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曆史介紹

和田玉,"中國四大名玉"之一(其三為陝西藍田玉、遼寧岫玉和河南獨山玉)。傳統狹義範疇特指新疆和田地區出產的玉石,以和田"子料"為代表聞名於世;廣義的和田玉指軟玉(真玉)。和田玉雖然因新疆和田而命名,但其本身不是地域概念,並非特指新疆和田地區出產的玉,而是一類產品的名稱。中國把透閃石成份佔98%以上的石頭都命名為和田玉,都在國標範圍內。

和田玉曆史介紹

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候,和田玉因產於崑崙山被稱為"崑山之玉",以後又因位於"于闐國"境內而被稱為"于闐玉"。直到清光緒九年(1883年)設立和田直隸州時,才被正式命名為"和田玉"。

新疆玉石是中國玉石群中的佼佼者,其中又以新疆和田玉最負盛名。《千字文》有"金生麗水,玉出昆岡"之說。昆岡玉就是指的和田玉。

從商代至漢代早期玉料不是來自新疆和田,而是來源於古代被稱為"崑崙山"的祁連山之中,新疆和田玉進入中原的準確年代是西漢中期,和田玉籽料的發現者是漢代使者張騫,和田玉山料的開發時間是在明代。

和田玉曆史介紹

摺疊上古時期

中國最早的和田玉文物——遼寧查海玉匕出土文物證實,在新石器時代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經有玉器的存在了。但考古發掘出土的玉器藝術價值並不高,可能是由於當時人們製作玉器的經驗不足,所以打造的玉器外形都是十分簡單的,加上雕琢玉器的技術與工具有限,所以玉器本身大多沒有紋飾。

新石器時代,以內地甚至本地產彩石作為玉器原料。主要以北方的紅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臺灣的卑南文化為代表,主要的玉料有石英岩、硅質岩、透閃石巖、蛇紋石巖等。

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興隆窪文化遺址和遼寧阜新市查海文化遺址出土的數十件玉器,這些玉器大多為和田玉,是迄今為止,中國境內最早的有關和田玉文物。

在新疆羅布泊地區的樓蘭遺址,新疆考古工作者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玉斧,是用和田羊脂白玉製成,有的玉斧用和田青玉製成,形如鐵斧一般大,玉質細潤光滑。

和田玉不僅在新疆被廣泛應用,而且不斷向中原地區傳播和運輸,成為貿易交換的主要珍品。在距今6000多年的關中地區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和田玉玉器。可見,那時和田玉已運輸到了陝西、甘肅等地。

和田玉曆史介紹

摺疊商周時期

西周·龍紋玉璜——故宮博物院商周時玉成了禮器和政治地位的象徵,造型與紋飾也逐漸豐富起來。

由於玉的發展已經歷了一段時期,玉的製造手藝已有提升。再加上文化的發展,人們的藝術欣賞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所以對於如何美化玉的本身更有深層次的領悟。如商周時期的玉製品更多的會雕刻上紋飾,像龍紋、鳳紋、雲紋等圖案。

和田玉曆史介紹

摺疊春秋戰國

戰國·勾連雲紋玉燈——故宮博物院周代尤其是春秋戰國更多地使用和田玉,這可以從陝西津西張家坡西周遺址、湖北隨縣戰國初期曾侯乙墓 、河北平山戰國時期中山國王及貴族墓 出土的玉器中找到例證。戰國時期是玉器發展的又一高峰,先秦古籍,如《尚書》《爾雅》《管子》《呂氏春秋》《九章》,都記載了崑崙所產的美玉 。故宮珍藏的勾連紋玉燈,是標準的和田玉,此時儒生們把禮學與和田玉結合起來研究,用和田玉來體現禮學思想。為適應統治者喜愛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等傳統觀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學性能上的各種特點,隨之"君子比德於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學說應運而生。"抽繹玉之屬性,賦以哲學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賦以陰陽思想而宗教化;比較玉之尺度,賦以爵位等級而政治化 ",是當時禮學與玉器研究的高度理論概括。這是中國玉雕藝術經久不衰的理論依據,是中國人七千年愛玉風尚的精神支柱。

春秋戰國時期,玉已經作為儒家思想文化傳播的載體了。這一時期玉器種類較多,有璧、琮、圭、玦、佩、璜、管、珠等三十幾個品種,有學者根據其用途分為禮儀用玉、喪葬用玉、裝飾用玉、實用玉器等四大類。這時期的玉製作更加精美、精緻,而且對型的把握也愈加熟練,無論是玉的外形還是其文化價值都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

和田玉曆史介紹

摺疊兩漢魏晉

西漢·高足玉杯——西安博物院《史記·大宛列傳》載:"漢使窮河源,河源出於闐,其山多玉石";《漢書·西域傳》載:"莎車國有鐵山,出青玉"。西漢文學家東方朔的《海內十洲記》曾譽和田玉為"白玉之精"。

新疆和田玉真正成為中國上層社會主流用玉的歷史,是在漢武帝打通中亞絲綢之路後從西域于闐國引入外貿玉石開始的。西漢司馬遷在《史記·大宛列傳》中記載:"漢使窮河源,其山多玉石。"一個"窮"字,充分說明了在漢代能夠搜尋到優質的新疆和田玉,非常不容易。也就是說,在漢代之前,中國官方用玉總量中,新疆和田玉的比例因玉材供應的稀缺侷限,是非常少的。

總體來講,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玉器遠遜色於兩漢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中華玉文化處於由古典向中古演變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玉器逐漸以裝飾玉、實用鑑賞玉為主,玉器開始走向民間,其雕刻風格特點是簡單,用途簡化,裝飾簡素。

三國以降,由於戰亂的影響,玉器發展進入低潮。晉室南渡,中原與西域交通更加困難,也阻礙了和田玉的輸出。不過和田玉的使用並未中斷,皇族中"貴人、夫人、貴殯三夫人佩于闐玉" 。當時人服藥成風,主要是服五石散,也有服玉屑的,而以和田白玉之屑為上,葛洪說:"玉亦仙藥,但難得耳……當得璞玉,乃可用也,得於闐白玉尤善。 "和田玉輸入江南,要費更多的周折。永明三年(485年),南朝齊武帝"遣給事中丘冠先使河南道,並送芮芮使。至永明六年乃還,得玉長三尺二寸,厚一尺一寸。 "南朝使臣歷時三年,轉經吐谷渾控制地區,才獲得一塊大型和田玉。至於西北地區的一些割據政權,則繼續從和田直接輸入玉材。呂光在姑減(今武威)建立後涼政權,就曾遣使向和田購玉,"呂光之稱王也,遣市六璽于于闐,六月玉至也。"

和田玉曆史介紹

摺疊隋唐時期

隋·金扣玉杯——中國國家博物館隋唐時期,和田玉的開採繼續見於史籍記載。玄獎從印度回國,途經天山南路,他記述瞿薩旦那國(今和田)產"白玉、臀玉",還說烏徐國(今莎車)"多出雜玉,則有白玉、翁玉、青玉" 。和田與內地當時有直接往來,貞觀六年(632)于闐國"遣使獻玉帶"。

《舊唐書·西域傳》稱于闐國"出美玉……貞觀六年,遣使獻玉帶,太宗優詔答之"。《明史·西域傳》稱于闐"其國東有白玉河,西有綠玉河,又西有黑玉河,源皆出崑崙山。土人夜視月光盛處,入水採之,必得美玉"。這裡所說的于闐,即今和田。白玉、綠玉、黑玉三河即今之玉龍喀什河、和田河和喀拉喀什河。

建中元年(780年),唐德宗即位,"遣內給事朱如玉之安西求玉,于于闐得圭一、珂佩五、枕一、帶胯三百、簪四十、奩三十、釧十、杵三、瑟瑟百斤並它寶等。 "這說明到唐代中期,和田本地已有了相當規模的琢玉業。從文獻記載看,和田玉以及和田玉的輸入在隋唐時期並不興旺,當時中西交通相當發達,除了政府間的朝貢貿易以外,主要由粟特商人承擔民間貿易,粟特商人在唐玄宗時曾進貢過白玉環、璧等物。

有唐一代,隨著歷史背景的轉換及中亞和西亞的文化藝術進入中原地區,玉器逐漸褪去了神秘和神聖的光環,走進尋常百姓家。自唐朝開始,玉的選料就大多使用和田玉。玉器圖案在這個時期已經更加完整,雕刻的紋路也非常細膩鮮明,此時玉器上開始使用花卉圖案,雕刻的花卉相似實物。

和田玉曆史介紹

摺疊五代時期

五代時期,西北地區的割據政權,如佔據瓜沙二州的歸義軍、佔領涼州等地的吐蕃殘部、佔據西州的西州回鶻和于闐等都向內地輸出和田玉。其中,佔據甘州(今張掖)的甘州回鶻進貢次數尤多,僅據《舊五代史·回鶻傳》和《冊府元龜》外臣部朝貢門統計,在後唐同光二年至後周顯德六年(924年一959年)三十餘年間,即進玉十六次 。這些政權進貢的玉材一般以"團"為計量單位,常常直接稱作玉團,並有一團玉重八斤的事例。

當時和田玉的輸出數額較大。甘州回鶻貢玉動輒以數十、上百團計,于闐國王李聖天甚至遣使貢玉千斤 。過去官方壟斷和田玉的買賣,到周太祖廣順元年(951年),開放了此項貿易,"晉漢以來,回鶻每至京師,禁民以私市易,其所有寶貨皆鬻之入宮,民間市易者罪之。至是,周太祖命除去舊法,每回鶻來者,聽私下交易,官中不得禁詰,由是玉之價值十損七八。 "從此以後,玉石貿易走向活躍,雖然明清時期都曾有過中央政府力圖壟斷貿易的事情發生,但終歸失敗。這對於玉器進入尋常百姓家,對於玉器生產的商品化都有重要意義。

摺疊兩宋時期

宋·白玉龍柄魁——故宮博物院宋代使用和田玉的規模超過了唐代。從玉材輸出看,據《宋史·于闐傳》和《宋會要輯稿·蕃夷四》的記載,于闐不僅經常向宋貢玉,而且在貢品中常列首位。宋人張世南《遊宦紀聞》卷五就概括說:"國朝禮器及乘輿服飾多是于闐玉",說明統治階級多用和田玉。

張世南還記錄了宋代和田玉的輸入途徑及分類分等:"大抵今世所寶,多出西北部落西夏五臺山。于闐國玉分五色……唯青碧一色高下最多端,帶白色者漿水又分九等。"和田玉輸入內地,除了依靠于闐的直接進貢之外,更多則是由西北割據政權特別是西夏轉販。根據《宋史·于闐傳》的記載,絲綢之路沿途上的龜茲、高昌、甘州、沙州回鶻都曾經貢玉於宋。北宋景佑三年(1036年),元昊西攻回鶻,佔領河西走廊,掌握了絲綢貿易的控制權。和田玉輸入宋境除經西夏外,又取經青唐(今西寧)等吐蕃統治地區入陝西的路線。

先後統治中國北方的遼金兩朝,繼承並發展了用玉的傳統。不僅上層統治者沿用中原用玉的禮儀制度,普通人著裝也可以使用玉吐鶻(即玉帶),老年婦女用玉片裝飾頭巾,稱作"玉逍遙" 。為了維護自己的特權,統治者禁止"庶人"用玉裝飾馬具,但是玉器此時已不再是貴族官僚的專用品了。這無疑推動了和田玉的輸出。據《契丹國志》卷二六,《高昌國三年一次向契丹進獻玉石。西夏與遼金貿易多用玉石,大定十二年(1172年)金世宗對此加以批評:"夏國以珠玉易我絲帛,是以無用易有用也。"

摺疊元代時期

元·白玉鏤雕雙虎環佩——故宮博物院元代玉器是在繼承宋、遼金玉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體現了各民族文化的相互滲透融合。

元代玉器用料以和田白玉、青白玉為主,在加工工藝上就具代表性的就是多層鏤空了。多層鏤空工藝手法在元代已經發揮到了極致,除了能在平面上雕刻出雙層圖案出來以外,還可以在玉料上多層雕琢,起花可達五六層,而且每層的層次分明,具有強烈的透視效果。

元代初期,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和田玉的開採。採玉民戶聚集在喀拉喀什河上游的匪力沙(今希拉迪東),以淘玉為生,被稱為"淘戶"。他們採集的玉石,由釋站運往大都。至元十年(1273年),元世祖命玉工李秀才至和田採玉,翌年,又命令免去淘戶差役 。元中期以後,察合臺汗國控制今新疆地區,和田玉或者通過回回商人販入內地,或者由西北宗王進貢 。元朝的琢玉工匠亦多,僅大都南城就有百餘戶聚居,"南城彰儀門外,去二里許,望南有人家百餘戶,俱碾玉工,是名磨玉局。"

摺疊明代時期

和田玉曆史介紹

明·萬壽富貴紋執壺——中國國家博物館明代,玉石產地和田、莎車先後屬於東察合臺汗國和葉爾羌汗國統治,和田玉輸出內地的首要渠道仍然是朝貢貿易。中國第一部科技著作、明末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珠玉"卷中,對和田玉的歷史、特點、採法等等,作了生動的綜述。

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欲制玉璽,時有西域商人從海道貢獻和田玉 。永樂四年(1406年)吐魯番萬戶賽因帖木爾遣使進貢玉璞 ,此後西域各國進貢玉石者不絕於史。據《明史·西域傳》,先後嚮明朝進貢玉石的有于闐、撤馬爾罕、別失八里、黑婁、把丹沙等,尤以哈密和吐魯番為多,這些玉材都取自和田。15世紀中葉,貢玉出現了數量大增、質量轉劣的新情況。由於進貢玉石優劣懸殊,弘治三年(1490年)制訂的回賜辦法中,不得不分別規定玉石每斤賜絹一匹,夾玉石每四斤賜絹一匹 。在此以前,甚至出現過十斤貢玉僅回賜絹一匹的特例。

考古發掘出土的玉器也可以證明玉石質量的粗劣。定陵出土了大批隨葬玉器,包括用具、首飾、玉帶,還有幾件玉料,經鑑定都是和田玉。但是玉質並不一致,除了玉圭、玉帶板較好外,有不少是糟坑玉,器表留下了疏密不等的點狀小坑,還有一些石性較重的劣質玉,瑕玷絡道頗多 。皇家用玉尚且如此,民間自然等而下之。

從15世紀中期開始,和田山料玉就已大規模開採,但是明人著作中多數只提到從和田河中撈玉。可能是由於西域商人顧慮中原買主洞悉山料玉比子玉易得後,不能贏得高額利潤,方對山料玉的開採秘而不宣,導致依靠傳聞了解西域的明人,在山玉大規模開採一個多世紀後才獲知真相。和田山料玉大規模開採的背景是明代社會各階層對玉石的需求大大增加。在西域與內地的貿易中,玉石已成為最重要的一項商品。天啟元年(1621年)以前,僅內府職掌的六家店,一年販入北京的玉材就有五千斤 。曾在弘治十三年(1500年)前後到過中國的布哈拉商人阿克伯·契達依則說:"在中國,再沒有任何一件商品比玉石更昂貴了。"入華的商人們帶來的商品按照數量多少依次是:波斯馬、粗羊毛、羊毛呢、玉石料塊、金剛石等等 。玉材來源的豐富,不僅改變了玉器的琢制工藝,也大大拓展了玉器市場,終於使普通人有緣成為和田玉的使用者。

和田玉曆史介紹

摺疊清代時期

清·大禹治水圖玉山——故宮博物院崇尚和田玉的風氣在清代達到頂峰,尤以乾隆為甚,其命人雕琢的"大禹治水圖玉山",是中國玉器中用料最多、器型最大、路途最遙遠、耗時最久、費用最高的玉雕工藝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 。乾隆揮斥巨資從距北京萬里之外的新疆採集重達萬斤的巨型玉材,不吝人力、財力歷時三年才將其運至內地,在揚州召集各路能工巧耗時7年終於雕刻完工。"大禹治水圖"玉山,從開採到最後全部完工,歷經十餘年,所用的工時和造價,已無精確的資料可據,但粗略估算,至少數十萬人工,耗白銀更是不計其數。

清代玉工善於借鑑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的成就,集陰線、陽線、鏤空、俏色等多種傳統做工及歷代的藝術風格之大成。並吸收了外來藝術影響,加以糅合變通,創造並發展了工藝性、裝飾性很強的治玉工藝,有著鮮明的時代特點和較高的藝術造詣。

摺疊民國時期

民國初年,于闐縣深山產玉處已有齊家礦坑、楊家礦坑等,商人從中大獲其利,而新疆第一代採玉礦工也由此產生。

摺疊建國後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會徽徽寶——“中國印”新中國成立後,新疆和田玉產地成立公私合營的玉石收購站,20世紀60年代後改為國營,並開始使用炸藥開採,年產量30到40噸,但質量較差,可利用率還不到一半。據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祖國各地》報道,1981年和田玉的產量為74噸,比1980年增長了1.28倍。自20世紀90年代後,平均每年開採120至150噸。

和田玉的繁榮,歸功於港臺地區玉商。20世紀80年代初期,和田玉與崑崙玉、俄羅斯玉的價格相差無幾,自80年代末開始,港臺玉商瘋狂收購和田玉子料,使和田玉成為市場上最昂貴的玉料,和田白玉的拋光工藝,也由臺灣玉商提出。

1994年以前,國家不允許私人開採交易玉石原料。

1994年,國家放開玉石市場。

1999年,國石評選由國家地礦部和中國寶玉石協會聯合啟動。

2003年10月底,中國"國石"評選結束,和田玉獲得"美玉"稱號,被中國寶玉石協會正式命名為"中國國石"。

2006年開始,玉石市場開始升溫。

2008年夏季奧運會在北京舉行,"北京奧運徽寶"共有兩方,取自同一塊沒有瑕疵的新疆和田玉料。其中一方作為禮物贈送給國際奧委會作為奧運歷史的永恆見證;另一方作為國家永久性文物將珍藏於首都博物館。

2010年,玉石市場達到頂峰,中高檔的和田玉年均升值在50%以上,年開採量在200噸以上。

2013年,受經濟形勢、原材料枯竭等諸多方面的影響,市場遭遇重大沖擊,也帶來了新一輪的洗牌。

中國和田玉儲量為28萬噸,理論上還可供開採160年左右,由於和田玉無法像金銀一樣提純和回收,且為一次性加工,無法再生,未來幾十年內資源將面臨枯竭,這也是造成和田玉作假以及和田玉價格年年上漲的主要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