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浅析《原儒墨》中的儒士与侠士

前些日子闲来无事,便找了冯友兰先生的《原儒墨》一书来读。一开始只是想着打发时间,谁知看完之后竟受益匪浅,有茅塞顿开之感。


冯友兰先生在书中讲到了儒墨两家,在列举其他文学大家思想的基础上,又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条理清晰,有着很强的逻辑思维和思辨意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书中对儒士与侠士的见解。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浅析《原儒墨》中的儒士与侠士


从字面上来理解,儒士和侠士都是士的一种,我们在平时也经常提到士。那什么是“士”呢?按照冯友兰先生的观点,士起源于贵族政治崩坏以后,也就是所谓的“官失其守”之时。


贵族政治崩坏以后,社会上便出现了一大批流动分子,这些人自成一个阶级。和普通人不同的是,他们不会从事生产劳动,而是以卖其技艺为生,被有钱人家临时雇用。


而根据出身和技艺的不同,士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儒士,另一类则是侠士。

两者都是有才能者的通称,都是某方面的专家。

儒士是指知识礼乐之专家,他们出身于上层社会,所推崇的自然是上层社会原有的制度和道德。儒士多从事相书教礼的工作,后世称其为文专家或文士。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浅析《原儒墨》中的儒士与侠士


和儒士不同,侠士则是指打架作战之专家,他们出身于下层社会,所推崇的自然是下层社会的那一套。侠士多从事打仗的工作,后世称其为武专家或武士。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儒士与儒家、侠士与墨家的关系了。我认为,儒士是一种职业,而儒家则是先秦诸子中的一家。儒士以相书教礼为生,而儒家则是在相书教礼的基础上,推行礼乐制度,并以此为依据,试图治理天下,即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关于侠士和墨家,冯友兰先生则认为

墨家出自于侠士之中。墨子所领导的团体,是侠士的团体,而且侠士的生活,都可以在墨子的著作中找到踪迹。

尽管如此,墨家和普通的侠士还不一样。同样是帮人打仗,墨家中多是有主意之人。此外,在善战的基础上,墨子还讲治国平天下之道,不仅要打仗,还要治理攻打下来的国家。对于侠士团体中的义气和道德,墨子将其系统化、理论化,并试图将其推广到天下。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浅析《原儒墨》中的儒士与侠士


儒士与侠士虽然有着不同之处,但归根到底,他们都是卖技艺才能的专家,都有着共同的道德追求,那就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了。


我们都知道,儒士与侠士都是为有钱权者临时雇用,若是无人问津,就像是诸侯失去国家一样,则会想方设法为自己谋求出路。一旦被人所用,便是尽心尽力,以报答对方的知遇之恩。

我们常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对于儒士与侠士来说更是如此。这种道德追求始终贯穿于中国的历史发展中,一直延续到今天。这种精神经过历史的打磨,不曾褪色,直至今日还熠熠生辉。


“食君禄,报君恩。”对于儒士和侠士来说,他们是可以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名,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君子。对于他们来说,所托付的事情一定要尽心竭力地去做好,一定要尽忠,如果不能做到的话,则需要以身殉之。

儒士中的子路,侠士中的孟胜,都用生命践行了这一道德追求。虽然同样是以身殉之,不过儒士在这一点上似乎不像侠士那般板执,需要根据当时的情况而定,有些随机应变的意思。


儒士和侠士,都是当时的一种职业,就如同方士、辩士、法术之士一样。他们都是以卖其技艺为生,都有着道德追求。这种“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精神,在今天看来仍有十分深刻的意义。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浅析《原儒墨》中的儒士与侠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