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老了(2)·自以為是

當我們老了(2)·自以為是

當我們老了(2)·自以為是

自以為是

——當我們老了(2)

餘傑

已經退休的老朋友在一起的時候,常常能夠聽見一些抱怨。較多的是家庭生活方面的,也有其他的。

我的一位朋友在幹部崗位上退休以後,就一直在抱怨。他抱怨什麼呢?

如,回到老單位回來後,抱怨現在的年輕人在工作的種種不是。他會這樣告訴我說,你看看,現在的年青人連個字都寫不好。寫點字東倒西歪的,還是研究生博士生呢。

我說,現在他們都是用電腦了,不奇怪呀。就像他們會說我們連個電腦打字都不會,連個微信支付都不會。我們落後了,該退休了。

朋友搖搖頭不語。

再如,單位的青年人出於尊重,有時看見他沒事回來玩玩,就會把寫好的文稿請他指點指點。他當面不說,回來後埋怨道,唉,不想說了,現在的青年人啊,連個文法造句都不懂,寫得亂七八糟的,那些詞彙看都看不懂。還是研究生博士生呢。

我說,現在他們生活在大數據時代了。網絡上的新名詞層出不窮,新的提法說服日新月異了。我們退休了,不上班了,誰會關心這些,跟不上了,少說為好。

朋友搖搖頭不語

一種老年病啊。總是在抱怨後人不如自己,總喜歡記住當年的自己如何能幹,總是發出一代不如一代的聲音。

這種自以為是的毛病,骨子裡還是一個病根:生怕地球上少了自己,這個地球如何轉動。

當我們老了,何必為此去煩惱呢?老人家在1976年9月離世後,中國的不是照樣在前進!在否定中才有了一個改革開放的四十年呀。明白了這個道理,心態會平衡,眼光會放遠。總是對後人嘮嘮叨叨,指手畫腳,何必?不值!

包括在家裡一樣。老了,不需要再對自己的孩子說三道四了。他們有自己的見解、思路和生活方式。如果這也看不慣,那也不理解,首先查查在孩子小的時候你是怎樣教育的。

在生活中,我發現曾經在工作崗位上有過一官半職的人,這樣的毛病較多。一輩子管別人,習慣了。一下子退休下來,習慣性的思維有個延續的過程。還有是一些職業病的延續,如當過警察的,習慣性地會露出“管”的本能。如當過老師的,習慣性地用教育孩子的口吻說話。如當過醫生的,或多或少有點“潔癖”等等。當然不是全部都是如此,只是個別一種現象的存在。

這就很好理解現在社會上常常能夠看見個別的老人們,會

在公眾場合裡指手畫腳。彷彿這個世界裡只有自己才是唯一正確的代表,才是代表著“正能量”的。

還是活在過去的年代裡。這是後人們對於有這類毛病的人一句非常中肯的評價。患上這樣毛病的人,會念念不忘自己曾經有過的“業績”。在退出“舞臺”以後,還是習慣性地“指點江山”。他們無法理解生活是在繼續的,世界是在變化的,人類是在前進的。如果用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所作所為來衡量今日發生的一切,自以為是的毛病肯定會處處碰壁。誰會料到今天僅靠一部手機就能出門辦事?誰會想到今天連報紙、電視都懶得觀看,就能知曉天下大事呢?

以我們的親身經歷為例,1978年的時候,在我們雲南農場裡一句“我們要回家”就能夠喚起幾萬人的共鳴。放在今天,你還在按照“知青ling袖”的行事方式,到處號召、動員、鼓動,搞什麼大動作,可能嗎?!

但是,有人就是一輩子沒有醒悟啊。難道骨子裡就存在一個存在感的毛病?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下文繼續談及這個話題《自我煩惱》。



分享到:


相關文章: