失。人民幣升值貶值的節奏以外部離岸引領為主,未來其勢必增加自身利潤、減小我方收益,要警惕對沖套利帶來資產流失。(中新經緯APP)

譚雅玲:人民幣此時升值是否適宜?

  譚雅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