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淺析《原儒墨》中的儒士與俠士

前些日子閒來無事,便找了馮友蘭先生的《原儒墨》一書來讀。一開始只是想著打發時間,誰知看完之後竟受益匪淺,有茅塞頓開之感。


馮友蘭先生在書中講到了儒墨兩家,在列舉其他文學大家思想的基礎上,又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條理清晰,有著很強的邏輯思維和思辨意識。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書中對儒士與俠士的見解。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淺析《原儒墨》中的儒士與俠士


從字面上來理解,儒士和俠士都是士的一種,我們在平時也經常提到士。那什麼是“士”呢?按照馮友蘭先生的觀點,士起源於貴族政治崩壞以後,也就是所謂的“官失其守”之時。


貴族政治崩壞以後,社會上便出現了一大批流動分子,這些人自成一個階級。和普通人不同的是,他們不會從事生產勞動,而是以賣其技藝為生,被有錢人家臨時僱用。


而根據出身和技藝的不同,士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儒士,另一類則是俠士。

兩者都是有才能者的通稱,都是某方面的專家。

儒士是指知識禮樂之專家,他們出身於上層社會,所推崇的自然是上層社會原有的制度和道德。儒士多從事相書教禮的工作,後世稱其為文專家或文士。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淺析《原儒墨》中的儒士與俠士


和儒士不同,俠士則是指打架作戰之專家,他們出身於下層社會,所推崇的自然是下層社會的那一套。俠士多從事打仗的工作,後世稱其為武專家或武士。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儒士與儒家、俠士與墨家的關係了。我認為,儒士是一種職業,而儒家則是先秦諸子中的一家。儒士以相書教禮為生,而儒家則是在相書教禮的基礎上,推行禮樂制度,並以此為依據,試圖治理天下,即所謂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關於俠士和墨家,馮友蘭先生則認為

墨家出自於俠士之中。墨子所領導的團體,是俠士的團體,而且俠士的生活,都可以在墨子的著作中找到蹤跡。

儘管如此,墨家和普通的俠士還不一樣。同樣是幫人打仗,墨家中多是有主意之人。此外,在善戰的基礎上,墨子還講治國平天下之道,不僅要打仗,還要治理攻打下來的國家。對於俠士團體中的義氣和道德,墨子將其系統化、理論化,並試圖將其推廣到天下。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淺析《原儒墨》中的儒士與俠士


儒士與俠士雖然有著不同之處,但歸根到底,他們都是賣技藝才能的專家,都有著共同的道德追求,那就是“受人之託,忠人之事”了。


我們都知道,儒士與俠士都是為有錢權者臨時僱用,若是無人問津,就像是諸侯失去國家一樣,則會想方設法為自己謀求出路。一旦被人所用,便是盡心盡力,以報答對方的知遇之恩。

我們常說“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對於儒士與俠士來說更是如此。這種道德追求始終貫穿於中國的歷史發展中,一直延續到今天。這種精神經過歷史的打磨,不曾褪色,直至今日還熠熠生輝。


“食君祿,報君恩。”對於儒士和俠士來說,他們是可以託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名,臨大節而不可奪的君子。對於他們來說,所託付的事情一定要盡心竭力地去做好,一定要盡忠,如果不能做到的話,則需要以身殉之。

儒士中的子路,俠士中的孟勝,都用生命踐行了這一道德追求。雖然同樣是以身殉之,不過儒士在這一點上似乎不像俠士那般板執,需要根據當時的情況而定,有些隨機應變的意思。


儒士和俠士,都是當時的一種職業,就如同方士、辯士、法術之士一樣。他們都是以賣其技藝為生,都有著道德追求。這種“受人之託,忠人之事”的精神,在今天看來仍有十分深刻的意義。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淺析《原儒墨》中的儒士與俠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