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正榮蓄謀“東山再起”,亞洲硅業IPO能成功麼?

施正榮蓄謀“東山再起”,亞洲硅業IPO能成功麼?


亞洲硅業的IPO隱憂


蟄伏已久的施正榮,正悄然攜亞洲硅業趕潮而來。


2020年11月25日,亞洲硅業(青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亞洲硅業”)申請科創板上市已獲受理,保薦機構為平安證券。


招股書顯示,亞洲硅業擬發行股份不超過亞洲硅業,計劃募集資金15億元,所募資金計劃用於60000t/a 電子級多晶硅一期項目。


亞洲硅業為何急於上市?


招股書中指出,亞洲硅業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於2018年10月和2019年2月分別與青銀鑫沅、未央新能源、青海匯富、寧波矽科、西開投、深創投、紅土創新、紅土創盈、藍溪紅土簽署了《股權轉讓補充協議》,裡面就有對賭條款,如果公司沒在2022年12月31日之前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實控人需要連帶回購投資方持有的公司全部或部分股權。


股權結構:


公開資料顯示,亞洲硅業於2006年12月30日在青海省註冊成立,主要股東有出資4750萬美元(佔比95%)的亞洲硅業(BVI)和出資250萬美元(持股5%)的青海省新能源研究所,主營多晶硅材料的研發生產、光伏電站的運營、電子氣體的研發製造等。


雖然亞洲硅業的董事長是王體虎,但這家公司的實際控制人還是施正榮,據“黑鷹光伏”統計,亞洲硅業成功登陸資本市場以後,施正榮、張唯夫婦通過信託基金Power Surge Trust仍持有58.94%的股份,是亞洲硅業的絕對控股股東。同時,董事長王體虎既是施正榮多年好友,也是在無錫尚德時的同事。


亞洲硅業的董事長是王體虎是何許人?根據公開資料顯示,1995年5月至2006年4月,超過十年的時間,王體虎任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高級科學家、硅材料和器件項目首席科學家。


施正榮蓄謀“東山再起”,亞洲硅業IPO能成功麼?


但另一面,招股書也顯示,亞洲硅業依然存在不少隱憂。


營收、淨利潤持續下滑:


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亞洲硅業2017年至2019年,營業收入和淨利潤持續下滑,2018營收和2019年營收分別同比下滑12.86%和3.57%,2020年公佈的1-6月營收數據相當於2019年全年營收的一半;歸母淨利2018年和2019年分別同比下滑37.7%和52.28%。


施正榮蓄謀“東山再起”,亞洲硅業IPO能成功麼?


毛利率下滑:


招股書顯示,在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1-6月,亞洲硅業綜合毛利率分別為44.33%、30.91%、19.46%和 22.87 %,雖然 2020 年 1-6 月淨利潤及綜合毛利率有所回升,但總體呈下降趨勢。招股書指出公司淨利潤及綜合毛利率下降主要系公司主要產品多晶硅價格持續下降所致。


應收帳款上升的風險:


招股書指出因為裝機規模超出預期,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資金缺口較大,造成全國性光伏發電補貼資金不能及時到位。


“客戶集中度較高”的風險:


招股書指出,目前亞洲硅業主要客戶為隆基股份、晶澳科技、中環股份等。報告期內,公司向前五名客戶的銷售收入合計佔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 60.94%、59.76%、75.66%和95.88%,整體上呈現持續增長趨勢,其中第一大客戶銷售收入佔比分別為 23.79%、20.09%、40.73%和 69.72%。客戶集中度較高,如果客戶的經營、財務狀況出現不利變化,或者合作關係有變,對公司的經營也會有不利影響。


根據無錫尚德披露的信息,2007年1月,在亞洲硅業剛成立後,尚德就與其簽訂長達16年的15億美元無條件支付合約,購買高純度多晶硅材料,該公司成為無錫尚德的三大供應商之一。


也就是說,原本計劃中,一直到2023年,尚德都必須通過亞洲硅業採購原材料。將上市公司與自己控制的公司簽訂無條件長期合同,從有利的方面講,可以節約大量商業談判、客戶資源投入等方面的交易成本,為了公司利益最大化,但也有市場人士分析,這種做法,也可能是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旱澇保收而做出的選擇。


但無錫尚德2013年就開始破產清算,招股書也指出,亞洲硅業存在實控人過去海外公司破產清算尚未完成風險,無錫尚德破產清算尚未結束,施正榮作為曾經的實際控制人和董事,未來不排除其破產清算人或投資者等向施正榮追責甚至提起訴訟的可能性。


項目產能風險:


多晶硅項目是亞洲硅業主要的業務收入來源,招股書顯示,亞洲硅業一期多晶硅項目於 2008 年底建成投產,2011年二期項目建成投產,2015 年三期項目建成投產。報告期內,亞洲硅業的多晶硅收入佔到了營收的85%以上,同樣,亞洲硅業經營業績和盈利能力受多晶硅價格變動影響較大。


多晶硅的產能也值得注意,此前有媒體報道,亞洲硅業獲得尚德長達16年期限、15億美元的無條件支付合約,而亞洲硅業直到2009年上半年都沒向尚德交付過多晶硅。


爭議施正榮


提到亞洲硅業,就不能不提背後的重要人物施正榮。


施正榮出生於1963年2月10日,家鄉是江蘇揚中一個農村,從小因為親生父母的經濟條件窘迫,而被迫過繼給施家。


施正榮從小要強,1983年,施正榮在吉林大學畢業之後考上了中國科學院的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師承200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馬丁,期間施正榮攻克了硅薄膜在玻璃上生長的難題,並且研發出多晶硅薄膜太陽電池技術,成功拿到博士學位,並獲得多項專利。


到了2001年,施正榮決心自己單幹,帶上40萬美元積蓄,據說每到一個城市,他都聲稱:給我800萬美元,我給你做一個世界第一大企業。


後來給他施與援手的是江蘇省無錫市政府,創建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


施正榮最初也是不負眾望,僅過4年,2005年12月,尚德電力成為中國大陸首家登陸紐交所的民營企業,融資4億美元上市成功。


施正榮也成為全國矚目的“光伏教父”、“太陽能之父”、光伏界的“比爾.蓋茨”、“可拯救地球50人”等各種讚揚,黃金時刻,施正榮更是以22億美元(人民幣186億元)身價榮登《福布斯》雜誌“全球富豪榜”第350位,一躍成為當時中國首富。


但世事難料。2009年在成都啟動的碲化鎘薄膜電池項目以失敗告終;緊接著在上海投入3億美元建造的50MW非晶硅薄膜電池工廠被迫整個關閉;2011年底,因多晶硅價格暴跌,尚德電力不得不取消與美國MEMC簽訂的十年期購貨長單,併為此賠付2.12億美元。直到2013年3 月,受此影響,無錫尚德進行了破產重整,並於2013年11 月進入破產清算,2014年終於從紐約證券交易所退市。


2012年8月,施正榮也正式辭任尚德CEO,2013年3月再失尚德董事長一職。


施正榮蓄謀“東山再起”,亞洲硅業IPO能成功麼?


有媒體報道,2014年離開尚德後,很長第一段時間,施正榮一個人住在澳洲,調整自己,自己開車、買菜、做飯、洗衣服。用了幾個月的時間,重新思索新的方向。


施正榮似乎並沒有打算在江湖退去。


此後施正榮又以“上邁新能源董事長”的title迴歸。2019年,施正榮一手創辦的Sunman(上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完成1200萬美元的B輪融資。


2019年胡潤百富榜顯示,憑藉上邁新能源,施正榮以25億元財富成為“2019胡潤百富榜”新晉成員。


據業內預測,“十四五”期間光伏、風電裝機規劃將大幅上調,風電、光伏年度裝機預計將達100GW。


如今,光伏的市場需求又開始上漲,有人評價,昔日敗落的中國首富——施正榮又幸運地等到了這個風口的再度起飛。


但施正榮出名除了因為他曾經是首富,還有尚德破產前他的一些決定。


曾經在無錫尚德奄奄一息之時,也就是2012年初,多家媒體爆料稱,國開行原本決定繼續給尚德注資,前提條件是施本人以個人全部資產做無限責任擔保,他們希望“政府撐你,你自己要拿出一個目標和態度來”,但這一提議遭到了施正榮的拒絕,此外,施正榮同樣拒絕了無錫市政府提出無錫國聯接盤的要求。


不僅沒拿出個人資產做擔保,施正榮當時還通過各種關聯交易,將尚德的大量財富轉移到自己名下。


雖然施正榮後來解釋,當時自己已經從尚德離職,沒有理由擔保自己的財產去拯救尚德,施正榮說:“對於質疑,我保持沉默。因為我還是以大局為重,在企業碰到困難時,政府和行業都在幫助我們解決大問題。我沒有必要去跟媒體計較個人的事情。”


但他始終無法避免各種詆譭:“7年敗光186億的中國首富”,“辜負信任”、獲得“失信人”、“老賴”等名頭,當初的讚美聲音多激烈,後面的指責就有多激烈。


吳曉波對其曾有犀利評價:“可以肯定的是,他的企業家信用已然徹底破產了,在他的有生之年,恐怕很難在中國市場上做成一單生意。”


在營收、毛利率等隱憂不斷、以及實控人本身具有爭議的情況下,亞洲硅業能否順利實現IPO,完成對賭協議?我們將持續關注。


參考資料:

《無錫人最恨的中國首富,回來了!》,華商韜略;

《興衰繫於一線,施正榮攜亞洲硅業闖關IPO存五大隱憂!》,能源100;

《誰的亞洲硅業?》,黑鷹光伏

《施正榮“歸去來”》,黑鷹光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